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
(保山學院 云南保山 678000)
保山市競走隊員運動損傷情況及康復手段調查分析①
丁仲
(保山學院 云南保山 678000)
競走是體能主導類的技能性項目,在競走中運動員不僅要有良好的體能,還要有良好的技術。作為田徑運動中一個特殊的運動項目,競走過程中的運動損傷是避免不了的。該文通過對保山市青少年競走運動員進行問卷實地調查,發現保山市競走運動員在競走中的損傷人員是很多的,而且損傷程度也很嚴重;急性損傷的人數多于慢性損傷的人數;下肢損傷的人數多于上肢損傷的人數;訓練年限越長和運動等級越高損傷的人數也就越多;在運動損傷產生過后大多數的人選擇是中西醫康復和物理康復,而選擇心理康復的人很少。通過對保山市競走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希望可為保山市教練員提供良好的幫助。
競走運動員 運動損傷 康復
從競走的項目特點來看,競走項目不僅要求運動員擁有良好的耐力素質,還要求運動員擁有良好的競走技術。因為競走是田徑項目里面唯一項對技術要求做了規定的項目,因其規則的限制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出現膝關節彎曲或者有明顯的騰空將會被判罰犯規。該文通過對保山市體校的青少年競走運動員進行問卷調查,對其在競走過程中出現的損傷部位、損傷類別和損傷原因等進行統計分析,為青少年競走教練員提供在競走過程中如何防止運動損傷的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該文研究對象為保山市田徑隊的48名競走運動員,其中男生28名,女生2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并分析在國內各類專業學術論文網站可搜索查詢到的與選題內容相關的資料,在云南師范大學圖書館中查找與競走和關于運動損傷有關的相關書籍,其中部分資料來自國內發行的與專業競走運動相關的專業雜志。
1.2.2 問卷調查法

表1 保山市競走運動員總體次數損傷情況統計表(n=48)
在確保科學、嚴謹的基礎上,參照以往體育科學調查問卷的設計方式,在專家的指導下,設計了對于保山市競走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查問卷,并在實際調查應用前,經專家多次研究修改,形成了最終的問卷調查設計形式。
1.2.3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所得到的數據,根據社會學統計方法和原理,在計算機上運用Excel和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1.2.4 邏輯分析法
在分析文獻、分析統計結果及論文撰寫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比較等邏輯學方法。
調查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保山市體校競走運動員中,有31名運動員在身體上存在著不同程度和部位的損傷,這些有運動損傷的運動員占到調查總人數48人中64.50%。此數據說明保山市青少年競走運動員在競走過程中運動損傷的幾率很高,教練員在訓練過程中應該加強運動員對運動損傷的預防意識,比如訓練前充分地做準備活動;加強運動員上下肢力量;培養運動員正確的競走動作。
2.1 運動員損傷的總體情況分析
2.1.1 運動員損傷種類情況分析
通過查閱運動醫學類教程《運動醫學與科學》,書中將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的損傷種類分為如下的幾個方面:擦傷、撞傷、扭傷、拉傷、運動勞損、骨折、脫臼等。該文在研究過程中也以此損傷種類為依據劃分,對保山市競走運動員的損傷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在調查的48名保山市競走運動員中,男女生分別為28人和20人。在這48人中,通過問卷調查得出:首先在訓練過程和比賽過程中,無論是男運動員還是女運動員,拉傷的人是最多的,女生中拉傷的有9人,占到調查人數的18.75%;男運動員中拉傷的人數為15人,占到調查人數的31.25%。拉傷機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在現代的競走運動員比賽和訓練中,強度大,比賽和訓練前沒有進行拉伸,還有一個原因是由于運動員還在青少年階段,力量較差。其次是運動勞損的運動員,在女運動員中勞損的人數有5人,占到總人數的10.41%;男運動員運動勞損人數為6人,占到調查人數的12.50%。造成競走運動員勞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競走項目是一項特殊的運動項目,運動員要在規定動作的情況下走20 km或者50 km,在這種大運動量下必然會給運動員帶來勞損。
2.1.2 不同性別運動員不同部位損傷情況分析
在運動損傷學中,按照運動員損傷的組織部位分類把損傷分為上下肢傷、盆骨部位傷、腹部傷、背部傷、胸部傷、領面頸部傷和顱腦傷。
調查可以看出,在競走訓練和比賽過程中,運動員最容易損傷的部位是下肢,在女運動員中下肢損傷的人數為16人,占到調查人數的33.30%,女運動員下肢損傷的人數為10人,占到調查人數的20.80%;其次損傷多的盆骨損傷的運動員,在男運動員中盆骨部位損傷的人有6人,占到調查人數的12.50%,女運動員中盆骨部位損傷的人數為5人,占調查人數的10.41%;
在競走運動中運動員主要損傷的部位就是下肢和盆骨部位,因為在大強度、大運動量的競走過程中,運動員的下肢必然會出現一定的損傷。而盆骨在競走運動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競走技術是圍繞3個軸的三維運動,髖關節的靈活性也將決定技術動作的好壞,而在青少年競走運動員中,由于剛開始起步學競走,這種情況下髖關節的靈活性如果很差,自然會對盆骨帶來損傷。
2.1.3 競走運動員損傷病程的情況分析
急性是指突發,有時間短、劇痛、危險性大等特點。運動慢性損傷是指由于長時間進行某項運動或者勞動,使某個部位受到長時間的漸進損傷,特點是難治療。運動系統慢性損傷是臨床常見病損,遠較急性損傷多見。慢性損傷是運動員的骨頭、關節肌肉、肌腱或者韌帶和其附著組織出現血管和神經等的損傷。
對競走時的損傷病程進行比較,發現競走運動中急性損傷率都高于慢性損傷率。在調查的48名競走運動員中,受過急性損傷的有35名,占到調查總次數的72.90%,而患有慢性損傷的次只有13名,占總調查次數的27.10%。由此可見在競走過程中急性損傷是主要的損傷類型,但是如果在運動員受到急性損傷后不及時地處理和康復的話就會轉化為慢性損傷。
(1)從損傷種類上講,保山市競走運動員損傷中,拉傷人數最多。
(2)從損傷部位上來看,保山市競走運動員的損傷部位大部分為下肢的損傷。
(3)從訓練年限和運動員等級上來看,訓練年限越長、等級越高的人損傷的次數越多而且所受的慢性損傷就越多。
[1]Francis PR, Richman NM, Patterson P.Injuries in the Sport of Race walking[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33(2):122-129.
[2]Knicker A, Loch M.Racewalking technique and judging:the fin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athletic foundation research project[J].New Stud Athl,1990,5(3):25-38.
[3]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4]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編.運動醫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275.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4.010
G82
A
2095-2813(2016)12(a)-0010-02
丁仲(1973,1—),男,漢,云南鶴慶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