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靖
策劃/楊秋意
統籌/馮春久
執行/本刊編輯部
一戶分一塊小田變大田
徐靖
破解承包地“零碎化”瓶頸
時下正是冬小麥生長的季節,安徽省懷遠縣徐圩鄉殷尚村的田間,一望無際的農田里滿是綠色。與別處不同,這里的農田不是一塊塊小小的田地,幾乎每塊農田都是十幾畝甚至幾十畝見方,界碑清晰,田間道路平坦,可容農機通過,田與田之間是又深又寬的溝渠,里面有水緩緩流動。更重要的改變是,每塊用溝渠和道路分隔開的大農田,都歸村里一戶農民所有。這個結果,源于一場名為“一戶一塊田”的變革。
一戶一塊田,簡單來說,就是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把農民手中零散的土地都拿出來,通過丈量和整合,進行重新分配,每戶村民都得到一整塊大田,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種土地互換。據殷尚村黨支部書記王千介紹,這個靈感,源于新一輪土地確權。過去,村里的土地從家庭聯產承包到二輪承包,都是按照國家規定把土地劃分成一二三等,按一定比例折合成總面積,平均分給每家每戶。“這就導致了每家每戶都有好多小塊土地,我們俗稱‘巴掌田’,而且因為一二三等土地處在村里的不同區域,所以每家每戶的田地也都分布在村里各處。”王千說。
殷尚村村主任魏偉說:“‘巴掌田’給土地確權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當時我們就想,能不能把每家每戶的田整合在一起,把小田整合成大田進行確權。”
沒想到,這個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真的被村民接受了。邵志敏是殷尚村東邵組的村民,也是老村干部,是“一戶一塊田”最早的發起人之一。“當時我們就是拉呱說到這個事,大家都覺得挺好,于是我們就干了。”邵志敏說。
自2014年3月至今,“一戶一塊田”在殷尚村已經實施兩年多了,好處遠遠超過了當初大家所想。
“耕種收割的時候最頭疼,村里很多人都要雇專門的農機手,但是農機手只能在一個區域工作完成后才能去下一個區域,你的地塊分散,就只能等著,耕種收割加起來得半個月。”村民邵志高說,“現在每家每戶的地都集中在一起,農機手幾個小時就能完成。”
“一戶一塊田”提高了耕種收割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成本。“村里有個農機手,給別的村民小組干活50塊錢一畝,一次我去找他幫忙,他說工期滿了,直接拒絕了我。”殷尚村村民方振星笑著說,“我告訴他,我就一塊地,20畝。他馬上就改口說‘你別找別人了,我去加油,馬上去’。”最后,這樁買賣以每畝35元成交。
“以前每畝成本要200元到300元,現在每畝成本能減少60元到80元。”邵志敏說。往年農機手要價高還不愿意干的情況一去不復返。
“一戶一塊田”更帶來了糧食增產。“以前‘巴掌田’不一定是四四方方的,農藥化肥種子撒不均勻,邊上撒不到,中間撒太多,撒不到和撒太多的地方都沒產量。”邵志敏說,“現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原來畝產八九百斤的地,現在畝產1100斤還多。”
重新整合土地,水利設施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以前一下雨,田邊的小水溝就滿了,要排澇就要扒田,可是誰都不愿意扒自己的田,每年自家田里都有兩三壟莊稼要被淹死。”徐圩鄉宗廟村村民朱永華說,“現在田邊的排水溝又大又深,根本不用刻意排水,這么一算,產量自然也增加了。”宗廟村同樣實行了“一戶一田”改革。

安徽省懷遠縣徐圩鄉殷尚村,村民推選的土地測量員邵東洋、邵志剛正在丈量耕地面積。圖片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戶一塊田”改革實施后,村里的土地增加了。
殷尚村東邵組原來430多畝地,現在變成了460多畝,增加了30多畝。“小地塊之間的田埂、壟溝得到平整,水渠和小路得到復墾,我們初步測算,有效土地面積增加了5%左右。”宗廟村黨支部書記宗殿用說。
“客觀上說,經過了這些年的水利設施改造,以前的一二三等地的差別現在已經不大了,有些地塊產量確實低的,可以在分配的過程中進行適當補償。這為‘一戶一塊田’提供了條件。”魏偉說。
“一戶一塊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讓農民把耕種多年的土地交出來重新分配談何容易。如何讓村民接受這種做法并且自愿參與,是首先擺上桌面的難題。
東邵組發起人邵志敏的兒媳最開始就不同意這種做法。原來,她的田都在路邊溝邊,這些年經過自己開墾,面積更大一些,而且地塊都相對較好。
“當時我就對她講,我們自己家開墾的這些田不是自己的,都是村里的,我們已經占了這么些年便宜了要知足,不能一直這么下去。”邵志敏說,“總之一句話,地多,不是理。”
思想工作做通了,如何保證村民都能遵守約定呢?思來想去,還是老辦法最管用:簽字、按手印。殷尚村村委會現在還保存著東邵組同意并田的文件,上面有全組23戶農民的簽字和手印。
至于每戶農民具體能分到哪塊土地,也依舊是老辦法:抓鬮抽簽。
殷尚村組織農戶進行兩輪抽簽。第一輪抽順序簽,確定農戶并田互換抽簽順序。第二輪抽地塊簽,按照農戶第一輪抽到的順序簽確定并田互換順序。
“這些老辦法也許不是最科學的,卻是農民最容易接受的。這是對村民的一種約束,同時,也是對我們工作的監督。”魏偉說。
老辦法終究只是約束,要想把改革推動下去必須靠制度。徐圩鄉逐步摸索建立各方面制度,確保改革對每家每戶都公平公正。
殷尚村堅持“五個不變原則”,即現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變;原二輪承包村民小組為單位互換范圍不變;農村土地確權到戶面積和二輪土地承包人口基數不變;土地發展現代農業用途不變。這些原則的制定,打消了很多村民的顧慮。
村民小組里的農民全部同意之后,經過選拔,組成5~7人的工作小組,具體負責制訂實施方案,包括規劃溝路渠橋如何預留,農田丈量辦法,確定具體分配方案、抽簽辦法和矛盾解決方案等。經農戶代表會議表決通過、簽字確認之后再具體實行。
“實施過程中最多的反對意見是針對每戶分配人口方案,有人覺得自己家人口多,應該多分地。”魏偉說,“我們與國家政策保持一致,按照二輪承包時登記的每戶人口數處理,做到‘去人不去地,增人不增地’。”
魏偉說:“丈量土地、確定農戶土地分配人口、抽簽整個過程,全程透明操作,接受群眾監督,每一個步驟的結果都在村里公示,凡是有問題有矛盾的都可以提出來,村里集中研究解決,確保每個農戶都能夠滿意。”
“一戶一塊田”帶來增地增產,有利于適度規模經營,帶來的結果就是增收。據統計,徐圩鄉實行“一戶一塊田”的地區,戶均增收10%左右。“一戶一塊田”的優點尚不止于此,還有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據有關部門統計,農村90%的糾紛是土地事項。“以前地塊小,機械在田里轉個彎就到別人地里去了,地塊分散,搶奪機械、搶種搶收、錯收漏收的情況也常有,年年都有這方面的爭執,村委會都焦頭爛額。”魏偉感嘆道,“一戶一塊田,清清楚楚,田地鄰居減少了,矛盾自然也就少了。”
目前,懷遠縣有90個村民組完成“一戶一塊田”試點,面積4.9萬畝。其中,徐圩鄉有85個村民組、面積4.61萬畝,涉及農戶3315戶;龍亢鎮1個村民組、面積423畝;褚集鎮4個村民組、面積2477畝。改革范圍、涉及農戶和土地面積,都將隨著制度的完善進一步擴大,部分改革措施也影響到固鎮縣等周邊縣市。
為了鼓勵“一戶一塊田”的推廣,政府部門實行了適當的獎勵辦法。
對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規定程序實施“一戶一塊田”合并土地100畝以上的村,蚌埠市政府給予100元/畝的獎勵,同時懷遠縣政府配套獎勵100元/畝,獎金將給予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用于組內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互換并地過程中地塊測繪、變更影像信息、數據庫調整等所發生的費用,由懷遠縣財政承擔。農戶互換并地實現戶均“一塊田”或“二塊田”承包經營,免費變更換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所需費用也由懷遠縣財政支付。
“一戶一塊田,具體的改革措施主要靠自身摸索,制度建立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我們要謹慎對待這項工作。”徐圩鄉黨委書記蔡永坦承,“我們在具體工作中,要求群眾必須完全自愿,群眾意見1%>99%,只要有一戶農民不同意或者不簽字,我們就把這個項目緩一緩,不要過分追求速度和規模。總體來說,這項改革還是需要在農民的實踐中進一步完善的。”
“下一步,我們要針對已經推行‘一戶一塊田’的地區,建設水利和道路暢通工程,通過水系和道路建設,進一步推動土地流轉。同時,進行種植結構調整,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進一步幫助農民增收。”蔡永說。
一個農業大縣的轉型升級
策劃/楊秋意
統籌/馮春久
執行/本刊編輯部
內黃縣位于河南省最北部,耕地面積106.6萬畝,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34萬畝(小麥89萬畝)、蔬菜30萬畝(溫棚面積18萬畝)、花生41萬畝、尖椒30萬畝、紅棗46萬畝、規模化養殖場區291個,是全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中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中國十大品牌生產基地縣,被譽為中國紅棗之鄉、中國蔬菜之鄉、中國尖椒之鄉、中國花生之鄉。
近年來,內黃緊緊圍繞“創業圖強建設生態宜居內黃”奮斗目標,大力實施“固一產、強二產、興三產”主戰略,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活力不斷增強。農業經濟形成了溫棚高效農業、生態林業、現代畜牧業三大主導產業。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統領,內黃充分發揮產業發展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與此同時,內黃以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脫貧攻堅開展,以脫貧攻堅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有力推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全縣脫貧攻堅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