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靚儀 張毅 葉桂水
摘要:重男輕女思想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根深蒂固。這是一個文化現象。貝克爾以“經濟分析”研究“非經濟問題”,馬克思提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本文從生產方式的角度,分析重男輕女的經濟學原因,即重男輕女是由于生產方式決定的。而生產方式變遷是以一二三產業結構轉移體現的。男女勞動力在不同產業中貢獻是不同的,本文運用博弈理論分析產業轉移與男女貢獻之間的關系,從而造成了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男孩女孩的投資回報率以及不同的對父母所支出單位貨幣的邊際效用,對男孩女孩的偏好和歧視也就產生了。
關鍵詞:重男輕女生產方式勞動力效用
一、前言
中國地大物博,距今萬多年前,農業就在中國出現了并逐步完善,發展,壯大。到19世紀中葉,中國都處在農業時代。在此時期,男人是農耕的主要勞動力,社會地位高于女人,生個男孩對家庭的貢獻,回報更多,所以男人普遍多于女人,重男輕女盛行。20世紀中葉,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開始盛行。1978年之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甚微,比重僅為23.9%;改革開放之后第三產業開始緩慢上升,在1985年時以28.7%的產值首次超過當時產值占28.4%的第
產業,第三產業和第產業從此地位顛倒,并以較好的勢頭進步快速發展。到2008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高達40.1%。此后,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略有波動,但總體上在40%左右處穩定。而重男輕女的思想也在第一、第二產業失去主導地位,第三產業崛起的同時悄悄的發生變化。由于在服務業中,女人比男人更善于服務,所以更占優勢,女人的貢獻開始與男人的接近,甚至趕超,人們開始重視女人的貢獻和地位,重男輕女的思想發生轉變,逐漸淡化。
中國的產業結構關系由“二,一,三”轉向“二,三,一”,的同時,重男輕女的思想也隨之轉變著。
二、基于博弈模型分析
首先,我們給出現代社會中個人生男生女和社會中男女比例的博弈模型的般形式。
博弈的雙方都有兩個選擇:家庭可以選擇生男或者生女,社會選擇男多或者女多。如果家庭選擇生男并且社會男多的話那么家庭的支付為T,因為新社會不僅從倫理道德上男女平等,因為女性在服務業方面有先天的優勢。所以,在經濟地位上男女也是平等的,所以當社會中男生較多時,如果家庭還是選擇生男孩兒那么,婚配時會產生較大的經濟負擔,所以從支付中減掉個X,社會的支付為T,因為男女比例失調會產生社會動蕩所以也從支付中減掉個X。當社會中女生較多時,如果家庭還是選擇生女孩兒那么,養育女兒會產生較大的經濟負擔,并且這些投資會隨著女兒的出嫁變成沉沒成本,所以從支付中減掉個Y;社會的支付為P,因為男女比例失調會產生社會動蕩所以也從支付中減掉個Y,如果社會中女生較多那么家庭的支付為S,社會的支付為R。為了使上面的博弈更為合理,我們給出這樣個條件:R>S>T-X>P-Y,現代社會中男女平等,只有當兩者的比例適當時,整個社會的才能創造較大的社會財富,人們也會感覺很幸福,社會福利也增加了。
這樣我們通過劃線法尋找納什均衡為(S,R),(R,S)現代社會階段,服務業在經濟中居于首位,男女地位在倫理道德上和經濟地位上都平等了。綜上,我們分析了新時代下重男輕女現象轉變的原因。
三、小結
經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的變遷,在國民經濟中,農業比重逐年下降,著重發展工業和服務業必將成為國家經濟改革的大方向,男性的先天優勢將消失。此外,中國社會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和居高不下的房價的壓力影響下,男孩的撫養更成為了許多中低產家庭的負擔,越來越多的家庭偏向于生養女孩。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的確會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遷會逐漸向男女平等的觀念轉變,甚至有可能會變為重女輕男。女性地位的提高反映了男性和女性在當代社會中將承擔相當多的義務,這是對女性能力的肯定。在當今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時代大背景下,男性和女性社會地位的逐漸平等化既體現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也是時代進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