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秋意 張倩
內黃:產業扶貧打造農業新高地
本刊記者 楊秋意 張倩

內黃果蔬城
2012年,內黃縣被確定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目前,經過5輪精準識別確認,全縣共有貧困村6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9742戶,貧困人口25718人。2016年,計劃完成38個貧困村、13290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2017年,計劃完成25個貧困村、12428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2018年,鞏固提升。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內黃縣堅持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統領,充分發揮產業發展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以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脫貧攻堅開展,以脫貧攻堅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有力推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全縣脫貧攻堅進程。
“內黃有一個大的果蔬市場,有一個農業博覽園,產業還相對聚集。這三個條件都是未來蔬菜發展的基礎,有希望做成全國最重要的蔬菜集散地。”12月4日,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任楊其長在考察了內黃的溫室大棚后說。楊其長看好內黃縣設施農業前景,愿意帶領科研團隊在技術上給予支持,欣然接過了內黃縣常務副縣長方海龍給的聘書。
打造成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地,是內黃縣的發展目標,也是農業轉型升級的一個著力點,此舉意在打造農業強縣,最終以產業帶動全縣脫貧。目前,內黃縣農業經濟形成了溫棚高效農業、生態林業、現代畜牧業三大主導產業,培育了金星啤酒、星河油脂、樂比樂飲品、金豐飲品、宋都老倔廚、意隆紡織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為做大市場,內黃縣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精品農業,推動農業向園區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在規劃建設的3萬畝都市生態農業綜合園區里,目前已入駐生態農業項目7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個)。該園區總投資38.5億元,將被打造成全國優質農產品交易中心。其中包括總投資20億元的內黃果蔬城、投資5億元的基祥農業科技博覽園、投資10億元的昊誠光伏現代農業、投資1.5億元的花卉博覽園等項目。并規劃建設了5000畝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設立糧食、尖椒、蔬菜、紅棗和腐竹“五大加工園區”。
“我們的果蔬城配備有河南省最大的地下氣調冷庫,并有一系列先進的配套全自動設施。”聽著內黃果蔬城董事長任大御的介紹,楊其長不斷地點頭。這是未來蔬菜集散中心最重要的一環,他沒想到內黃果蔬城能有這樣高起點的規劃。這個總投資20億元、占地1500畝的果蔬城項目,通過“買全國、賣全國”的經營模式、“一卡通”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市場+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著力打造全國最具規模的果蔬產地市場,以及全國農產品交易首選地和信息平臺。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入駐固定商戶278戶和流動商戶150戶,日銷售蔬菜200余噸,產品銷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僅果蔬城建設就帶動周邊2100名貧困群眾穩定就業增收。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少不了龍頭的示范帶動作用。內黃縣正在建設占地500畝、總投資5億元的基祥農業科技博覽園項目,重在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示范新模式,引領全縣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轉型升級。目前,一期工程已經竣工,二期工程正在建設,建成后將成為全國科技含量最高的蔬菜育苗中心、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和培訓中心。
在緊鑼密鼓籌建的農業博覽園里,高標準的溫室大棚讓參觀者眼前一亮。來自山東壽光的蔬菜大王張金亭一臉自豪地說,他要把家安在內黃,和內黃人民一起建設這個全國最大的蔬菜基地。

內黃縣委書記王國建(前排右一)陪同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任楊其長(前排右二)考察溫室大棚蔬菜種植
按照“金融+龍頭企業”的模式,基祥農業公司與張龍鄉北羊塢村結成幫扶對子。貧困戶將5萬元扶貧貸款資金投入基祥農業公司,基祥農業公司在該村規劃建設新型溫棚300畝,貧困戶以入股分紅或務工的方式實現致富增收,穩定脫貧。同時,公司還建設了總投資10億元的昊誠光伏現代農業項目,棚上發電,棚下種植或養殖,實現現代農業與綠色能源發電的有機結合,帶動100余戶、320名貧困群眾實現了就業。
在馬上鄉趙信村產業扶貧基地,規整的大棚前,內黃縣委書記王建國自豪地介紹,為了讓更多農民接受新的種植技術,縣里出臺獎補政策,凡是中柱高度5米以上、棚寬18米以上的新建高標準鋼架大棚,每畝獎勵1萬元。為此,縣里一年就要拿出1000多萬元。目前,全縣許多農民都自發建設溫室大棚,發展高效農業,全縣大棚面積已達18.7萬畝。
農產品質量安全牽動千家萬戶的健康,同時也是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體現。為了加強安全監管,內黃縣依托“互聯網+”,投入資金500萬元,高起點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管理系統,對生產企業、加工企業、倉儲企業、物流企業、銷售終端和消費者進行實時追溯管理。以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中心為樞紐,以18個鄉(辦)為支點,從土壤、環境、農資供應、育苗、施肥、用藥等農事操作,到田間檢測、產品包裝、儲藏、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實行全過程管控,為政府決策、企業管理、消費者追溯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務。目前,全縣農產品平臺信息庫涵蓋農業生產主體1122家、農資經營企業132家、收儲企業27家、食品加工企業24家,34家“三品一標”單位已全部納入該平臺,均可開展二維碼追溯管理。

光伏大棚
內黃縣副縣長狄擁軍的手機上,隨時監控著每個企業的生產過程,他說這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可以讓管理者足不出戶就能隨時隨地對作物的生長情況一目了然。
為了加強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監管,內黃縣建立“全面覆蓋、全程監管、權責明晰、科學高效”的縣、鄉、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體系。如今,全省唯一的省級蔬菜質量檢測中心落戶內黃。伴隨著該質量檢測中心的掛牌運行,全縣網絡監管隊伍已達到938人,初步形成了“縣有中心、鄉有站所、村有信息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無死角,很好地保障了農產品的品質,提高了農業的綜合競爭力。
近日,內黃縣被農業部正式命名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棚上太陽能發電,棚下養湖羊、養林蛙,種香菇、種果蔬……”這種“光伏+”模式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成倍增長,還開創了現代農業嶄新發展模式。
近年來,內黃縣依托農業優勢,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抓手,吸引了一大批新型現代農業與太陽能電站結合項目落戶,不僅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而且進一步促進了該縣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
位于內黃縣馬上鄉的100MW光伏電站及高效農業是新型農業與太陽能電站相結合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占地2800畝,建設772棟設施農業大棚,棚頂安裝100MW集中式光伏電站,高效設施農業實行“公司+科研所+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結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進行產業化經營,既可由公司規模化經營,又可由農戶獨立經營。目前,該項目已全部并網發電,年平均發電量約1.2億度,全部采用高壓側并網方式接入就近變電站,充分保證農業大棚及光伏發電的高效利用,利農惠農,環保高效。這些光伏農業現代化項目的實施,不僅有力地促進了該縣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
發展高效農業,因市場決策,用技術引領,內黃縣農業通過結構調整正以蓬勃的發展勢頭向農業強縣進軍,向全國蔬菜城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