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遠熙
作為醫生手中不可或缺的器械,相信大家一定都對手術刀不陌生。這種俗稱“柳葉刀”的輕巧刀具,可以幫助外科醫生切除各種病變組織,從而有效地治療各種疾病。不過,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手術刀突然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那么醫生們該利用什么“武器”來妙手回春呢?
實際上,目前已經有多種能夠在不同情境下代替手術刀的“神器”出現,它們不僅僅有著媲美傳統手術的治療效果,也能夠讓患者免于遭受皮肉之苦。而毫不夸張地說,也許在一段時間之后,我們就能夠“拋棄”手術刀了。
手術刀做不到的,TA可以來完成?
盡管手術刀自誕生以來,一直被醫生們用作“超越極限”的工具,但囿于其結構特點,也經常會遇到它解決不了的問題。例如某些存在于大腦深處的腫瘤,手術刀自然不能破壞大腦結構來將它切除,因此倘若醫生無法找到讓手術刀得以直接進入的捷徑,腫瘤在傳統意義上即是“不能切除”的。那么,對于那些傳統意義上“不可切除”的病變,真的就沒有任何方法了嗎?
非也非也!正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自古以來,世界上就從不缺乏“腦洞清奇”的醫生,他們試圖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來突破切除腫瘤的物理限制,從而做到“隔空取物”般切除腫瘤。那這樣不著邊際的“腦洞”,究竟實現了么?還別說,在1967年,瑞典有一位叫做拉爾斯·萊克賽爾(Lars Leksell)的醫生,就成功做到了在不借助手術刀的情況下,清除患者大腦深部病變的壯舉,而他所發明的這種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手術”裝置,也以“伽馬刀”(Gamma Knife)的名字流傳至今,成為幫助無數患者擺脫病痛的利器。
伽馬刀雖然有著“刀”的名字,但它本身并不具備任何刀一類的部件,安裝在伽馬刀上負責清除病灶的,則是多達數百個鈷[60Co]放射源。作為一種能夠釋放出γ射線的同位素,單個鈷[60Co]的殺傷力其實有限,也就能在微生物面前逞威風(如很多預包裝食品的滅菌)。不過,如果我們能將數百個放射源發出的γ射線聚集在一起,讓它們全部朝向一個病灶,該病灶在短時間內即可遭受足以摧毀其結構的輻射劑量,隨著時間的推移,病灶即可慢慢消散。這也就是伽馬刀的奧秘所在。
在當今的醫學界,伽馬刀的治療范圍也在被醫生們一次又一次地拓展(比如治療肺癌),通過伽馬刀治療而受益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當然可能是因為萊克賽爾本身即是神經外科醫生出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伽馬刀最主要也是最有效果的用途,還是治療大腦內的各種位置古怪刁鉆、給醫生和患者都造成很大困擾的良惡性腫瘤。在這一方面,伽馬刀可謂是沒讓萊克賽爾失望:單次或多次的伽馬刀治療,可以有效摧毀腫瘤組織,在消除腫瘤帶來的各種癥狀的同時又極少對正常組織造成影響,甚至于能夠大幅延長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命。
當機器人遇上放射線
機器人手術在當今已經不再是一個“大新聞”了,以達芬奇手術系統為代表的手術機器人,能夠突破人類手臂運動的極限,又快又好地完成各種高難度手術。但是,如果把“機器人”和“放療”這兩種聽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技術結合在一起,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事實上,這樣的“碰撞”早已在醫學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射波刀(CyberKnife)手術系統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種。
一般而言,射波刀系統可以視為對普通放射治療手段的改良,因為在射波刀之中,負責發射射線摧毀病灶的依然是傳統的直線加速器(通過加速粒子來產生射線的裝置,普通放射治療所使用的就是直線加速器),但體積經過大幅縮減之后的加速器搭載于可以靈活運動的機械臂上,這就與普通放射治療有著很大差異——因為機械臂完全可以通過不斷的運動來直接對準目標病灶,并且這種校正的精準度可以達到毫米級,所以醫生在使用射波刀時,可以完全不必擔心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受到傷害。這樣一來,射波刀所能夠保障的高精度,已經令放射治療的準確性無異于傳統手術治療(甚至于比傳統手術治療更好)。
而射波刀的優勢可遠不止于此,這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其具有對患者呼吸等輕微移動進行位置校正的能力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患者的每一次呼吸,都會造成體腔內部器官的輕微移動,腫瘤的位置也可能因此產生細微變化,這在普通放射治療之中,要么需要患者嚴格注意呼吸頻率和節奏,要么就會造成最后放射部位和腫瘤實際部位存在偏差,影響治療效果。但是在射波刀之中,機械臂可以時刻保證其放射范圍和腫瘤位置完全一致,從而令患者不必擔心呼吸對放療效果的影響。
再者,放射治療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難以追趕上傳統手術治療的步伐,和其對病灶部位的要求不無關系。例如前面所提到的伽馬刀,目前就無法做到對身體大部分位置的病灶進行治療。而射波刀通過可以隨時變換各種角度的機械臂,有效地克服了這一缺點。
聚焦超聲,超聲中的“戰斗機”
一直以來,人們對超聲這種聽不見、看不到,卻能夠幫助醫生探明疾病的特殊聲波頗感興趣,各種完善超聲檢查的措施也一直是科學界的重點研究對象。然而,盡管你對超聲在檢查方面的威力有所了解,但你聽說過能夠治病的超聲嗎?事實上,盡管這種被稱為“聚焦超聲”的全新治療手段當前尚處于實驗階段,但它在代替手術方面所產生的巨大潛力已經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同上面所介紹的伽馬刀有些類似的是,聚焦超聲也是利用超聲波在聚焦于一個點后產生的較高能量,來破壞目標病灶。只不過相較于射波刀和伽馬刀等以射線作為破壞病灶的“刀”,聚焦超聲所使用的超聲波,安全性明顯要更勝一籌,這完全是因為超聲波不具有電離輻射,可以有效避免患者、操作人員因暴露于輻射之中所帶來的問題。
在目前,聚焦超聲主要被研究用于治療各種需要手術的神經系統良性疾病,這一方面是因為此類疾病已經被明確證實手術有效,但手術帶來的較大傷害又往往令患者難以接受;另一方面,聚焦超聲可能并不適合治療惡性疾病,因為它對組織的破壞效果還不能完全確定,并且聚焦超聲對患者有著一定要求。
由此看來,這些奇奇怪怪的“刀”究竟什么時候才能“取代”傳統的手術刀,這還需要各專業領域的人員經過長期研究和實踐之后才能知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