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瑾莉
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社會保障對僧人生活的補充作用
——以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為例
樊瑾莉
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筆者利用假期,實地調研了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的五所寺廟以及靈丘縣佛教協會所在地寶林寺,得出未注冊僧人由居士供養的結論。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及查找相關文獻,提出社會保障對佛教人士日常生活應有的補充作用。本文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分析宗教對世俗生活的積極作用,當前我國所采取的相關政策、措施及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僧人;社會保障;建議
眾所周知,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有苦難的地方就需要有宗教,宗教為人們提供一種心理上的慰藉,表達其對塵世的超脫與來世的向往。現代社會中,宗教并不僅僅是一種個人信仰和純粹的意識形態,它更是一種具有社會組織(宗教團體)、社會設施(寺觀教堂)和社會活動(有大量信徒參與宗教活動及其他活動)的社會實體。在這其中,宗教教職人員,在各個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居于核心地位、是不同于世俗人的特殊人物,他們在各種宗教活動及相關事務推行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宗教教職人員對信教群眾的精神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我國絕大多數宗教教職人員是愛國守法的,他們同黨和政府長期合作,在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聯系信教群眾,辦好教務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內涵。2004年11月30日,國務院頒布了第一部綜合性宗教行政法規《宗教事務條例》,成為政府管理宗教事務的重要依據,隨后還出臺了《宗教教職人員備案辦法》與《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在宗教事務不斷法治化的過程中,依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例如《條例》當中的“備案制”,在執行過程中就有一些偏差。廣大教職人員基于歷史和現狀的原因,把“備案制”成為政府越俎代庖、干涉宗教內部事務的合法依據,從而本能地拒斥備案工作。再例如:僧人不同于一般的世俗人,對于社會保障制度有他們獨特的看法,甚至有的僧人認為,既然已經出家,“四大皆空”,不理會疾病,認為生死由天定,平日里的疾病會自己痊愈。作為僧人,他們第一身份應該是公民,其次才是僧人。享受社會保障帶來的好處,是他們應有的權利。就筆者所調研的靈丘縣當地,僧人活動就有其特點:五所寺廟規模不大,廟內僧人多由當地的居士供養,僧人沒有參加社會保障。究其原因,一部分是不知道國家有這樣的政策,有一部分是出于歷史原因不愿意加入,還有一部分有這樣的需求、但是不知道如何辦理。當地的居士身份構成也有特色:靈丘緊靠大同市,因為改革開放的影響,佛教也得到了廣泛傳播,但當地呈現出的是農民多、文盲多、老人多、婦女多的情況。探究到其深層次的原因:信仰動機以功利性為主,且信仰層次較低;將宗教迷信信仰作為逃避苦難、獲得現實感性生活的幸福和向崇拜偶像索取保佑的手段;生活中偶發事件的困擾,如身體疾病、意外事故、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往往成為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動因。這種低層次的信仰,就要依靠加強僧人的道德素質和待遇,來減弱對居士供養的需求,考慮到居士多為老弱病殘,生活本身可能就需要救助不可能為僧人提供穩定、良好的待遇。因此,妥善解決僧人的社會保障問題,使他們無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開展為廣大信教群眾的各項服務活動中。
首先要明確,僧人的社會保障與一般人的社會保障是應當區別對待的,因為僧人是出家人,出家的比丘必須遵循比丘戒律,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僧人。例如:根據宗教教職人員的特點,解除目前“捆綁式”參保辦法,即必須辦理五大險種(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佛教人員按教規是不能結婚的,因此不應該辦理“生育保險”,有關部門在辦理中充分尊重宗教習俗,區別對待。再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工齡的換算:可以按照出家時間來換算成工作時間。其次,對宗教教職人員社會保障問題還存在著觀念上不完全接納,政策、法規不健全、參保率低,繳費、戶籍、年齡限制等方面的問題。所以,政府可以做好以下幾點:(一)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宗教事務不是一般的社會事務,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要求執法人員不僅要熟悉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還要具備一定的宗教知識和哲學智慧,在信教群眾中樹立權威,利于政策的執行。(二)加強法制宣傳,提高信教群眾的宗教法制觀念。(三)推進宗教事務管理實現從“約束型”向“引導型”的目標模式創新。管理不是限制是規范,是為了更好地管理、促進宗教事務自治與自由。
最后,是否可以促進當地僧眾形成一個團體,無論是有固定道場的僧人還是游方僧,最終都可以受到保障。以星云大師為代表的臺灣的佛光山等僧團有著非常成熟的經驗,這是可以借鑒的。
在充分考慮到僧人的特殊性情況下,盡可能保障僧人的生活水平,發揮它們在世俗生活中的作用。
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