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峰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推動區域創新發展:歐盟的經驗與啟示
徐 峰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區域創新對于推動經濟體的創新發展日益重要。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歐盟一直在不斷強化對區域創新發展的支持。歐盟與我國國土面積相近,也面臨著類似的區域發展問題,歐盟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國參考借鑒。本文首先從歐盟區域政策計劃周期的角度,對分階段其區域政策的發展演變進行了梳理總結。其次,對歐盟支持區域創新的主要做法和最新進展進行了總結分析。最后,就如何推動我國區域創新提出了幾點啟示。
區域政策;區域創新;歐盟;啟示
推動區域創新發展是解決長期以來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的關鍵所在。盡管我國在推動區域創新發展方面做出了諸多的努力,但總體上看,目前我國區域創新發展水平仍不高且具有明顯的梯度性,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創新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區域創新協同發展程度也不高[1]。當前,我國政府正在通過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建設等工作,系統地推進區域的創新發展。在此過程中,如何充分結合不同區域的特點和需求,更好地從國家層面做好區域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各項區域創新的戰略和政策十分關鍵。
歐盟與我國地域面積十分相近,同樣面臨著區域轉型發展、需要解決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歐盟區域政策及其工具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典型且較為成功的區域政策實踐[2],區域發展干預已經成為歐盟超國家調節的一項重要內容,區域政策也已經成為歐盟多層次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3]。歐盟在推動其一體化進程的過程中,在不斷調整和完善其區域政策及其工具的同時,持續加大支持與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力度,積累了不少有益的做法和經驗。本文重點對歐盟層面上的區域政策中支持區域創新的相關經驗和做法進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區域創新面臨的實際需求,對如何更好地系統設計和支持推動我國區域創新發展進行了分析討論。
區域通常是指一個具有地理邊界(行政區劃)、具備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間,如國家內的部分地區,或由若干個國家或地區組成。從經濟學角度,區域通常被視為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載體,即具有特定地域構成,在專業化分工中擔負一定職能,在經濟上具有同質性或內聚性的地區[4]。區域政策則是國家或地區政府針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為了推動發展、促進協調、發揮地區比較優勢而對不同區域作出的政策安排[5]。隨著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顯,作為一個經濟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的創新發展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加強區域和國家戰略間的互動,在國家層面制訂推動區域創新政策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
目前,學術界對于區域創新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區域創新體系或系統的研究上[6]。在區域創新體系或系統的研究中,往往將區域作為相對微觀的層面,更加關注區域內各要素在推動區域知識生產和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功能定位和相互作用[7]。區域創新體系等相關研究,為政府推動區域創新政策與戰略的制訂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把區域當作擁有特定和不同特性地理空間,設計、實施和評估區域科學技術與創新政策也日益受到關注。許多國家政府已將區域創新體系等理論與方法用于制訂與實施區域創新政策。
歐盟是“新區域主義”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已有許多研究對歐盟區域政策及其政策工具的發展演變,以及在推動歐盟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中的作用等進行了分析研究[8-10]。隨著創新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除了通過歐盟研發框架計劃(FP)以及面向2020年的“地平線2020”計劃等戰略,歐盟在其區域政策中也在不斷加強對區域創新的支持,其主要做法和實踐也日益受到關注。國內一些學者從區域創新體系等角度,對歐盟推動區域創新的戰略與政策措施,以及歐盟成員國推動其區域創新的案例進行了介紹[11-12]。
但總體上看,已有對歐盟區域創新的研究更加集中在其成員國中觀層面制訂區域創新戰略和政策措施的案例分析上,而缺少對歐盟宏觀層面推動區域創新政策措施的分析研究。鑒于此,本文以歐盟層面的區域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歐盟區域政策中用于支持和推動區域創新的相關政策措施和主要做法進行系統分析,以供我國在研究制訂推動區域創新的相關戰略和政策措施中參考借鑒。
歐盟區域政策是歐盟政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專門的區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構,有明確的區域政策目標,有多種區域政策工具和資金渠道[13],是歐盟為應對歐洲層面上的經濟和社會不平衡而實施的經濟、社會和地域凝聚(cohesion)政策。歐盟希望通過區域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實施,幫助歐洲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使歐洲與全世界一起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機遇與挑戰[14]。目前,歐盟區域政策主要采取多年度計劃周期(一般為7年左右)的方式,以歐洲結構與投資基金(ESIF)為主要政策工具,為歐盟內的區域發展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
(一)歐盟區域劃分及歐盟區域政策的作用范圍
由于歐盟由多個歐洲國家組成,為了更好地開展歐盟區域統計資料的收集與協調,用于區域社會經濟分析,并幫助確定區域政策的實施范圍,歐盟于1988年采取了區域單位統計命名法(NUTS)(如圖1所示),將所有歐盟地域劃分為3類區域,以更好地確定歐盟區域政策資金受益區域的嚴格范圍。根據2015年1月生效的2013版NUTS,目前歐盟共有NUTS1類區域98個,NUTS 2類區域276個和NUTS 3類區域1342個。其中,NUTS 1為主要社會經濟區域,NUTS 2為申請區域政策的基本區域,NUTS 3為特定調查分析的小型區域。歐盟的區域政策通常適用于NUTS 2層面。統一的區域劃分,大大提高了歐盟區域政策的援助水平,使歐盟基金的投向更有針對性,為提高歐盟基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實現包括區域創新等在內的政策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5]。

圖1 歐盟區域單位統計命名法示意圖來源:http://ec.europa.eu/eurostat/web/nuts/overview
(二)歐盟區域政策的發展演變
歐盟的區域政策是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而不斷發展形成的。根據歐盟區域政策的計劃周期,歐盟區域政策發展歷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六個階段(如表1)。
1.區域政策初步形成時期(1957-1988年)
1957年歐洲《羅馬條約》簽訂,開啟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并提出要采取相關措施縮小并逐步消除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基于《羅馬條約》,歐洲于1958成立歐洲濟經濟共同體(簡稱歐共體),并創立歐洲社會基金(ESF),于1962年設立歐洲農業指導與保障基金(EAGGF)。1968年,為推動區域發展,歐洲設立了歐洲委員會區域政策總司。1975年歐洲區域發展基金創立(ERDF),第一個歐共體設立區域發展基金法規正式實施,1975-1977年預算14億ECU①歐洲經濟共同體時期的歐洲貨幣單位,后改為歐元。。在這一期間,歐洲區域政策的重點主要放在國家層面上,用于資助成員國預先分配的項目上,歐洲或次國家影響很小。歐洲社會基金和歐洲農業指導與保障基金等其他歐洲共同體基金也以類似的方式,每年選擇和再資助已有的項目。

表1 歐盟區域政策的發展歷程
來源:根據European Commission.Regional Policy[M].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4.等相關資料整理
2.區域凝聚政策形成時期(1989-1993年)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初,歐洲共同體工作的效率問題日益突出。1986年,歐洲《單一歐洲法案》出臺,明確提出了經濟與社會凝聚的政策目標。1988年,歐洲理事會做出重大改革,決定將歐洲區域發展基金、社會基金、農業指導與保障基金整合為新的結構基金(SF),由年度預算改為多年期預算。1989-1993年分配給結構基金640億ECU(比以往年度資金增長了一倍),從而推動形成了區域發展的凝聚政策。該政策的核心目標包括:1)促進發展滯后區域的發展和結構調整;2)推動受產業衰退嚴重影響的區域轉型;3)應對長期失業;4)促進年青人就業;5)加速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地區發展。
3.區域政策鞏固與逐步強化時期(1994-1999年)
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也稱為《歐盟條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更名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同年,歐洲理事會批準了新的凝聚政策法規,并針對凝聚和區域政策建立了包括凝聚基金(CF)、區域委員會和輔助性原則等在內的新工具和新制度。新法規確定了政策的核心原則是:聚焦、計劃、增量和合作,并基本保持了1989-1993年凝聚政策已有的5個主要目標。一些優先領域得到了加強,如引入其他歐盟機制,尤其是歐洲議會,以及合作法規、評估與宣傳等。1994-1999年間為結構與凝集基金提出1680億ECU的資金,再次加倍了年度預算,占歐盟預算總額的比例達到了1/3。
4.面向歐盟東擴的特殊時期(2000-2006年)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歐盟就開始準備《2000年議程》并為最大的歐盟擴張做好準備。2000年,歐盟發布《里斯本戰略》,歐盟的優先權轉向增長、就業與創新。進入新世紀后,簡化凝聚政策設計與流程和準備歐盟東擴是這一時期兩大主題,區域政策目標整合為三大目標:(1)進一步提高區域政策的集中程度;2)進行共同區域政策的“自下而上”分權化管理模式改革,提升政策效率與爭取成員國支持;3)增加三項候選國入盟準備援助計劃等區域政策工具,以幫助候選國盡快達到歐盟標準。2000-2006年計劃期間原15個成員國的預算為2130億歐元,另增加220億歐元用于新成員國(2004-2006),其中用于廣義創新的預算約為280億歐元。
5.聚焦于就業與增長的時期(2007-2013年)
2005年,由于目標過于宏偉和寬泛,且缺乏有效執行,歐盟對《里斯本戰略》進行了調整,將就業與經濟增長作為新的優先目標。2007-2013年歐盟區域政策領域的預算3470億歐元。歐盟這一時期針對區域政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重點是進一步強化增長與就業,具體包括簡化規則和結構,強化透明度和交流等。另外,2007-2013年凝聚政策計劃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將推動創新作為重要內容,約864億歐元(約1/4)資金被分配給廣義的創新領域,比上一期(2000-2006)增長了約3倍。
6.面向智慧、包容性和可持續增長的新時期(2014-2020年)
2010年歐盟發布《歐盟2020》戰略,將智慧、包容性和可持續增長作為面向2020年的三個戰略任務,其中歐盟區域政策成為歐盟的主要投資政策,2014-2020年計劃期間的預算約4571億歐元。至此,由結構基金和凝聚政策基金構成的歐洲結構與投資基金(ESIF)成為了歐盟區域政策的主要工具,其中結構基金包括歐洲區域發展基金和歐洲社會基金,用于向歐盟經濟社會重構,減少不同歐洲區域發展差距投資,如基礎設施和就業等;凝聚政策基金包括凝聚基金,歐洲農村發展農業基金,歐洲海事與漁業基金。而由歐洲區域發展基金、歐洲社會基金和凝聚基金構成的凝聚政策資金預算為3518億歐元[16],其組成如表2。在2014-2020計劃期間,創新的重要性再次得到提升,有1/3的預算資金用于開展廣義的創新領域。
區域創新可以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區域內開展的研究、開發與創新活動。通常,對區域創新的支持可以來自相對宏觀的國家或跨國家層面(如歐盟層面),也包括區域自身對其內部創新活動的支持。對于歐盟而言,除了成員國對于其所轄區域創新活動的支持外,來自歐盟層面對于區域創新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科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歐盟區域而言。如今,在歐盟層面的政策體系中,支持區域創新發展已成為推動歐盟一體化、解決歐盟區域不平衡問題和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
具體而言,在歐盟層面上對于其區域創新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如表3):一是利用歐盟區域政策資金和研發框架計劃資金等政策工具,為區域創新活動提供直接的支持;二是利用歐盟層面的資金資助歐盟內區域創新戰略的制訂,即為指導歐盟內各區域制訂符合其自身發展特點和優勢的創新戰略提供資助;三是立法將區域創新的智慧專業化戰略(Smart Specialization)作為歐盟內區域獲取歐盟結構與投資基金資助的必要條件,間接推動區域創新戰略的制訂。

表2 歐洲結構與投資基金的組成結構
來源:根據http://ec.europa.eu/regional_policy/index.cfm/en/網站相關資料整理
(一)直接為區域研究與創新活動提供資助
1988年歐洲推動結構基金改革,開始將歐洲區域發展基金的重點轉向內生發展的創新上。1989-1993年間,約4%的區域政策資金用于創新(約20億歐元,區域資金共計約500億歐元),資助的重點主要用于補貼研發項目,以及建設公共研發中心和科學園區等。1990年,歐盟提出了歐洲區域發展的科學技術共同體計劃(STRIDE),該計劃是歐盟區域政策中第一個專門用于支持研究與技術開發基礎設施的計劃,預算為4600萬ECU,有42%的經費用于支持基礎設施和設備,基本上是供給側的支持。1994-1999年計劃期間,歐盟區域政策開始資助更多的研究與創新活動,尤其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小額資助或貸款,資助與研發中心、大學及其他機構開展合作的中小企業網絡,以及為中小企業面向技術的服務提供資助等。之后,歐盟區域政策對于創新的支持日益增長,其中歐盟結構基金在推動創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幫助區域利用其知識資產等支持創新已成為歐盟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2000-2006年計劃期間,約有295億歐元結構基金用于研究、技術開發與創新(RTDI)活動。2007-2013年計劃期間分配給RTDI的經費則達到了700億歐元[17],廣義創新相關的支出則約占總預算的25%,總計約860億歐元[18]。2014-2020年計劃期間對廣義創新活動的支持已達到整個預算的1/3,高達約1500億歐元,遠遠高于歐洲地平線2020研發計劃(2014-2020年)約800億歐元的預算。

表3 歐盟支持區域創新的主要做法
來源:作者整理
與此同時,歐盟還通過研發框架計劃(FP)中的區域知識計劃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額外的支持,該計劃旨在構建區域間的協作關系,以及區域內發展和共享基于知識區域發展的最佳實踐。2003年,區域知識計劃在第五框架計劃(FP5)中作為一項試驗行動開始推動,之后在第六(FP6)和第七框架計劃(FP7)中成為了主要的計劃之一。
雖然均為研究與創新提供支持,但歐盟區域政策和研發框架計劃的支持重點有所不同。其中,歐盟區域政策更加強調將研究作為關鍵的驅動因素,并將構建研究能力作為計劃的主要產出;而歐盟研發框架計劃則將構建研究合作和區域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作為支持區域創新活動的重點,即通過構建將研究機構(如大學)、企業和政府納入的所謂三螺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動區域的創新發展。而且,從實際投入上看,在支持區域創新方面,歐盟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能夠形成區域研究能力和生產力的領域中。
(二)資助歐盟內區域制訂創新戰略與政策(1993-2013年)
除了直接支持區域創新活動外,歐盟在推動區域政策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結合區域自身的特點與優勢制訂創新政策與戰略對于推動區域的創新發展十分重要。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歐盟相續通過歐盟結構基金支持的區域技術計劃和區域創新戰略計劃(RTP/RIS),以及基于研發框架計劃下的區域創新與技術轉移戰略(RITTS)、區域創新行動計劃(RPIA)等資助歐盟內區域制訂自下而上的區域創新戰略[19]。
1.區域創新戰略和區域創新與技術轉移戰略(1993-2000年)
基于1993年《增長、競爭力和就業白皮書》的建議,歐洲委員會決定啟動一項試驗行動,名為區域技術計劃(RTP),后來該計劃改名為區域創新戰略(RIS)計劃,以對制訂區域創新政策方法進行試驗,由歐盟結構基金支持。RIS旨在為區域利益相關者提供一個通用的平臺,以推動、設計、實施、管理和評估區域的研發與創新政策,最終目標是幫助區域在當地進行合作與創新,并在全球范圍上競爭[20],其實驗項目示意圖如圖2。RIS預算為500萬歐元,由歐盟和成員國共同出資,為期2年。與此同時,歐盟在技術轉移和創新政策經驗總結的基礎上,于1994年啟動了區域創新與技術轉移戰略(RITTS),由歐盟研發框架計劃支持。
1996年,負責RIS的歐盟區域政策總司和負責RITTS的技術政策總司間進行協調后,形成了一個用于區域創新戰略的聯合模式,由RIS和RITTS兩個計劃共同資助,并通過一個通用指南和工具網絡提供支持。RIS和RITTS擁有類似的目標、方法和哲學:一是需求引領(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需求);二是面向行動;三是基于構建區域共識和達成一致;四是關注相同的核心特性;五是聯系國際經驗。RIS和RITTS在支持的重點上存在著一些差別。其中,RITTS旨在與其他區域行動者一起,支持負責區域發展的機構評價、提高和優化區域創新與技術轉移戰略與基礎設施,以更好地滿足區域中小企業的需求;而RIS則更加強調通過區域關鍵行動者間的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在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框架下制訂創新戰略。

圖2 RIS實驗項目構成示意圖來源:Jon Mikel Zabala-Iturriagagoitia, Fernando Jiménez-Sáez & Elena Castro-Martínez.Evaluating European Regional Innovation Strategie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8, 16(8): 1145-1160
1994-2000年計劃期間,RITTS計劃支持了超過60個區域,RTP計劃支持了6個區域,RIS計劃支持了26個區域。之后,此類計劃在區域層面上更加普遍,其方法也很好地納入區域政策范疇。
2.區域創新行動計劃(2000-2013年)
緊隨RIS計劃,自2000年開始,歐盟繼續通過區域創新行動計劃(RPIA)(2000-2006年)對區域創新戰略構建提供支持。作為RIS計劃的后續計劃,RPIA旨在利用歐洲區域發展基金資助歐盟區域開展實驗性創新項目。2000-2006年計劃期間,歐盟共在144個區域資助了181個創新行動計劃項目。RPIA計劃資助重點包括:1)基于知識與技術創新的區域經濟,幫助較低水平的區域提升其技術水平;2)服務區域發展的信息社會,e-Europregio;3)區域一致性(identity)和可持續發展,通過經濟、環境、文化與社會活動的綜合方式提升區域凝聚力與競爭力。2007-2013年計劃期間的歐洲區域發展基金計劃繼續保持了對該項工作的支持[21]。
其間,為了更好地推動上述計劃的實施,歐洲委員會還提供了一些政策工具,如歐洲創新區域網絡(IRE network)和PRO INNO(2006-2010)。IRE網絡主要用于使歐盟區域便于交流經驗和最佳實踐,以提高其通過制訂和實施區域創新戰略和計劃方案增強支持創新與競爭力的能力。PRO INNO作為IRE網絡的補充,是一個由歐盟企業與產業總司提出建立的平臺,旨在提供一個世界范圍有關創新政策制訂、商業創新和學術討論的學習和信息的知識庫[22]。
(三)指導歐盟區域創新的智慧專業化戰略(2014-2020年)
在歐盟結構基金中,雖然在2007-2013年計劃期間有25%的資金用于廣義創新,但結構基金的使用效率,特別是在促進創新中的作用還不夠理想。歐盟認為,歐盟不同成員國和區域的創新能力差異很大,研發創新的關鍵在于區域層面,降低區域間的創新赤字是實施區域凝聚政策的關鍵[23]。為此,基于以往支持區域制訂創新戰略的經驗,歐洲委員會在2007年的一份政策簡報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專業化”概念[24]。2008年,歐洲委員會發布《知識驅動增長》報告[25],明確將成員國和地區政府鼓勵投資于能夠“補充國家其他生產性資產,以創造未來本國能力和跨區域相對優勢的領域”的戰略建議定義為“智慧專業化戰略”。2010年,歐盟發布的《歐盟2020》戰略采納了“智慧專業化”概念,并隨之將其與歐盟結構基金和地平線2020計劃等結合起來,作為推動創新與經濟增長的一種重要政策工具。在2014-2020年歐盟區域與凝聚政策的立法提案中,對“智慧專業化戰略”概念進行了界定,并明確要求歐盟成員國應結合國家改革計劃(National Reform Programme)制訂國家/地區“智慧專業化戰略”(RIS3),將智慧專業化納入到國家/地區研究與創新戰略政策框架中[26]。與以往的RIS等計劃直接對區域創新戰略制訂進行資助的方式不同,為了更好地推動實施RIS3,歐盟將其作為歐盟成員國和地區申請歐盟結構基金的事先約束條件,即歐盟成員國及各地區在申請使用歐盟區域發展基金及農業與農村發展基金資助之前,必須提供其RIS3計劃,以確保區域政策的投資能夠集中到研究和創新上,有效地發揮作用。
作為歐盟正在著力推動的區域創新政策框架,智慧專業化最初的概念相對簡單,就是將公共資源集中投資于國家或區域特定領域的知識和創新中,從而獲取競爭優勢,推動經濟增長。智慧專業化戰略強調在制訂區域創新戰略的過程中,要注重市場力量和多方參與,“自下而上”地選擇并資助具有區域優勢和特點、具備創新創業潛力的領域。其中“智慧”可以理解為以知識和創新為基礎,而“專業化”則可以理解為擁有區域相對優勢的特定領域。總體上,智慧專業化的政策意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與創新在提升區域競爭優勢和驅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2)要具備分析研究區域現有或未來相對優勢領域的政策能力;3)要擁有合理的治理體系,以充分發揮區域、私營部門利益相關者和企業家們在將研究與創新戰略轉化為經濟與社會產出中的關鍵作用。
2011年,歐盟為落實和推動成員國和地區的智慧專業化戰略,由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前瞻技術研究所建設了“智慧專業化平臺”(S3)。S3平臺旨在為歐盟成員國和地區政策制訂者就如何構建其自身的智慧專業化戰略提供信息、方法、專業知識和建議,同時作為有關智慧專業化學術討論的平臺。2012年,歐洲委員會發布《智慧專業化研究與創新戰略(RIS3)指南》[27],對RIS3的概念、設計方法和步驟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目前,已有18個歐盟成員國,168個歐盟地區在S3平臺上注冊[28]。在歐洲委員會的大力推動下,許多歐盟成員國和地區采納了智慧專業化戰略,并開始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自《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建設包括區域創新體系在國家創新體系以來,區域的創新發展已成為我國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務。十八大以來,我國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走向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區域創新對于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研究在一些省區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形成幾個具有創新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區域性創新平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也明確提出,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通過前文對歐盟區域政策發展、推動區域創新主要做法的分析,結合我國區域創新發展的現狀與需求,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首先,加強區域創新的頂層設計,構建國家層面的區域政策框架,用于指導區域創新戰略與政策的制訂。歐盟在推動區域創新的過程中,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的區域創新戰略,還是當前大力推動的智慧專業化戰略,其重點均放在了用于指導和幫助區域制訂符合自身特點的區域創新戰略上。在此過程中,歐盟通過確定統一區域單位統計命名法(NUTS),大力推進區域創新的智慧專業化戰略等方式,使其成員國和地區在制訂其自身的創新政策的過程中,能夠擁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政策框架,以便能夠更好地統籌歐盟的創新資源,并建立跨成員國、跨地區的政策對話機制。因此,在加強我國區域創新分類指導、建設區域性創新平臺,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著力構建可以讓不同區域開展對話和交流的共同政策框架,從而更好地使不同區域創新發展政策和措施在國家層面上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其次,轉變創新投入模式,將更多的創新資源投入到能夠形成區域生產能力和相對優勢的領域中。歐盟在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其區域政策資金和研發框架資金均給予了支持,但兩者有著各自的支持重點。其中研發框架計劃更多地投入到區域合作的研發活動中,而區域政策資金則更多地投入到能夠形成區域優勢、推動經濟增長的專業化領域中。而且,從實際投入的規模上看,歐盟區域政策中用于區域創新的資金也遠遠高于研發框架計劃對于區域創新的支持。因此,應當轉變我國現有區域創新投資過于注重高科技領域研發活動的現狀,而更多地結合區域自身特點的需求,將區域創新投資更多地投入到能夠聚集或補充區域性知識資源、形成區域生產能力、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優勢領域上,切實助力區域的創新發展。
再次,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和企業的主體作用,吸納企業家、大學和研究機構等多方參與區域創新戰略與政策的制訂過程。從歐盟的做法可以看出,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的區域創新戰略(RIS),還是當前正在大力推動的區域創新智慧專業化戰略,均強調在區域創新戰略與政策的制訂過程中,要將包括企業家、大學和研究機構等在內當地的利益相關者或關鍵行動者納入,從而更好地反映當地的特點和實際的需求。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在制訂區域創新發展相關政策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制度創新,做好相應的制度安排,把企業作為發掘區域創新創業潛力的主體力量,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吸納各方的參與,并將各種信息和訴求合理地納入政策體系中,更好地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最后,注重區域創新政策制訂方法和工具研究,更好地支撐區域創新政策制的規范化、科學化和系統化。區域創新戰略與政策制訂的重要基礎是,不同的區域能夠在充分分析挖掘自身優勢劣勢的基礎上,制訂出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創新戰略與政策。歐盟在推動區域創新戰略與政策制訂的過程中,十分注重政策工具的作用,無論是歐洲區域創新網絡(IRE)還是當前正在大力推廣應用的智慧專業化平臺(S3),經過多年的實踐,這些擁有相對明確設計原則、實施步驟、監督評議機制等在內的系統的政策工具和分析平臺,歐盟成員國和地區在制訂研究與創新政策的過程中均可以加以推廣使用。因此,在研究制定我國推動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等工作的過程中,建議參考借鑒歐盟的做法,加強區域創新基礎數據資源和分析平臺建設,以便各區域能夠結合我國不同類型區域的特點,研究提出制訂區域創新政策的新方法和新工具,更好地推動我國區域創新政策制訂的規范化、科學化和系統化。
[1]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區域創新指數”項目組.中國區域創新:困局與對策[J].中國西部,2016(3):12-13.
[2]盧 欽.歐盟區域政策對京津冀協同的啟示[J].當代金融家,2015(12):126-127.
[3]王雅梅.影響歐盟區域政策效應的特殊問題與矛盾探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5(5):62-67.
[4]王雅梅.歐盟區域政策研究[D].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5]范恒山.區域政策與區域經濟發展[J].全球化,2013(2):75-82.
[6]Bj?rn Asheim, Christine Oughton and Helen Lawton Smith.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ory, empirics and policy[J].Regional Studies, 2011, 45:7, 875-891.
[7]蘇 屹,姜雪松,雷家骕,林周周.區域創新系統協同演進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3):44-61.
[8]European Commission.Regional policy[M].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4.
[9]王雅梅.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歐盟區域政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10]張可云.歐盟區域政策的制度基礎與中國區域政策未來方向[J].湖湘論壇,2010,23(3):59-65.
[11]曹素璋,高 陽,張紅宇.區域創新戰略:歐盟的實踐與啟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71-75.
[12]柳士雙.區域創新體系:國際比較及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0(7):62-67.
[13]張曉旭.歐盟的積極區域政策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生產力研究,2010(1):46-47.
[14]韓鳳芹,孫美楠.歐盟凝聚與區域發展基金的發展及其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12(1):62-76.
[15]王軼昕.從基金支持的角度評述歐盟區域政策[J].云南師范大學黨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3(3):131-137.
[16]European commission.Cohesion policy 2014-2020: momentum builds[EB/OL].[2016-07-12].http://ec.europa.eu/regional_policy/sources/docgener/panorama/pdf/mag48/mag48_en.pdf.
[17]Regional innovation monitor innovation patterns and innovation policy in european regions- trends[EB/OL].[2016-07-12].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2010 Annual Report, http://aei.pitt.edu/46047/1/2010_rim_annual_report_fin.pdf.
[18]OECD.Regions and innovation policy, OECD reviews of regional innovation[EB/OL].OECD Publishing,2011.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097803-en.
[19]Davies, Sara and Mendez, Carlos and Quiogue, Nina.Cohesion policy funding for innov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C].IQ-Net Phase III Conference, 2004.http://strathprints.strath.ac.uk/40188/.
[20]Jon Mikel Zabala-Iturriagagoitia, Fernando Jiménez-Sáez & Elena Castro-Martínez.Evaluating european regional innovation strategie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8, 16(8): 1145-1160.
[21]David Sharles, Frederike Gross and John Bachtler.Smart specialisation and cohesion policy-a strategy for all regions? [EB/OL].[2016-07-12].IQ-Net Thematic Paper No.30(2), 2012, European Policies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Strathdyde, Glasgow.http://www.clusterpolisees3.eu/ClusterpoliSEEPortal/resources/cms/documents/2012.06.20_Smart_Specialization_and_Cohesion_Policy_-_A_Strategy_for_All_Regions.pdf.
[22]Julie Basset, Hugo Thenint, Ian Miles.Innovation unbound: changing innovation locus, changing policy focus[EB/OL].[2016-07-12].http://grips-public.mediactive.fr/knowledge_base/dl/905/orig_doc_file/.
[23]曹建如.歐盟加強區域創新生態建設的措施[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5(4):5-9,51.
[24]Foray D, Ark B V.Smart specialisation in a truly integrated research area is the key to attracting more R&D to Europe[R].Knowledge Economists Policy Brief, 2007, no.7.
[25]European Commission.Knowledge for growth european issues and policy challenges[M].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8.
[26]European Commission.Regulation (eu) no 1303/2013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Z].2013.
[27]European Commission.Guide to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for smart specialisations (RIS 3) [EB/OL].[2016-07-12].http://ec.europa.eu/regional_policy/sources/docgener/presenta/smart_specialisation/smart_ris3_2012.pdf.
[28]European Commission.Smart specialisation platform[EB/OL].[2016-07-12].http://s3platform.jrc.ec.europa.eu/home.
(本文責編:王延芳)
Promoting Regional Innovative Development:Experiences of European Un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XU Feng
(InstituteofScientificandTechnicalInformationofChina,Beijing100038,China)
Regional innovation is now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an economy.European Union(EU) gradually strengthened its support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Europe.With the similar land area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as China, EU’s measurements and experiences with respect to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can be good practice for China.The developments of EU regional policy are summariz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lanning periods of EU regional policy.Secondly, EU’s main measurements and latest developments for promo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are analyzed.Finally, some inspirations for promo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are discussed.
regional policy; regional innovation; European Union(EU); inspiration
2016-06-28
2016-09-01
本文獲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世界主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路徑與趨勢(2014GXS6D236)資助。
徐峰(1976-),男,安徽淮北人,博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技政策與科技戰略。
G323
A
1002-9753(2016)12-0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