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關鍵性、基礎性的重大改革

楊偉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日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出席“2016-2017中國經濟年會,并從四大方面發表了“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旨演講。
一是關于當前經濟形勢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經濟工作。
2016年經濟形勢總的特點,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之所以說是緩中趨穩,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在中高速這個臺階上比2015年雖然有小幅放緩,但是增長的穩定性明顯增強,季度之間非常平衡。前三季度,大家已經知道增長了6.7%,預計全年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11月份數據已經出來了。這是符合預期的。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背景下,在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當中,復蘇仍然乏力這樣一個國際環境下,我覺得這樣一個速度已經很不錯了,同過去兩位數相比算是中高速,但是同世界上各大經濟體相比已經算是高增速。之所以說是穩中向好就是經濟發展出現了很多積極變化,經濟結構在優化,創新的支撐作用、消費的拉動作用等都在進一步增強,就業崗位持續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基本上同經濟增長保持同步,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也有所好轉,這些方面的積極變化正是黨中央所期待的一些變化。
二是關于2017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這樣一個年度背景下做好經濟工作,首要是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按照這樣一個總基調做好2017年經濟工作還要把握好這樣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二,堅持宏觀政策要穩,要適度擴大總需求;第三,加強預期引導,穩定大局必須重視引導好預期;第四,社會政策要托底。
三是關于2017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
2017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之年,各地區、各部門以“三去一降一補”為抓手,努力推進,應該說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也要看到還存在一些問題。分析這些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供給側改革本身就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工作層面出現的問題表明,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存在一些模糊的、膚淺的、片面的認識。
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需要把握好兩個邏輯:第一,我國經濟運行當中出現的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的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這也是這次經濟工作會議專門指出的。第二,這些重大結構性失衡雖然有政策上、工作上的一些因素,但根本原因是體制機制的障礙,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是政府沒有更好的發揮應有的作用。
所以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本內涵是三個方面:第一,最終目的是滿足需要;第二,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第三,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
四是關于2017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
完成2017年的目標任務必須著力推進關鍵性、基礎性的重大改革。
第一,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突破口,要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這幾大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快推進國有資本投資改革試點。
第二,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抓緊編撰民法典,加大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堅持有錯必究,糾正甄別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
第三,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直屬責任劃分方案,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的方案。深入研究并積極穩妥的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改革,完善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有序推進民營銀行發展。此外,還要完善養老保險的頂層設計方案,擴大對外開放。在改革的推進機制上要完善跨部門的統籌機制,加強對財稅、金融、土地、城鎮化、社會保障、生態文明等基礎性重大改革的推進,既制定方案,又推動落實。同時既要抓好重大改革的頂層設計,也要充分調動地方和基層推動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