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登
中共蒲城縣委黨校,陜西 蒲城 715500
基于綠色生態視角下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
——以陜西省蒲城縣農業綠色發展為例
張 登*
中共蒲城縣委黨校,陜西 蒲城 715500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體現了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本文以陜西省蒲城縣農業發展為研究對象,從現代農業的視角思考農業發展中的問題,通過走訪調研,對蒲城縣農業發展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措施,進而對推進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提供啟發和借鑒。
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路徑;思考
綠色發展是21世紀整個社會發展的方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發展”等五大發展理念以來,迅速在全國上下得到貫徹實行,各地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綠色發展之路。蒲城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北部,是全國500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十大秸桿養牛示范縣、平原綠化示范縣和生態建設示范縣。近年在農業發展中積極貫徹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走“穩糧、增畜、優果、擴瓜菜、重加工”的農業發展之路,通過把農業產業發展和“一村一品”建設有機結合,使以糧食、畜牧業、設施農業和果業為代表的具有地方區域優勢的綠色產業得到較快發展。
2015年蒲城縣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決定》后,蒲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加速轉變,以工業化的理念,推行公司+農戶模式、合作社+農戶模式、科技會員制等農業產業新模式,調結構、壯規模、創品牌、揚特色,不斷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一是糧食生產呈現“一個穩定、一個保持、一個提高”。全縣糧食生產圍繞“攻單產、促總產、提品質”的思路,通過良種補貼和高產創建等項目的實施,加強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糧食面積基本“穩定”在150萬畝左右,總產“保持”在4.6億公斤左右,糧食平均單產逐年“提高”,糧食單產水平較10年前增加113.4公斤,增速69%。二是畜牧業發展態勢良好。畜牧業發展按照“發展數量、優化質量、突出重點、帶動一般”的思路,以正大、石羊模式為依托,初步形成奶牛、生豬、奶山羊、蛋雞、肉雞等“五大”畜牧生產基地。2015年全縣牛存欄達到5.39萬頭,豬存欄22萬頭,羊存欄13.9萬只,雞存欄430萬只。肉、蛋、奶產量達到4.39萬噸、3.13萬噸、4.78萬噸。建成標準化肉雞舍231棟,各類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52個,畜牧養殖示范村65個,規模養殖戶達到5417戶,畜牧業產值7.5億元。三是設施農業發展勢頭強勁。通過園區建設及育苗基地的建設,設施農業完成了由分散種植到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的跨躍,構筑了“三橫一縱”產業化結構帶,實現了由重點項目到主導產業的全面升級,累計建成了龍陽、龍池兩大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國家級西甜瓜綜合實驗站,初步形成東南部精品西瓜、時令水果、中部設施蔬菜三大產業區。全縣年種植面積20.5萬畝以上,總產量62萬噸以上,產值8億元以上。四是果業生產規模不斷鞏固提高。通過大力實施“優果工程”,重點推廣巧施肥、大改形、強拉枝、無公害“四大關鍵技術”,全縣以酥梨、蘋果為主的果品生產得到了長足發展,建成了北部優質蘋果、中部特色水果、中南部優質酥梨三大基地,果業總面積達到60萬畝,其中蘋果25萬畝,酥梨25萬畝,時令水果10萬畝,果品總產量約80萬噸,產值16.08億元。五是一村一品扎實推進,合作組織健康發展,成為農民增收新“引擎”。截至2015年底,全縣共建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50個,注冊登記合作社561個,入社成員37939(戶)人,帶動農戶4.6萬戶。以合作社為載體,興辦經營實體112個,設立直銷窗口62個,擁有注冊商標33個,其中荊姚“玉女“土布、蘇坊“田運”西瓜被評為陜西著名商標。2015年合作社成員人均純收入5700元,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高出172元。六是土地流轉呈現多樣化,促進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通過積極引導,探索和創新了土地流轉方式,先后培育出了轉包、互換、出租、轉讓、入股五種土地流轉形式。全縣累計流轉土地面積8.82萬畝,涉及流轉農戶7730戶,帶動全縣建成了糧、果、畜、瓜菜生產基地42個,涌現出了龍池、龍陽兩大省級示范園區,實現了規模效益一體化發展。
總體看,蒲城農業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但用綠色發展的思路審視自己,仍存在農業比較效益低、產業化水平低、組織化程度低等“三低”問題和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發展水平落后、農民科技意識落后等“三落后”問題。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富,效益不突出;涉農企業規模偏小,產業鏈較短,農業品牌多而不響;合作組織亂、小、假、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一)種糧成本增加,糧食生產效益依然低下
以糧食作物畝投入和純收入為例,南部灌區畝投入生產成本約為986元,畝純收入為614元,約占農人均純收入的13.3%。中部渠井灌區,畝生產投入730元,純收入為340元,約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北部旱塬小麥畝生產投入369元,純收入僅為8元,約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受農資成本推動等因素影響,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不斷上揚,以及機械作業費用的不斷提高,導致糧食生產成本逐年增加,加之國際糧價持續走低,致使糧食生產效益依然低下。因此,確保糧食安全和提高種糧收益率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產業化經營組織程度不高,規模效益不突出
優勢主導產業規模化程度仍然不高,一地多業、一業多品,各鎮產業化集中連片發展的專業村組和專業農戶還沒有完全形成,作為龍頭企業應具備的引導生產的導向功能、占領市場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開發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務功能、聯結農戶的帶動功能還未形成,影響了產業化經營向縱深推進。
(三)基地化、規模化發展不突出,帶動作用不夠明顯
全縣雖然建成了一些標準化生產基地,初步形成規模化發展的雛形。但整體實力仍然薄弱,還正處于起步階段,單體規模小,配套設施不健全,種植品種常規化,科技含量低,經營管理水平比較粗放。從產生的效果來看,目前還是自我積累發展階段,處于亮點先行、典型探路的狀況,沒有顯現出對周邊農戶的輻射帶動效應。
(四)農產品品牌多而不響
全縣擁有農產品注冊商標33個,其中省級馳名商標6個。由于品牌建設費用投入大,品牌效益短期內難以顯現,以及企業自身缺乏專業的品牌宣傳戰略等因素,導致部分規模較小的農民合作組織往往放棄了對自身品牌的維護和提升,出現了“只顧生產數量,不顧市場形象”的做法,影響了品牌知名度。
(五)畜牧業缺乏產業鏈條,發展后勁不足
我縣除再建的石羊肉雞屠宰線以外,尚無大型畜牧生產龍頭企業和畜產品深加工企業,畜牧產業鏈條較短。同時,全縣還未形成較大的畜產品交易市場,畜產品流通不暢,導致畜牧業生產附加值低,規模化發展相對緩慢。
(六)果品生產、經營管理模式落后,已成為制約果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由于果園生產投入水平低,管理技術升級快,果農素質普遍不高,專業化栽植管理的關鍵技術推廣的廣度、深度還不夠,特別是符合出口標準的精優果品還不多,綠色果品基地建設與國內外市場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同時,果業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小,數量少,經營水平低,致使帶動能力較弱。
(七)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缺乏系統規劃,經營分散,規模較小
我縣80%以上的設施農業為分散經營,無論是自建大棚經營還是租賃大棚經營,經營業主都是各自為戰。由于缺乏系統的規劃,總體布局呈現散、亂、小現象。同時由于土地流轉難度的增加及農民自主決定種植作物的意識增強,從而影響集中連片、形成規模的發展。
加快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必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新理念,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促進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
(一)以綠色為主題,建設安全優質糧食基地
蒲城是傳統農業大縣,耕地面積168萬畝。積極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提高糧食產量。抓好抽黃田間配套工程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推進“渠、井、路、田”四網配套高標準農田建設,擴大農田灌溉面積,加快建設百萬畝綠色優質糧食基地。提高農機化水平,穩步增加農機裝備總量,優化裝備結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應達到80%以上。
實施糧食單產提高工程,圍繞小麥、玉米兩大糧食作物,建立公益性測土配方肥與市場化專業肥相結合的運行模式,加快推廣以水肥一體化為核心的節水節肥技術,穩定提高小麥單產,主攻玉米單產;以標準糧田建設為依托,按照集中連片原則,打造百萬畝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標準化糧食高產示范區。到“十三五”末,力爭每個鎮分別建立“渠、井、路、田”四網配套高標準萬畝示范片一個,村級建立千畝示范方一個,每個小
組建立百畝示范點一個。
(二)以區域優勢為切入點,建設特色農業基地
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按照“群眾自愿、管理規范、方便群眾”的原則,把土地流轉作為推動農業園區發展的主要載體,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現代農業園區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形式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公司化、園區化和合作化形式整體流轉土地,推進規模化經營。
按照“先扶持、再規范、快推進、廣覆蓋”的思路,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年為契機,通過設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財政專項資金,全力打造罕井鎮蘋果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洛濱鎮現代蘋果示范園區、紫金塬酥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金鑫酥梨現代農業園區、五陵路紅提葡萄示范園區、龍池龍陽設施瓜菜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賈曲設施蔬菜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蘇坊設施蔬菜現代農業園區、荊姚現代糧食示范園區和橋陵休閑農業示范園區等十大園區建設,加快規模化進程。
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嚴格農藥、種子等農業投入品管理,加快推進縣、鎮、村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將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過程納入標準化管理,在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開展綜合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體系認證。
(三)以科技為支撐,建立綠色食品產、供、銷一體服務機制
按照“聘請一位專家,建立一個示范基地,帶動一個產業,振興一方經濟"的思路,組建四個(糧食、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農業專家大院,農業專家大院緊緊圍繞縣域主導產業,依托科技示范園、示范基地,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發示范、推廣轉化、技術培訓、中介服務和產業開發。“專家大院”采用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工作方式,面對面、手把手“零距離”傳授技術。同時通過編印技術資料、組織專題講座、舉辦現場會等形式逐級開展技術培訓,第一時間把先進的科技成果和新品種送到田間地頭,指導當地農業生產。
引導和鼓勵民間投資建設冷鏈儲存物流配送龍頭企業項目,建設酥梨、西甜瓜等農產品交易市場,推行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等直銷形式,建設秦東蔬菜瓜果物流園,加快發展電子商務,設立大中城市蒲城果品、設施瓜菜直銷窗口,促進農產品和市場零距離接軌。緊抓“互聯網+”發展機遇,建立“蒲城畜牧瞭望塔”微信公眾平臺,搭建蒲城畜牧產業服務和技術指導平臺,形成嶄新的、具有競爭力的設施農業、果業、畜牧業等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
(四)以產業龍頭為領軍,建設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
加快食品工業園建設。繼續完善水、電、路、訊等各項配套設施建設,對已入住的26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如天菊實業集團、陜西天源果業發展有限公司、小平果蔬有限公司、鳳輝肉食品公司等,進行跟蹤管理服務;重點規劃建設椽頭饃產業示范基地,改造提升萬闔醬鹵肉系列食品生產線,力推招引項目大紅門百萬頭生豬生產線、鑫茂葛根粉生產線等建成投產,扶持天子果蔬等一批涉農企業發展。
積極培育農業產品品牌。以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為載體,以基地化、品牌化、園區化、特色化為基礎,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整體提升產品規模效益。加大“蒲城酥梨”、“蒲城西瓜”品牌宣傳推介力度,爭取“蒲城酥梨”創建中國馳名商標。圍繞蒲城糧油、設施瓜菜、果品等,通過農產品的分等定級、包裝、儲藏、保鮮等初加工,按照“統一品牌、統一質量、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宣傳、統一銷售”的方法,推進生產標準化和外銷標識統一化,培育形成具有蒲城特點的綠色農業品牌。
總之,現代農業綠色發展需要農業自身形成完善的體系,即擁有完善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得到提升,最終實現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
張登(1972-),男,陜西蒲城人,法學碩士,中共蒲城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及地方黨史。
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