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 王月紅
墨寶芬芳的“江家大院”
陳正 王月紅

江家大院匾額
近日,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東鹿頭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而最值得東鹿頭村驕傲的就是“江家大院”。當地有句流傳至今的諺語:“偏城劉,羊角侯,比不上鹿頭江家頭。”偏城劉、羊角侯都是當時可以和江家比肩的大戶。這座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歷經200多年的古老民宅,就像一本厚書,等著人們去品讀,去研究。
經商起家,由商而官
“符山西南麓,漳河沿岸邊。風水絕佳地,藏有江家宅。”近日,筆者走進江家大院,一睹其風采。
“這里原來是江家大院的祠堂,也是我們小時候讀書的地方,現在改建成龍王廟和民房了。”今年63歲的江學慶是江家大院第十代傳人,也是此行的向導。一入村口,他就興致勃勃地回憶起來。
據考證,江家是由涉縣更樂鎮遷來,不過數十年,由窮而富,由民而仕,雄踞一方。
江家的發跡,在江學慶老人口中,頗有幾分神秘色彩。
他說:“祖上江保全從更樂逃荒出來,在東鹿頭村北五里的小石郊定居過,后來才到東鹿頭村。在小石郊時,江保全靠開荒種地為生,農閑時,到鄰近的西戌村給大戶人家打工。江保全人高馬大,干得一手好農活,但因為飯量大,被掌柜辭退。江保全回家的路上,途經符山洼,稍作休息。一條小白蛇鉆進了他的口袋,回家后才發現。以前村里老人們都說‘白蛇是財神的化身’,于是,江保全和家人就把‘財神’放到自己家的米甕里。誰知,此后米甕里的米怎么吃也吃不完,江保全一家也結束了忍饑挨餓、外出打工的生活。”
這個傳說,只是人們對江家發家的一種趣談,不足為信。但江保全靠勤勞和節儉解決溫飽,并從此做起糶米生意,確是事實。
隨后,江保全又兼營山貨,因重信講義,成功接手山西大戶拋售的鹿頭“飛地”(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于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產業,悉心經營打理。后來,又逐步收購多家敗落的大戶產業,江氏一族從此在鹿頭“一家獨大”。
江保全后,二世江蘭秀,三世江景昌,四世江萍、江凌兄弟,三代四人均謀取官職,江蘭秀捐正六品“千總”,江景昌捐正四品“都司”,江萍捐正五品“守備”,江凌賞正五品同知銜中書科中書。江家在第四代時達到巔峰。江凌的6個兒子都考取了文秀才,江萍的三3個兒子為武秀才。據記載,江凌在整個家族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家族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人物。為適應家族的發展需要,江凌還對大院進行過大規模興建。
文化與財富有機結合的大院建筑
“惜時惜衣非但惜財兼惜福,求名求利總須求己莫求人——林則徐書陳文恭公格言”“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劉墉書”“敦詩說禮,敏事慎言”“存仁心”“行義事”“勤耕織”……漫步于江家大院,感觸最深的就是所有古門樓都有石刻楹聯和門楣匾額,其中不乏清朝劉墉、林則徐等名人大作。
這些集實用、審美于一方磚石的作品,有著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從不同側面構成了厚重的江家大院文化。
楹聯匾額是江家大院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院留存的50余副楹聯匾額,除少數為木質外,大都為磚石雕刻,涵蓋了真、草、篆、楷等多種書法字體。匾額有手卷,有折扇,有冊頁。楹聯內容上有寫景抒情的:“閑聽秋聲移竹母,靜眠涼月枕桐孫”;有規俗勸世的:“正心身敦孝弟,勤耕讀慎言行”;有闡發遠大追求的:“桂樹一枝撐白日,蕓香百代聯清風”。這些楹聯對仗工整,引經據典。
江家大院的楹聯匾額里有一些頗富藝術魅力的大家之作,然而,對于這些大家之作究竟是通過怎樣一種渠道流傳到鹿頭這塊偏僻之地的呢?據涉縣本土作家曹鋼勤著作的《江家大院》一書記載:“清末民初,涉縣書界名流李中香,收藏大量名人字跡,一說其后因貧苦交加寄居并病故于江家,這些墨寶也就隨之流落江家;一說李中香與江家交情甚篤,互贈作品,以求共同鑒賞提高;還有一說,江家江應璜在任(任巡道史)時,在京城結識了一些社會名流,得到朋友的饋贈。”
“除了楹聯,還有繪畫。你看這個是石刻繪畫,上面畫的花瓶,瓶里插著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級’。”江學慶介紹說,“還有的刻畫的是竹蘭梅菊。”
如果說,江家的家風主要體現在楹聯匾額上,那么江家的富裕則集中體現在大門上。高門樓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有的是純民族式的木結構斗拱式門樓,有的是磚券門樓,有的是歐派柱頂式門樓。兩扇厚重大門,強化了保衛作用。
“你看大門的后面一般都是三道保險,門背上有兩道木栓,其中一個有鎖扣;緊鄰門背的兩側墻上鑿洞,用圓木插入,是第三道保險。”江學慶介紹說。
江家大院是典型的山區古建筑風格,原有50多個院落,目前保存完整的宅院有38處,配有祠堂、當鋪、錢莊、書院、戲樓、東西花園等建筑。大院布局結構精美,建筑工藝水平極高。
每一座院落都講究前后略長,間架左右對稱。有的院落是三進院,有的是前后院,有的是七裹五或五裹三的單門獨院。院落無論大小、形式如何,正方均為樓房,且坐落在青石條砌起的臺基上。廂房有的是樓房,有的是平房。凡瓦坡屋頂,屋脊突起,并配以張嘴的跑脊獸,即烘托出一種不可侵犯的威嚴氣氛。院落外的巷子里,總是能發現成排的拴馬石,還有上馬石。
當地村民每逢子女嫁娶,總想翻新房子。但為了保護大院原貌,有的只是局部建設,有的即便重建也盡量按原來的式樣,還有的將門樓、影壁、窗扇重新描彩。
東鹿頭村村主任王劉保說:“我們一直在強化村民的保護意識,這幾年參觀的人多了,多數村民已經開始了解老宅的價值。在保護與傳承上,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江家大院的楹聯匾額、磚雕石刻、闊綽深宅,在悠悠歲月中,見證著歷史。這里之所以值得人追憶,正是江家大院將財富與文化的有機結合帶給世人的震撼!
獨具太行風情的廟會
即便在冬季,山里也有藍天、微風,還有和煦的陽光。在這樣的天氣里,恰逢東鹿頭村廟會。
穿過琳瑯的商品、擁擠的人群,遙望關帝廟香火繚繞。與關帝廟相對的就是建于1934年的江家戲臺。戲臺據說參考了頤和園同類建筑。江學慶介紹說,“以前這個戲臺經常唱戲,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村里蓋了新戲樓,戲臺才終止使用。”
唱戲,是村里廟會的一部分,當地傳統戲曲有平調、落子、豫曲。村里人對唱戲,唯“癡迷”一詞才能形容。尤其是村里的老人,經常能一段段地念白和唱詞。
除了廟會,最熱鬧的時候當屬每年農歷正月十五鬧元宵,踩高蹺、跑竹馬、轉九曲,都是當地特色。尤其轉九曲是人人不會錯過的熱鬧。“九曲陣”是按傳說中的九曲黃河而設計的,木桿扎成彎彎曲曲的道路,有出口,有進口,寬約一米,游一次行程約一公里。時至今日,當地還有“轉九曲,百病不欺”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