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業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的前提,是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紐帶,是不斷踐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在林業可持續發展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并吸收了有益經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生態破壞等現象是長期積攢下來的問題,并且林業可持續發展是未來要持續踐行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22.061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實現經濟、環境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促進和諧發展,優化生存環境的使命。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2016年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時講到,目前我國現有森林面積達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1.66%,全國城市建成區的綠化覆蓋率達40.2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16平方米,森林生態系統年服務價值達12.68萬億元,全國林業年總產值達5.81億元??梢钥闯觯覈牧謽I發展勢頭良好,人工育林面積早在多年前已占據世界第一,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我國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長期面臨投入不足、資金使用不盡合理,并且與經濟效益存在矛盾;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對森林的壓力不斷加大;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嚴重,林地逆轉現象頻發;部分地區人工林樹種單一,成林、過熟林數目不斷下降;林業改革滯后,管理模式、機制體制不順等尤為突出。
1 影響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1.1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嚴重
雖然我國在林業生態建設上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目前我國仍存在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現象,濕地減少,土地沙化以及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屢有發生。亂砍濫伐、林地肆意開荒、破壞野生植物等屢禁不止。甚至有部分地區為追求暫時利益,犧牲森林資源換取經濟增長,由于經濟活動力度過大,造成的林地毀壞和生態破壞抵消了生態建設的成果。這些一邊治理一邊破壞的現象嚴重制約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使林地大量流失。
1.2林業生態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使用不盡合理
隨著我國生態建設不斷得到重視,林業建設的投資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任務重、規模大、范圍廣、缺口大,同林業發達國家相比,林業投入少是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巨大問題,因而對林業生態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資金使用的不盡合理問題也在林業建設中不斷突顯,在資金的使用上,大多把重心放在造林和種苗上,對后續的管理以及培育技術投入欠缺,這種資金的使用安排不利于林業的整體發展。無論是人造林還是自然林,投入的保護建設資金都相對短缺。
1.3 林業改革滯后,體制機制不順
對林業的經營和管理不僅涉及政治和社會經濟等方面,還涉及到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我國很早以前就提出商業林與公益林分類管理,但部分地區并未真正實行分類經營關系,造成管理混亂,使得商業林和公益林的發展都受到制約。超限額采伐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是我國絕大部分林業生態面臨的共同問題,經營管理粗放嚴重影響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速度。
2 針對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部分問題的對策
2.1提高全社會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動員全社會參與支持林業生態建設
保護生態系統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改善和治理林業生態環境關系著我國整體經濟利益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牽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能增強社會各階層民眾的治理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此要充分利用媒體及各種宣傳渠道構建良好的林業生態保護意識氛圍,引導全民認識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性。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只靠國家投入是不夠的,只依賴林業部門也是不夠的,必須吸引社會投資,充分調動社會積極性,力爭全民搞綠化,全民投入林業建設,實現全民受益的良性局面。
2.2 增加林業生態建設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增加林業生態建設投入,有傾向性地對森林資源保護、病蟲害防治、林業科技教育、森林防火、育林造林、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方面的投入。在資金使用上,合理利用資金,建立資金使用制度,增加后期保護建設資金,加大樹木成活率,保證公益林和商業林合理持續發展。
2.3 不斷創新改革林業經營管理制度,加快林業生態建設
2016年1月27日,新華社全文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央1號文件),文件中指出: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建立沙化土地禁封保護制度。要貫徹落實好林業保護政策,首先要完善領導干部保護和發展林業的責任制度;其次要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犯罪活動;最后要改革完善林木限額采伐制度以及加強監督力度,加強對重點工程實施的核查并建立預警機制。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有力推進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這關系到每一位民眾的切身利益,是林業工作人員不容推卸的責任。
作者簡介:王東洋,本科學歷,前郭縣林業局,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