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經濟要穩住什么

馬光遠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經濟學家
“穩中求進”被確定為2017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會議公報說,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2017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縱觀會議對2017年中國經濟的整體部署,這里強調穩的主基調,絕非消極層面的無所作為,為穩而穩,而是在高度重視風險的前提下,一種積極的預期引導和戰略定力。在筆者看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言“穩”,應該這么幾層意義:
一是穩定宏觀政策框架體系。會議認為,十八大以來,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
這個政策框架,包括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個大邏輯的判斷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五大新的發展理念為指導的政策體系,實踐證明,這個政策框架體系客觀反應了中國經濟進入新的周期后的基本現實,也是中國經濟未來取得突破的關鍵所在。
二是穩定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毫無疑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供給側改革決定中國經濟轉型的成敗。
供給側改革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而是會貫穿中國經濟轉型的始終,是戰略層面的大事。就供給側而言,2017年被定義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們看到,經過一年多時間中國經濟的實踐和各界在理論認識層面的不斷深化和探討,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和政策路徑逐漸清晰。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
三是穩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2017年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貌似“微調”,事實上內涵的變化比較大。財政政策強調要更加積極有效,我的理解是在減稅政策和財政赤字上2017年會更有力度。2016年提出的減稅政策總體而言,和大家的期待,以及中小企業面臨的稅負壓力而言,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貨幣政策則強調要“穩健中性”和2016年“靈活適度”顯然有區別??紤]到房地產泡沫、人民幣匯率、資本流出的巨大壓力,2017年的貨幣政策面臨的環境極為復雜。確立穩健中性,事實上意味著總體上貨幣供應量要比2016年緊,是一種穩中有緊的政策選擇。
四是強調風險防范,穩定經濟環境。會議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這是金融危機以來,在風險防范層面著墨最多的一次。
五要穩定對改革的預期。會議提出要在國企改革,以及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提出要推動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
六要穩定公眾,特別是企業家的預期。會議公報在很多地方提到預期的引導問題。應該說,穩定各界對宏觀政策、改革路徑以及對中國經濟的整體預期極為重要。2016年在預期引導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也有一些領域導致預期惡化,比如,房地產的暴漲,比如,對實體經濟以及民間投資的整體重視依然不夠。
很顯然,高層關注到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所以,在公報里很多針對性的強調,要加強預期引導,提高政府公信力。要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抓緊編纂民法典,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堅持有錯必糾,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
筆者認為,2017年中國經濟面臨的環境更為復雜嚴峻,在確定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一定要以實際的行動和政策舉措,穩住各界對中國經濟和深化改革的良好預期,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奮發有為,給企業和實體經濟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才能真正求穩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