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曉東
【摘 要】森林資源是社會生態發展中的重要資源,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存在密切的聯系。當前社會發展新形勢下,加強森林保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森林資源保護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出發,探討加強森林保護的具體措施,以切實保證森林資源安全,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森林資源;保護;措施;安全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discuss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forest protec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forest resources, only as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personnel.
[Key words]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measures; security
在林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森林保護是一項重要工作內容,能夠為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可靠保證,從而為社會生態的平衡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在人類保護自然環境并發展自我的過程中,森林保護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在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均具有重要價值。以下主要探討森林保護的具體措施,從而為森林資源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1 加強森林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開展保護森林資源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森林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凈化空氣;可以防塵固沙,美化環境;可以保持水土,維持地形地貌的穩定性;可以為大量物種提供棲息環境,增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因此,合理保護森林資源具有重要價值。
2 加強森林保護的具體措施
2.1 基于森林防火監測技術制定應急滅火方案
在森林保護工作中,為切實保證森林資源安全,應當充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對森林看護工作人力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在人為排查森林火災安全隱患的同時,應當合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對火災進行輔助防范,從而切實提高森林防火工作效率。當前科學技術發展條件下,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技術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能夠對森林進行高效監測,將森林中林木的具體情況實時且準確的反映于計算機系統中,便于相關工作人員技術數字化技術對森林進行有效監測。為有效應對森林火災問題,提高森林保護效果,應當結合森林資源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且可行的應急滅火方案,從而降低森林火災發生率,并將火災對林業所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低水平。
2.2 積極引入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森林保護工作中,應當以森林病蟲害防治作為工作中的重點內容,積極完善森林苗木檢疫工作,并采取可行措施對森林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當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往往存在藥劑投放針對性不足、藥劑選擇不合理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落后等問題,嚴重影響森林資源保護的有效性。為切實保證森林資源安全,提高森林保護質量,應當積極完善地區森林苗木檢疫工作,在發現苗木病蟲害的第一時間進行研究分析,選擇有針對性的藥劑對苗木進行接種,以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2.3 全面提高森林工作人員的保護意識、崗位素質與綜合能力
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人員作為森林保護工作中的主體,在保證森林資源安全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全面提高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質量,應當全面提高森林工作人員的保護意識、崗位素質和綜合能力,確保森林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到保證森林資源安全的重要性,在準確把握森林資源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基礎上,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中,切實保證森林資源安全。
2.4 采取相關措施落實森林資源管理條例
將森林資源管理條例落實到位,是保護森林資源安全的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因此,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提高森林資源管理條例的執行力度。首先,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政府應當制定嚴厲的政策規章,要求森林資源管理部門嚴格執行森林管理條例,并定期進行檢查和監督。其次,除了硬性措施還需要采取具有鼓勵性質的措施來提高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正確的保護意識,讓他們認識到森林資源的價值。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森林資源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內容,加強森林保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森林資源保護工作質量,并且有助于對生物物種進行妥善保護,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由于森林保護是一項復雜且特殊的工作,為切實保證森林資源安全,應當結合當前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開展綜合分析,對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優化利用,對火災進行準確監測,并積極引入病蟲害防治技術,加大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相關制度的執行力度,全面提高森林資源保護水平,從而為森林資源安全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黃義和.加強森林保護確保森林資源安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5, 5(12).
[2]楊佳.加強森林保護確保森林資源安全[J].農民致富之友,2016,36,(9):25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