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殿儒
【摘要】目的:對介入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進行分析。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5年9月于我院治療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5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介入治療,觀察兩組的療效。結果:試驗組的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介入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療效,臨床上比較適用。
【關鍵詞】介入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臨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疾病中比較常見,尤其是老年患者。許多患者都曾出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癥狀,甚至患病之前冠狀動脈完全閉塞、心肌供血不足而使心肌壞死。睡眠質量差、情緒激動、持續高強度工作、過度疲勞、飽餐后等都極有可能會引發急性心肌梗死。據統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般不會出現胸痛現象,但是可能腹部、咽喉部或牙齒有伴有疼痛感。為了研究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我院采用介入治療,療效顯著。以下是詳細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參與此次研究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為我院在2015年1月-2015年9月期間收治的,患者均與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相符,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2例,平均年齡55.2±9.5歲,平均病程2.5±0.6年,按照入院時間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55例,其中女性25例,男性患者30例,平均年齡54.3±7.4歲,平均病程2.4±0.1年;試驗組55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28例,平均年齡55.1±4.6歲,平均病程2.5~0.7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沒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尿激酶(150萬單位),在0.5小時進行靜脈滴注完成,2次/次;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100毫克等常規的藥物進行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介入手術治療。試驗組的所有患者均對出現梗塞的血管進行介入治療。手術前肝靜脈滴注肝素,使用Seldinger技術進行冠狀動脈造影造影,手術時采用急性心肌梗死藥物溶栓治療,為了選取合適的引導管和冠狀動脈導絲等,進行臨床試驗血流分級法評估梗死血管的狹窄程度。再利用導絲對冠狀動脈病變梗死處進行疏通,并在冠狀動脈內注入硝酸甘油大約150μg。若患者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則在手術時注意要常規植入保護性的臨時心臟起搏器。手術中,給患者使用肝素以100 mg/kg經動脈鞘注入體內,當導絲疏通梗死閉塞血管后,使用替羅非班以101μg/kg進行靜脈滴注,介入手術進行后常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12h,進行5天,手術完成20分鐘術后,立即對冠狀動脈造影進行檢查,采取TIMI血流分級法評估血管疏通狀況。手術后患者應服用氯吡格雷(75毫克/天)和阿司匹林(100毫克/天)一段時間。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兩組療效的比較:治療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42(76.36%),試驗組為50(90.91%)。對照組的療效低于試驗組,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心肌梗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相比較患病人群來說,老年患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較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冠脈發生粥樣硬化病變,心肌供血出現障礙而產生急性缺血,進一步使心肌細胞出現缺血性壞死現象。
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42(76.36%),試驗組為50(90.91%)。對照組的療效低于試驗組,差異顯著(P<0.05)。有研究表明單純使用傳統藥物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治療后的臨床療效不能使患者達到滿意程度,而介入治療更能有效的疏通梗死相關血管,使其血管的復通率顯著升高,從而達到動脈再灌注,使極近死亡的心肌得到治療,使梗死面積縮減,最終能夠使心功能恢復正常。若患者無禁忌癥,臨床上能夠聯合使用他汀類藥、硝酸酯類或者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能夠對病癥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在平時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保證充足的休息、心情舒暢、適當放松。
綜上所述,介入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療效,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