趙云華

關鍵詞: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設計;策略
摘要:公共文化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學習型社會必不可少的一環。文章首先介紹了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體系理論基礎,對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建設目標、總體設計、模塊設計、技術支撐進行了探討,最后提出健全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策略,以期促進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12-0116-03
文化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承載,發展公共文化綜合服務也是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設計至關重要,它有利于讓工作人員參與到科學的工作管理中,并建立公共文化事業發展過程與目標的完整評價體系。實際上,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設計涉及很多因素,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又需要依賴科學技術的發展。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搭建是一個逐步完善、不斷優化的過程,它以“實用、適用、易用”為設計原則,以“便民、利民、惠民”為最終目的,同時兼顧系統性和拓展性。
1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體系理論基礎
1.1為人民服務:新公共服務理論
所謂新公共服務理論,最早由德國學者瓦格納于19世紀提出。他認為,新公共服務理論(The New Public Service)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概念,主張為人民提供公共服務,側重宣揚“政府即公仆”的思想[1]。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理論基礎,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政府的作用在于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建設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系,政府的服務功能并非是對人民的管制。其次,公共服務要求政府有效地對公共文化事業進行科學的管理,這是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設計的理論要求,為政府對公共文化管理理念開辟了“改善公共服務質量”的新路徑。
1.2文化產品公用:公共產品理論
當今社會上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一是純粹的私人物品,帶有唯一性、獨有性的特點。二是公共產品,即不具有排他性與競爭性。三是公共資源,這類產品也不具有競爭性和唯一性。四是混合產品或準公共產品,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產品之間?;诋a品屬性的四種分類,學界認為公共文化產品屬于具有廣泛社會功能和效益的公共文化產品,對公共文化產品的綜合服務管理有利于獲取其真正的外部效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1.3加強政府管理:公共選擇理論
20世紀中期,布坎南等人基于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概念,提出公共選擇的理論,認為“經濟人”經常采取個人主義的觀點與政府做交易,探索政府管理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2]。“經濟人”的一舉一動皆為了獲取最大利益,因此,公共選擇理論的內涵之一即公民存在理性的無知(Rational Ignorance),政府必須處理好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的管理,否則其公共利益將無法達到民眾的要求。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要通過政府的宏觀管理,緩解政府、社會、人民之間的矛盾,在公私之間既存在競爭,又讓公眾保有基本的選擇權利。
基于上述三種理論基礎,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結合了計算機技術,構建了科學的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2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設計
2.1平臺建設目標
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是研究高效文獻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將不同系統結構建立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整合,實現數字資源智能發現與統一檢索研究,采用自動收割技術實現對各類型數字資源進行自動收割、關聯整合、智能定位,通過統一檢索技術實現同構數字資源和異構數字資源的“一站式”服務。
2.2平臺總體設計
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從總體上看由五大部分組成,分別是應用服務、業務支撐、基礎設施、展現層面與數據庫系統。其中應用服務是五大部分的核心,也是實現服務的功能邏輯。基礎設施層的建設主要是指服務器的配備安裝,如交換機、路由器和磁盤列陣等,此外,安全設備和網絡系統的建設也不容忽視。數據庫系統設計是指數據庫軟件和數據備份系統的配備。展現層面是指底層系統的支持模塊,如權限管理和緩存管理等部分。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主要作用在于為廣大用戶推送信息,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對于信息推送服務,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基本上又分為管理系統層、信息樞紐層、客戶端層(見圖1)。實際上,業務處理流程的三層維度是對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進一步抽象和簡化。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的工作人員通過對服務器的控制,實現對整個平臺的管理,最后通過公眾文化信息樞紐平臺,將信息推送到大眾的客戶端和移動終端上。
2.3平臺模塊設計
關于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模塊設計側重研究其信息采集工作,這也是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設計中最具創新的一個環節。要想實現信息的自動采集,就必須依靠“網絡爬蟲”的科學技術?!熬W絡爬蟲”的特點在于不需要人為的參與,服務管理人員只需設置好需要的信息參數即可由計算機自動完成信息采集工作。這種技術的優點很明顯,即采集速度快,但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到,它還存在著采集信息內容不準確等缺點。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設計上,要充分考量技術硬性指標帶來的僵化結果,因此需要工作人員后期對公共文化信息的篩選,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篩選和判別、整理和分類等工作?!熬W絡爬蟲”的信息采集系統將會以周期性為規律進行采集任務,當公眾用戶發布信息到該平臺時,這些信息將會觸動采集機制,具體運行是先將公眾的意見保留在一個臨時生成的表格中,再由“網絡爬蟲”程序根據所設置參數初步篩選,將符合條件的信息反饋到后臺數據庫中,再由工作人員進行精選,從而完成數據庫的完善和建設[4]。
2.4平臺搭建的技術支撐
2.4.1云計算技術的應用。首先,利用虛擬化技術,建立一套基于虛擬化的自助服務交付公共管理平臺,以滿足區域內各類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對于軟硬件平臺及技術的不同需求。在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用戶可借助中心硬件資源,自主按需創建硬件資源供其使用,從而實現快速調配應用和確保業務策略的合規性,解決一些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基礎設施薄弱和技術人員缺乏等問題。其次,通過云計算技術,基于Hadoop架構,建立一個數據處理框架和一個分布式數據存儲文件系統,在集群服務器上使用相關編程模型對大數據集進行分布式處理,提供資源存貯、數據挖掘、查詢調試等相關的服務。再次,利用云計算技術,選擇區域內實力較強的節點,建立資源分發系統和異地資源容災備份系統。最后,利用互聯網絡、移動通信和數字電視為基層和廣大民眾提供全媒體信息服務,打造公共數字文化新業態[5]。
2.4.2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一方面,通過分類、關聯、預測、聚類等方法,使用數據挖掘工具如決策樹(Decision Tree)、K-Means、樸素貝葉斯(Native Bayesian Model,NBC)、分類與回歸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等算法處理數據,提取相關知識形成新的知識庫,并通過可視化技術與讀者進行交互,并將與讀者交互時產生的用戶信息與讀者身份進行關聯處理,產生新的邏輯知識庫,通過對邏輯知識庫數據的二次挖掘,找出其中隱藏的規律,并用這些規律來預測未來或指導未來的工作。另一方面,對個性化智能推送技術進行研究,在云支撐平臺基礎上,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研究各類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相關數據元素,建立統一標準和模型,并利用數據挖掘工具,生成知識數據庫內容,形成區域內同構和異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可視化模型,實現信息交互功能,最終實現用戶利用資源時的智能個性化定制與推送,為相關文化主管部門制定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提高資源利用率提供決策參考。
3健全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策略
目前的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設計主要側重于技術上的探討,然而要想健全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設計和構建,還需建立科學的資金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內部監管制度。
3.1建立科學的資金管理制度
上述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設計,無論在總體上還是模塊上亦或是數據庫上,都需要強大的資金進行支撐。我國“十二五規劃”曾指出:“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各級各類文化設施更加完善,使人民群眾能夠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6]。因此,政府成為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資金來源和強有力保障,尤其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縣城而言,其本身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公共文化事業沒有很好的發展基礎。針對此問題,我國提出要開源節流,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資金,讓其發揮最大的價值效用;另一方面擴大資金來源,設立公共文化綜合服務事業專項資金,做到專款專用,增加文化事業的投入。此外,還需完善政府對財政資金的監督制度,保證“錢用在刀刃上”,大力創新資金的投入方式。
3.2建立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人力資源因素相對來說是較為靈活的,無論是對一個小團隊而言,還是對宏大的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而言,人才隊伍的建設都是必不可少的,發揮著能動性的作用。人力資源管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關系到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工作效果,要想提高并完善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設計,就必須留住人才、培養人才。首先,要進行科學的人力資源規劃,搭建合理的人才架構,確保人才的不斷層、不丟失,依靠統籌分配的原則,將人力資源分配到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各個層面,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其次,要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利用已有的人才模式,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尤其注重對年輕人的吸納,優化年齡結構,將重點培養對象送到高校進行深造,為管理人員創造更多學習機會。最后,做好獎賞機制,對業務水平好、工作態度佳的管理人員一定的獎勵,通過外部刺激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3.3建立科學的內部監管制度
科學的內部監管制度,是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長久有效運行的必要保障,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導向、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質量、降低公共文化服務的成本。首先,要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針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特點和性質,強化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工作;其次,要重視日常的考核,在以往的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設計中,更側重于年終的考核,而忽略了即時性的日??己?,只有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小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年終考核的成績。筆者建議設計相應的表格,記錄下平時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反饋,將日??己擞嬋肟傮w考核體系之內。
4結語
隨著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量的網絡資源給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習慣。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我國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還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公共文化的宣傳還有賴于對信息的推送,如何主動將信息推送給用戶,節約大眾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有效地設計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完善我國公共文化事業建設,都需在未來的工作與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盛鑫.我國政府對公共文化設施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2.
[2]王琳.關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檔案服務的思考[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3]馬捷,吳瓊,亓莉莉.公共服務管理平臺知識服務內容解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6):40-43,101.
[4]劉亮,高福安.關于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管理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2):56-58,52.
[5]普映娟,段壽建,楊朝鳳.公共文化示范區現代化管理平臺的研究[J].福建電腦,2014(10):22-23,58.
[6]嵇婷,吳政.公共文化服務大數據的來源、采集與分析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5(11):21-24.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