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陶

摘要:分析研究患者預約掛號、繳費、檢查、住院等就診流程當中支付環節對病人排隊等待的影響。本次通過分析對比采用預約掛號方式的就診患者采取不同支付方式對其門診就診過程中等待時間的影響。為此闡述依靠信息技術從一對一、人對人的先付費、后診療模式至自助收費、再到移動付費支付的支付方式演變,研討移動信息技術的不斷引入,從而實現病人就診不排隊付費,可提高有效就診時間。關鍵詞:移動支付;預約掛號;收費系統;就診流程醫院在傳統就診流程中,掛號、繳費和劃價環節均會占用大量時間。門診就診流程中一直存在最為突出和最難解決“三長一短”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在傳統門診管理模式當中尤其顯出。減少多次往返排隊繳費、縮短診前候診時間均為當前就診模式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并且住院病人也經常需多次排隊,進行補繳預交金。近些年,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一卡通就診模式具有支付功能,此種就診模式目前被許多醫院采用,本文就傳統就診模式與一卡通就診模式進行對比,看哪種更具有優勢,能夠縮短病人就診時間,并對流程有深遠影響的無需排除移動支付方式進行研討。具體分析如下:一、醫院門診流程醫院門診就診指的是病人到醫院就診的整個過程。為此流程中每個環節是否順利,每一環節排隊等候時間的長短,醫院指引標識是否清晰,檢查預約安排是否合理,檢驗科室是否準確、快速為醫師提供診療依據,臨床醫師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接待患者,收費是否準確、快速,取藥是否快捷、方便等,這些均直接影響到門診醫療質量及秩序[1]。影響病人滿意度,也會影響整個醫院的聲譽。二、傳統門診流程傳統門診流程(面對面支付)是多年傳承下來的一種模式,從醫院角度出發,看似合理,可是從病人角度看,需要浪費大量時間在排隊上面,病人被迫需適應就診各個環節,導致一次就醫,多次往返排隊付費的情況發生。患者從掛號開始,必須經歷候診、就診、繳費、等候檢查、檢查、再次就診、再次繳費、取藥、接受治療、退費、離開醫院的過程。為此造成門診的擁擠及安全隱患。三、 診療流程優化-院內診療卡支付從2008年開始,一些醫院逐漸引入有支付功能的診療卡,可支持病人多種方式付費,(互聯網支付掛號費、檢查及檢驗執行科室的繳費、醫院內自助機上直接繳費等),可減少病人多次往返排隊繳費的時間,盡量提高付費環節的效率。以下依照病人就診三個不同階段進行分析預交金為就診流程所帶來的變化。(一)就診前掛號付費對候診時間產生的影響在應用具有支付功能的診療卡之后,醫院大力推廣和引導患者自助分時段預約掛號,可以減少現場掛號高峰對門診所產生的壓力。非現場掛號主要方式有:網站預約掛號、微信預約掛號、支付寶預約掛號、電話預約掛號(院內客服電話、118114客服電話)、診間預約掛號、醫內自助機自助掛號、醫外銀行ATM機自助掛號。患者可以自由選擇分時段預約掛號方式。預約掛號之后,患者僅需依照所掛號時間到醫院就診便可。按時間段有序分流患者,患者通過預約的方式按照相對準確的時間(因為每個患者的病情不同導致就診時間不可控,所以預約時間均為預計時間,誤差盡量控制在半小時)到院就診。在下次到院前完成分診,大大縮短了患者提前到醫院掛號就診的等候時間,可以有效避免醫院診前人流高峰。若診療卡內資金足夠,通過預約的患者僅需要按時到院確認預約便可。通過分析一段時間內候診情況,現場掛號患者、預約掛號不收取掛號費、預約掛號直接收取掛號費,這三類方式的就診時間之間存在極大差別。由表1可知,預約掛號的時候直接付費病人減少了到現場排隊繳費環節。其比非立刻繳費病人縮短了25min排隊候診時間,還對非預約病人減少了2小時候診時間。(見表1)(二)門診診療中支付持卡病人進入診療室就診,臨床醫師保存電子處方之后,系統可以自動從病人診療卡中將藥品費用扣除。病人立刻可到門診藥房取藥。化驗、檢查及治療等項目,到具體檢查科室進行檢查時,即時可確認扣費。對于非即時扣費的病人也可以在醫院自助機上查詢待繳費項目,查看無誤后,可付費。完成診療后,在自助打印機上打印發票。(三)住院病人預約交金支付當前各大醫院可以支付診療卡多數只支持門診病人,住院病人還是需到住院結算處排隊繳納預交金。除了門診就診當中有多次排隊付費之外,住院病人也常碰到預交金不足現象,待有效支付方式解決。(四)支付功能的診療卡存在的問題隨著支付功能的診療卡引入,明顯改善了患者就診時多次往返排隊問題,可是并沒有完全解決多次排隊問題,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1)一些患者所存預交金額比較小,費用不夠時,還是要到人工窗口、自助機上交費或充值;(2)醫保等收費政策不明確;(3)醫院窗口不足、自助機等設備不足,高峰期還是會有排隊付費現象[2]。四、移動支付環境下的就診流程隨著移動網絡的高速發展,使移動互聯網用戶不斷增多,各種形式的APP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移動支付方式以快捷、方便的特性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另外,隨著大眾對健康的重視日益增長,各個醫療機構與移動互聯網合作,推出了各種醫療APP。相關統計顯示,目前至少有三千個移動醫療應用功能、至少四千家醫院將微信公眾號開通。在相關APP及移動支付的支撐下,使各個醫院繁瑣的就診流程逐漸變得簡單化[3]。病人可以通過加入APP或者微信公眾號,了解每個就診環節所需費用,確認無誤后,通過網上銀行、財付通、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完成繳費。病人可在線上預約掛號付費,依照指定時間到醫院就診即可。通過移動端,病人能夠隨時隨地候診排隊,不需要到現場等候。在臨床醫師開具檢查、處方后,病人可采取移動支付方式來繳費,不需要到窗口或者自助機上排隊等候。與預交金模式相比,移動支付不需要醫院在配置高價格的自助設備,患者也不需要進行預充值,并且支付卡種還不受限制。病人除了可在移動端支付費用外,也可以預約檢查、查看檢查報告等。醫院也可及時推送病人檢查結果、檢驗報告等,減少病人等待報告時間。無需排隊移動支付方式可延伸至住院環節,可支付住院預交金及結算住院費用。還可實時查詢預交余額、住院清單、病人訂餐等功能。五、 結束語 醫院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來實現移動支付,其一,醫院可以托公共移動平臺,例如支付寶、微信等后臺,與醫院系統相對接,病人在公眾平臺上即可完成支付;其二,以醫院為主,可建立屬于自己的移動應用平臺,綁定手機銀行、財付通、支付寶等實現移動支付,還能夠不斷擴充應用。不管采取哪種形式,每家醫院可依據自身的發展進行考慮,但是醫院采取移動支付方式來實現不需排隊支付,從而優化就診流程,方便患者以提升服務滿意度,可贏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參考文獻:[1]羅自然,郭傲,嚴靜東等.醫療支付方式的演變對患者診療流程的影響[J].中國醫院管理,2015,35(3):19-21.[2]張雷,顧民,王曉東等.區域醫療聯合體的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4,21(2):74-76.[3]陳勇飛,陳妍妍,張曉祥等.新金融模式下醫療服務電子支付的實施[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3(6):694-696.(作者單位: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