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逸杰
(杭州學軍中學,浙江杭州 310012)
杭州市公共自行車服務滿意度調查分析
曹逸杰
(杭州學軍中學,浙江杭州 310012)
杭州市公共自行車系統自使用以來發揮了較好的效益,尤其在公交分擔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筆者通過對杭州城區主要交通干道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網點調查及分析,發現其存在網點分布不均衡、主干道租用需求量大、自行車周轉不及時等問題,從而影響到市民對其租用的滿意度?,F結合調查數據,提出優化公共自行車服務點的布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服務、利用眾智提升服務水平等建議,以期使公共自行車系統更完善,更好地服務于廣大杭城市民。
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滿意度
以低碳環保為核心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自2008年啟動建設以來,為緩解杭州城市交通擁堵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杭州也因該系統在治堵方面的優秀表現被國內外所關注,如被英國BBC廣播公司旅游頻道評為全球8個最棒公共自行車城市之一;2015年杭州“公共自行車軟硬件系統”,被評為“中國好設計”銀獎等。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們對租車成功率、還車成功率還有不滿意的地方,為了解其中原因,筆者選擇典型樣本進一步做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從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團公司網站查到的數據,2011年底杭州主城區公共自行車服務點為2674個,公共自行車達6.5萬輛,每個服務點日均租用87.09人次。而通過向杭州市公共自行車交通服務發展有限公司咨詢了解,截至2016年8月7日,主城區擁有2119個服務點,8.41萬輛公共自行車,今年以來每個服務點日均租用90.54人次。杭州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兩者對比,因修建地鐵等市政道路建設原因,部分服務點臨時關閉,服務點數有所減少,但是公共自行車數增加了近2萬輛,更為可喜的變化是每個服務點的日租用次數提高3人次,利用效率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杭州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在公交分擔方面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團公司網站查到的數據,到2011年,公共自行車已在公交分擔方面發揮出很大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市區(含蕭山、余杭區)已擁有548條公交線路,7519輛公共汽車,年客運量13.13億人次;當年底,杭州公共自行車年租用服務量突破8500萬人次,占年客運總量的6.5%,成為公交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
為詳細了解市民對租用公共自行車的滿意程度及其原因,筆者選擇了杭州市主城區的兩條主干道,對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分布情況、提供服務的模式、服務點車位的租用情況等進行了詳細調查分析。選取的兩條道路具體為:莫干山路從打索橋公交車站至市政府,文三路從莫干山路口至皇朝花園公交車站。這兩條道路分別為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道路兩側分布著居民區、商務區、學校、醫院、賓館、機關企事業單位,通過實地調查、解剖麻雀的方式,分析市民反映租用及歸還公共自行車成功率滿意度問題產生的原因。現得出以下結論:
(一)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分布不均衡。從表1至表4可以看出,調查了30個公交車站,其中有20個公交車站站點間未設置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同時有3個公交車站站點間設置2個及以上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如文三路,從莫干山路口至皇朝花園公交車站全長5200米,雙向道路一共設有20個公交車站、12個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其中,從莫干山路口至上寧橋公交車站附近大約1300米的道路雙向設了4個公交車站、9個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古蕩新村公交車站附近雙向道路有3個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剩下的14個公交車站間的主干道上沒有1個公共自行車服務點。由于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分布的不均衡,影響了公共自行車系統發揮更大的作用。

表1 莫干山路(打索橋公交車站至市政府)公交設施分布表

表2 莫干山路(市政府至打索橋公交車站)公交設施分布表

表3 文三路(莫干山路口至皇朝花園公交車站)公交設施分布表

表4 文三路(皇朝花園公交車站至莫干山路口)公交設施分布表
(二)主干道上公共自行車租用需求量大。從表5數據看,全市2119處服務點,今年以來平均每處服務點日均租用量為90.54人次。調查的兩個主干路段上的16處公共自行車服務點,除站點編號5134日均租用量為43.63人次外,其他15處服務點日均租用量均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站點編號為5130,日均租用達到481.31人次。再從每個車位租用效率看(表6),全市2119處服務點共有48563個自行車位,今年以來每車位日均租用次數為3.95人次;調查兩個路段的每車位日均租用次數分別為8.28人次和10.55人次,均為全市平均車位租用次數的2倍多。可見主干道上公共自行車的需求量更大,如果自行車投放量不夠,也容易造成租車難。

表5 杭州市公共自行車服務點租用情況

表6 杭州市每車位日均租用次數
(三)公共自行車周轉不及時造成租車難還車難。在調查時發現有的服務點車位上沒車、有的服務點上車位停滿了車,為進一步驗證這是屬于個別情況、還是普遍情況,筆者在文三路上選擇了6個服務點,在1個工作日內從6時到22時、每隔2小時觀察一次車位停車情況(表7)。在54次觀察中,服務點內沒有一輛車停放有12次,停滿車輛有7次,也就是說由于周轉原因,租不到車的概率是22.2%,還不了車的概率是13.0%,這種情況在上下班高峰時段尤為明顯。同時,從表1至表4中可見,在16處公共自行車服務點中,屬于24小時服務點的只有2個,說明在非服務時間段,無法租車、也無法還車。

表7 一個工作日內6個服務點自行車在位情況表單位:輛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提高市民的滿意率:
(一)優化公共自行車服務點的布局。根據城區主干道上公共自行車需求更多、利用效率更高的調查結果,建議在城區主干道上多建服務點,尤其要抓住主干道上公交車站這條主線,確保每個公交車站附近至少有一處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同時,輔之以在居民區、商務區、學校等人流集中地建公共自行車服務點。這樣,一是可以保證公共自行車服務點的布局更合理、分布更均衡。因為經過多年發展,每個公交車站的設置,都充分考慮到沿線市民出行的需要,就近在居民區、商務區、學校等人流密集區域設置站點,各公交車站間的距離基本在500米左右,布局比較成熟。在公交車站附近建公共自行車服務點,既方便租車,又方便市化推進過程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保護城市環境、發揚城市文明、發掘城市之美方面做“加法”,利用并放大青奧會效應,加快國際社區建設,營造“類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對“三高兩低”和“兩高一資”產業以及高杠桿支撐下的高房價,應做“減法”。同時,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在財政、稅收以及投融資等制度創新上精準發力,為就業和創業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創業土壤。
2.深化供給側改革,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一方面,對產能過剩或經營不下去的工業企業,嘗試運用債轉股、并購、重組等手段幫助企業解決困難,以“軟著陸”的方式去產能。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戰略型新興產業,鼓勵大企業從依賴技術進口向自主創新轉型,扶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支持重點企業申請國家扶持資金和重點項目。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在全球資本市場上進行兼并、收購,參與更高技術水平的分工,加快創新的步伐。
3.發揮科教優勢,打造創新增長新空間。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5》顯示,南京“可持續競爭力”列第9位,其中知識城市競爭力列第4位。應充分發揮南京科教人才和科研院所集聚優勢,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業,培育一批管理水平先進、創新能力強、規模效益好的龍頭企業,為更高階段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支撐,實現由勞動力要素驅動向以智力和創意為代表的效率驅動躍升。
(責任編輯: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