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避免“灌輸式”傳播,建立與海外受眾的普遍關聯。海外受眾是一個廣泛、多樣、復雜的群體,在文化背景、思維方式、身份特征以及傳播接受心理等方面存在顯著區別。并且,海外受眾顯著不同于國內受眾,他國情況通常并不處于其關注核心,他們接觸的主要動機在于獲得看待其本國國內和國際政治議題的新視角。鑒于此,“大水漫灌”“灌輸式”的傳播方式不僅起不到應有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海外受眾的排斥與反感。其次,避免“內宣與外宣兩張皮”,推動宣傳模式向“內外融通、統籌發展”方向發展。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信息傳播已經通過多種渠道深入消解內宣與外宣的邊界,使得海外媒體和受眾可以第一時間輕松獲得中國國內各方面資訊;還有諸多外國機構與記者利用中國現有信息采編系統、傳播平臺和人力資源進行國際傳播;中國境內媒體經過長期發展也已經具有了很強的國際傳播能力。最后,避免“就傳播而傳播”,探求與構建各方利益交匯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不能探求與構建各方利益交匯點,單純“就傳播而傳播”,那么中國的國際傳播戰略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共享是媒體深度融合的特質。(據田 豐于《光明日報》2016/1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