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倩倩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中亞留學生習得漢語塞音實驗研究
——以新疆師范大學中亞留學生為例
崔倩倩*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近年來,一些中亞國家與中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更多的人到中國來留學、學習漢語,然而這些學習者在漢語普通話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實驗語音的方法,從濁音起始時間、韻母時長等幾個方面,對中亞留學生習得漢語普通話塞音進行考察,而后針對這些情況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中亞留學生;普通話;塞音;實驗語音
(一)介紹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講漢語時的“洋腔洋調”問題一向是大家關注的熱點之一。從實驗語音的角度,對中亞留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時的“洋腔”進行定量分析的實驗目前還沒有。本文希望通過研究找出中亞留學生學習漢語塞音方面存在的難題,提出與之相關的教學對策。
(二)塞音
漢語的塞音屬于輔音,這是根據輔音聲母的發音方法劃分的,屬于阻音。漢語的6個塞音在同一發音部位形成送氣、不送氣的二元對立:雙唇音p[ph],b[p],舌尖中音t[th],d[t],舌根音k[kh],g[k]。
(三)文獻回顧
留學生習得漢語普通話塞音的研究成果簡述。肖啟迪(2010)《韓國學生漢語塞音格局的習得分析》中采用塞音聲學格局的分析方法分別考察兩名韓國學生的韓語塞音格局及漢語塞音格局,并且對比了漢語母語者的漢語塞音格局。于小婷(2012)《韓、泰、印尼留學生習得普通話輔音的實驗語音研究》中采用聲學分析的方法,考察了韓、泰、印尼三國留學生在初、中、高三個階段單音節輔音的習得情況,結果表明不同發音部位輔音的習得情況受發音者學習階段的影響。
(一)實驗語料
本實驗共從《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選取了16個字,為了排除音調因素的干擾,所有語料均采用一聲。這些音覆蓋了塞音p,b,t,d,k,g,分別與元音i,a,u,e進行搭配,一共形成8對以聲母是否送氣相區別的雙音節詞,并將各字打亂順序,具體的音節見表1:

表1 雙音節詞的聲、韻母搭配情況
(二)實驗對象
發音人為4名新疆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大學學習的中亞留學生,其中男生2人,女生2人,平均年齡為27歲,在中國居住的平均時間為3年,學習漢語的平均時間為7年。另外,我們還給2名超標準普通話的發音人(1男,普通話水平二甲;1女,普通話水平二乙)錄了音,以便用于對比研究。兩人均為新疆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平均年齡25歲。
(三)實驗過程
1.錄音設備
錄音時采用的是戴爾筆記本電腦上的Praat軟件,通過耳機直接將發音人的聲音錄入電腦,保存為分析軟件的聲音文件,采樣頻率為22050Hz。
2.錄音過程
實驗組錄音工作在新疆師范大學昆侖校區合堂樓一個較為安靜的辦公室內進行,四個發音人分別以男、女、女、男的順序分為兩天進行,每個被試者以朗讀語速分別正著、反著各念一遍語料中的被隨機排列的實驗項目,避免只讀一次造成偏誤。語料以power point的形式呈現(語料均無拼音標注),所有項目之間的時間間隔為4秒。為了避免實驗對象知曉實驗的目的,語料中還包含了等量的16個干擾詞。對照組也是如此。
(四)實驗聲學分析
對發音人的聲音材料進行實驗分析時,我們統一采用Praat語音分析軟件(采樣頻率為22050Hz),這個軟件可直接得到每位發音人的聲波圖的寬帶語圖。然后提取本次實驗所需的測量項目的原始數據并且標注在Excl表格中,在Praat軟件的語圖中,所看到的測量項目原始數據的時間單位為秒,我們在記錄數據時均以秒為單位記錄,然后用Excl表格整理所保存的數據。在這過程中運行了“open all textgrid ”和“一起存”這兩個腳本,提取了嗓音起始時間和韻母時長,計算了聲母與韻母的比值。
(一)錯誤率
實驗語料包含16個字,正反各讀一遍。對照組兩人,共64個聽辨結果,總的錯誤個數為0,總的錯誤率為0(0/64);實驗組4人,共128個聽辨結果,總的錯誤個數為8,總的錯誤率為6%(8/128)。
中亞留學生普通話塞音的偏誤類型,主要體現在:
第一,把送氣音發成不送氣音。有兩人將兩個不同的送氣音誤發為不送氣音。
第二,將不送氣音誤發為送氣音,有兩人將同一個不送氣音誤發為送氣音。
(二)漢語母語者-中亞留學生塞音VOT均值對比分析
嗓音起始時間(VOT)最早由Lisker和Abramson于1964年提出來
的,定義為塞音除阻到聲帶振動起始點之間經歷的時間。一般情況下,“當VOT近似于零時,是不送氣塞音的模式;當VOT大于零時,是送氣清塞音的模式;當VOT小于零時,是濁塞音的模式”(吳宗濟1986)

圖3.2-1 普通話塞音VOT值(單位:秒)
圖3.2-1為兩國發音人塞音VOT均值對比的柱形圖。從整體上看,中亞留學生在送氣音和不送氣音VOT之間的差異相對于漢語母語者來說不夠明顯,不能體現送氣音的根本特征。在塞音方面漢語母語者不送氣塞音的VOT均值都很小。其次我們看他們在發單音節塞音時VOT平均值之間的具體差異,在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送氣的塞音方面,漢語母語者的VOT均值比中亞留學生小;在不送氣塞音方面,漢語母語者的VOT均值也同樣比中亞留學生小。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亞留學生對于塞音送氣音掌握的不好,而對塞音不送氣音學的比較好。
(三)漢語母語者-中亞留學生聲韻格局對比分析
聲韻格局指的是聲母和韻母在一個音節中各自所占的比例。漢語普通話中的音節是由聲母和韻母這兩部分構成的。聲韻比例合適能給人舒適的感覺,如果比例不恰當,那么我們聽起來會覺得很別扭。因此我們在考察韓國留學生習得漢語普通話語音情況時,需要注意他們發音時的聲韻比例是否恰當。

圖3.3-1 送氣時長與韻母時長比值的比較(p、b)

圖3.3-2 送氣時長與韻母時長比值的比較(t、d)

圖3.3-3 送氣時長與韻母時長比值的比較(k、g)
從圖3.3-1、3.3-2、3.3-3中,我們可以發現,漢語母語者—中亞留學生在送氣時長與韻母比值上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首先,兩國發音人的數值都呈現“送氣塞音>不送氣塞音”的規律。所有的塞音送氣時長與韻母時長的比值都是漢語母語者小于中亞留學生。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中亞留學生聲母的送氣時長發長了,或者是韻母時長發短了,或者是這兩者都在起作用。在塞音方面,兩國發音人的不送氣塞音的數值都比較小,均不超過0.6.我們可以發現,中亞留學生與漢語母語者這種聲韻格局上的差異是導致他們的發音在聽感上覺得別扭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實驗結果
本文從漢語塞音VOT時長均值的對比以及漢語母語者—中亞留學生塞音的送氣時長和韻母時長的比值等幾方面考察了中亞留學生習得漢語普通話塞音的情況。研究結果表明:
1.中亞留學生的VOT值與漢語母語者存在較大的差異。在送氣音中,中亞留學生和漢語母語者在塞音送氣音上有區別;而在不送氣音中中亞留學生與漢語母語者并沒有顯著性差異。
2.我們通過對漢語母語者—中亞留學生聲韻格局進行對比也可以發現,不論對于送氣還是不送氣的塞音,送氣時長與韻母時長的比值都是漢語母語者小于中亞留學生。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中亞留學生聲母的送氣時長發長了,或者是韻母時長發短了,或者是這兩者都在起作用。
(二)偏誤原因分析
1.受母語的影響。各國留學生之所以在學習漢語拼音時存在差異,最主要是受到自身母語的影響。
2.漢語語音格局意識不強。一個音節中,聲母和韻母所占的比例具有相對的平衡性,這種比例一旦失調,再怎么強調聲母或韻母,也很難使讀音聽起來自然、流暢。
3.發音不熟練。以漢語作為第二或者第三語言的外國留學生在讀或說漢語時熟練程度與中國人畢竟還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在朗讀時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
第一,加強送氣發聲訓練。中亞留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普通話時沒有形成送氣音區別語義的意識,不具備辨別、區分這些語音的能力。教師在教授語音時,應該有意識地加強送氣發音的訓練。
第二,多模仿、多做跟讀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語音格局意識可以讓學生多模仿中國人的發音,在實際的教學中,特別是對于初級階段的留學生,課堂上應該讓他們多做一些跟讀的練習。
第三,擴大送氣音與不送氣音之間的對比。
本次對中亞留學生習得漢語普通話塞音的實驗研究存在著一些局限:在發音人方面,本文只考察了4位中亞留學生的發音情況,缺乏大量的樣本量。希望以后在時間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改進。
[1]肖啟迪.韓國學生漢語塞音格局的習得分析[A].中國語言學會語音學分會、中國聲學學會語言、音樂和聽覺專業委員會、中國中文信息學會語音信息專業委員會.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中國語言學會語音學分會、中國聲學學會語言、音樂和聽覺專業委員會、中國中文信息學會語音信息專業委員會,2010.7.
[2]于小婷.韓、泰、印尼留學生習得普通話輔音的實驗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12.
[3]吳宗濟.漢語普通話單音節語圖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崔倩倩(1993-),女,漢族,山東人,新疆師范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在讀。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