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汪軍 朱蘭天



摘要:本文以Braid的空間價格歧視模型為基礎,探討了物流企業的空間選址決策,得出空間選址是企業超額利潤形成的一個因素,從而進一步得出產業聚集不只是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本身的優勢,同時產業聚集在特定區域內的區位選擇會進一步影響到該特定區域的社會效用水平的結論。
關鍵詞:企業選址社會效用產業聚集
一、研究意義
物流行業對空間選址非常依賴,無論是物流企業自行經營的模式或是物流企業外包片區給承包商的模式,空間選址均可以對企業的利潤形成較為重要的影響。本文首先探討了個企業壟斷下的物流企業選址,并在此基礎上加入競爭機制,進步探討了新企業進入競爭后企業選址的決策。本模型的意義在于,首先,本模型中的物流中轉站可以表現為各種服務性基礎設施;其次,企業選址的優劣可以影響產業的集聚,而產業的集聚可以抑制超額利潤的形成,從而提升社會的公平和效率優化。
二、線性空間上的物流企業選址模型
假設:消費者在個長度為1的線性城市中均勻分布,在這個城市中有個貨物屯散中心U,該城市物流配送由企業A壟斷。假設中心U的地址為Z,A的地址為X,X,Z均∈(O,1)。
假設二:企業A往U處取貨的成本為距離的二次函數,即(z-x),送貨成本只與配送距離有關即送貨成本為配送距離ts,s為運輸距離,t為單位運輸成本。消費者最大可接受價格是最大的送貨距離的線性函數,即t·1=t。
假設三:物流企業的配送按照距離的線性收費。
(一)個企業的情形
因為該城市只有家物流企業,所以,企業A的收費為了利潤最大化,會將所有的消費者都按照最大的收貨距離收費,即企業A對所有消費者實行了級價格歧視,攫取了全部的消費者剩余。在知道了企業A的配送成本之后,我們就可以得到企業A的配送利潤。具體表示如下:
三、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產業集聚可以是政府規劃通過政策,如區域落戶獎勵制度等,引導發生,同時,當行業門檻較低時,產業也可以通過市場手段實現集聚。第二,空問選址可以通過影響企業的競爭決策,進而影響消費者效用和社會效用。政府除了在宏觀層面通過政策引導企業行為以達到社會效用相對最優,同樣可以在城市布局規劃中通過行政力量規劃產業布局達到社會效用最優。第三,產業集聚本身并不是社會效用最優的充分條件,但是卻是社會效用最優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