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靖,楊艷敏,魏忠榮,陸建環△,楊檸娜,高 麗(玉溪市人民醫院:.CT室;.消化內科,云南65300)
不同檢查方式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價值
張 靖1,楊艷敏2,魏忠榮1,陸建環1△,楊檸娜1,高 麗1
(玉溪市人民醫院:1.CT室;2.消化內科,云南653100)
目的探討膠囊內鏡(CE)、小腸CT成像(CTE)及氣鋇雙重造影(DCBE)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5月在該院診治的86例OGIB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行CE檢查37例(CE組),行CTE檢查35例(CTE組),行DCBE檢查14例(同時行CE和CTE聯合檢查,DCBE組)。對三組患者的病變發生率及診斷符合率進行比較,探討CE、CTE及DCBE對OGIB的診斷價值。結果CE組中,發現小腸陽性病變30例,漏診3例,誤診1例,病變檢出率為81.1%(30/37),診斷符合率為87.9%(29/33)。行CTE組中,發現小腸陽性病變24例,漏診4例,誤診1例,病變檢出率為68.6%(24/35),診斷符合率為82.1%(23/28)。DCBE組中,發現小腸陽性病變6例,漏診7例,病變檢出率為42.9%(6/14),診斷符合率為46.2%(6/13)。DCBE、CE組病變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CBE組病變檢出率及診斷符合率明顯低于CE、CTE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OGIB的診斷中,CE和CT小腸成像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可作為OGIB的主要檢查手段;DCBE診斷價值較低,可選擇性使用。
膠囊內窺鏡檢查; 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X線透視檢查; 鋇; 胃腸道出血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bleeding,OGIB)指電子胃鏡與電子結腸鏡檢查結果為陰性,病因不能明確的、持續或反復發作的出血;其包括隱性出血和顯性出血,隱性出血表現為不具有肉眼可見的證據,如糞便潛血試驗陽性,以及反復發作的缺鐵性貧血;顯性出血表現肉眼可見的出血,如黑便、血便或嘔血等[1]。OGIB約占消化道出血的5%[2],常見出血原因為小腸出血,但是出血的病因常難以發現。
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內鏡及外科剖腹探查術均作為OGIB的診斷方法,每項檢查均有各自的優缺點。膠囊內鏡(capsule endoscopy,CE)作為一項新扭虧為盈的檢查方法,具有非侵襲性檢查、操作危險性小,且減少患者痛苦等優點,極大地推動了小腸疾病的診斷。小腸CT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也是近年來一項新興的檢查方法,可以明確小腸病變的部位、管壁的厚度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對小腸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有利依據,在小腸疾病的診斷中尤其對OGIB的病因診斷有重要作用。氣鋇雙重造影(double-contrast barium enema,DCBE)作為一項傳統技術,有自身的優缺點。本研究旨在評估上述3種檢查方法對OGIB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9月至2015年5月因OGIB在本院診治的8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臨床表現為嘔血、黑便或血便,均行胃鏡及結腸鏡檢查,未見出血病灶。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齡19~81歲,平均50.6歲;行CE檢查37例(CE組),行CTE檢查35例(CTE組),行DCBE檢查14例(同時行CE和CTE聯合檢查,DCBE組)。
1.2 方法
1.2.1 主要儀器 (1)OMOM CE工作系統(重慶金山科技有限公司);(2)GE LightSpeed 64層螺旋CT;(3)西門子X光機。
1.2.2 檢查方法
1.2.2.1 CE組患者準備及檢查方法 CE檢查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檢查前1 d進流質飲食,禁食12 h,檢查前12 h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配制的液體2 000mL清潔腸道。于檢查前30 min口服西甲硅油200 mg去除腸道氣泡。膠囊吞服后實時監測膠囊運行位置,超過3 h膠囊尚未進入十二指腸則肌內注射胃復安(甲氧氯普胺)或由胃鏡協助其進入小腸,吞服膠囊2 h后可飲水,進入小腸后3 h可少量進食;檢查結束后囑患者便盆排便,密切注意膠囊是否完整排出及其排出時間。8 h后將數據記錄儀中的圖像下載至影像工作站,所有圖像均采用雙盲法由2位高年資內鏡醫生獨立分析,意見不同時協商一致。
1.2.2.2 CTE組患者準備及檢查方法 CTE檢查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檢查前1 d進流質飲食,禁食12h,檢查前12 h沖服番瀉葉50 mg,并至少飲水1 500 mL,及時排便以進行清潔腸道。掃描前口服2.5%等滲甘露醇溶液共2 000 mL(將20%的甘露醇與純凈水按1∶7的比例配成),分4次服用,每隔15 min服1次(掃描前60、45、30、15 min),每次500 mL。CT掃描前經肘前靜脈放置靜脈留置針,通過高壓注射器以3.0~3.5 mL/s流速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或碘帕醇85~90 mL,濃度為350 mgI/mL。掃描時患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自劍突至恥骨聯合平面,掃描期間囑患者屏氣(不能屏氣者在自然呼吸狀態下掃描)。掃描時先行平掃,注入造影劑后行腹部觸發掃描獲得動脈期(40 s)、靜脈期(60s)橫軸位圖像,觸發閾值設置在120 U,興趣區大小為10 mm2,設置在腹主動脈平肝門處。掃描參數:準直器寬度0.625mm,螺距0.985 mm,層厚0.625 mm,旋轉時間0.35 s/r,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50~300 mA,重建矩陣1 024×1 024。掃描視野350 mm×350 mm。在GE后處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積重建技術等技術進行重建。所有圖像均采用雙盲法由2位高年資CT醫生進行讀片,意見不同時協商一致。
1.2.2.3 DCBE組患者的準備及檢查方法 檢查準備同CTE。檢查方法:使用青島產產氣粉1包(3 g),囑被者盡量將產氣粉倒入口中干咽,并服雙重造影80%W/V硫酸鋇混懸液200 mL,做上消化道檢查之后,囑患者右側臥位15~20 min,以利于胃內鋇劑進入十二指腸,然后再服產氣粉1小袋、硫酸鋇混懸液300 mL,并囑患者取左側臥位15~20 min,以便氣體進入十二指腸,待鋇劑首抵達盲腸時,患者取仰臥位,肛門插管注氣800~1 000 mL,采用俯臥右前斜位45°,向右轉至左側臥位,使氣體通過回盲瓣進入小腸,同時囑患者向右翻轉體位2~3周,使小腸造影劑涂抹均勻,形成氣鋇雙對比影像。透視各段小腸,觀察其功能與形態,然后攝小腸氣鋇雙重對比片,以觀察小腸外形、黏膜影像。
1.2.2.4 三者聯合檢查方法 在7 d內分別行CE、CTE、DCBE檢查。先行CE檢查(腸道準備及檢查方法同上述),第2天行CTE檢查(不需要做腸道準備,只需在掃描前1 h分4次口服2.5%等滲甘露醇溶液,共2 000mL,其余同單獨行CTE檢查患者),然后再行DCBE檢查(方法如1.2.2.2項)。
1.2.3 最終臨床診斷方法 對CE、CTE、DCBE組患者進行隨訪,包括是否進一步行小腸鏡檢查、手術治療、診斷性治療試驗等,根據手術及病理診斷、小腸鏡診斷并結合臨床表現及其他輔助檢查,得出最終臨床診斷。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E檢查結果 CE組患者中,有1例發生膠囊嵌頓于病變處,后經手術取出。30例患者發現小腸陽性病變,病變檢出率為81.1%(30/37),其中血管性病變6例:血管畸形4例、血管擴張1例、血管瘤1例;腫瘤性病變6例:間質瘤3例(圖1),腺癌2例,脂肪瘤1例;炎癥性病變7例:非特異性炎癥5例、克羅恩病2例;潰瘍5例;息肉2例;憩室3例(Mechel′s憩室1例);鉤蟲病1例。漏診1例血管畸形,2例間質瘤;1例將憩室口黏膜糜爛潰瘍誤診為小腸潰瘍。見表1。

圖1 CE檢查圖像[空腸間質瘤(箭頭所示)]

表1 三組OGIB病灶檢出結果
2.2 CTE檢查結果 CTE組患者中,24例發現小腸陽性病變,病變檢出率為68.6%(24/35)。其中,腫瘤性病變9例:間質瘤5例(圖2)、腺癌2例、平滑肌瘤1例、淋巴瘤1例;血管性病變4例:血管畸形2例、血管擴張1例、血管瘤 1例;炎癥性病變6例:非特異性炎癥4例、克羅恩病2例;憩室1例;潰瘍2例;息肉2例。漏診2例憩室,1例毛細血管擴張癥,1例小腸單純性黏膜水腫。1例將空腸平滑肌瘤誤診為腺癌。見表1。

圖2 CTE檢查圖像[間質瘤(箭頭所示)]
2.3 DCBE檢查結果 DCBE組患者中,共發現6例陽性病變,病變檢出率為42.9%(6/14)。其中,腫瘤性病變3例:腺癌2例、間質瘤1例,憩室1例,息肉1例,克羅恩病1例。漏診血管性病變6例,1例間質瘤。見表1。
2.4 三組病變檢出情況及診斷符合情況比較 CE組病變檢出率和診斷符合率最高。DCBE、CE組的病變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CBE組的診斷符合率明顯低于CT、CTE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病變檢出情況及診斷符合情況比較
小腸出血性疾病起病隱匿,癥狀特異性不強,且病變部位深而不固定。由于小腸腸管互相重疊,走行迂曲,且腸管不斷蠕動,所以小腸出血性疾病的診斷目前仍是臨床診療中的一個難點。CE檢查可以無創、無痛地觀察整個小腸,操作方法簡便、安全,具有無侵入性、容易被患者接受等優勢。CTE檢查則可以全面觀察腸腔內、腸壁和腸腔外病變,并且具有檢查速度快、覆蓋范圍大、空間分辨率高、較好的圖像后處理功能等優點,因此2種檢查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DCBE檢查作為一種傳統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目前仍是胃腸道疾病重要的檢查手段,但有自身的局限性。
本研究中CE組對OGIB的病變檢出率為81.1%(30/37),診斷符合率為87.9%(29/33),與國內外文獻報道[3-6]基本一致。常見病變為血管性病變(包括血管畸形、血管擴張、血管瘤)、炎癥性病變、腫瘤性病變,與文獻[5-7]報道總體上一致。但鐘曉琳等[6]研究發現,小腸寄生蟲病檢出占整個小腸病變檢出的15.22%;干甜等[8]研究發現,小腸鉤蟲病檢出率為6.5%,其檢出率居第4位;而本研究僅發現1例小腸寄生蟲病(鉤蟲病),說明小腸寄生蟲病發病有地域相關性。本組中漏診2例間質瘤,考慮為該2例間質瘤均主要向小腸腸腔外生長,向腔內隆起不明顯,導致CE無異常發現,提示CE對于黏膜下無隆起病變易漏診。漏診1例血管畸形,考慮該病變范圍較小,CE通過病變段消化道時速度較快,未捕捉到該病變,且該例患者腸道準備欠佳,提示CE檢查應做好腸道準備。1例CE下示小腸潰瘍誤診,經小腸鏡證實該病變為憩室伴憩室口黏膜糜爛、潰瘍,考慮為膠囊運行速度過快,且病變區腸管擴展不充分,未能發現憩室口。本組研究提示CE具有以下缺點:腸道準備不佳可能影響CE圖片質量而造成漏診;CE在腸腔內屬于被動運用,且CE的視角有限,一旦運行速度較快,腸腔內較小的孤立病變易造成漏診。
CTE組對OGIB的病變檢出率為68.6%(24/35),診斷符合率為82.1%(23/28),與張自力等[9]的報道基本相符。CTE檢出的病變中,主要還是腫瘤性病變、血管性病變及炎癥性病變,與CE組所檢出病變大體類似。CTE檢查漏診4例患者:2例為小腸憩室,漏診原因可能為小腸結構迂曲,而此2例患者憩室開口較小,且憩室結構與小腸壁正常結構相同,故未能發現該病變;1例毛細血管擴張癥及1例單純性小腸黏膜充血水腫漏診,此2例患者均經小腸鏡檢查發現,漏診原因均考慮為病變較小,CTE未能發現。上述漏診說明CTE對于小腸細微病變顯示欠佳。此外,有1例空腸腫瘤經CTE檢查誤診為腺癌,但術后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提示為空腸平滑肌瘤,主要原因為空腸平滑肌瘤發病率較少,診斷醫生經驗不足導致。
DCBE組對OGIB的病變檢出率為42.9%(6/14),診斷符合率為46.2%(6/13),均明顯低于CE組和CTE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診斷價值較CE和CTE低。本組中14例患者均同時行CE及CTE聯合檢查,與CE和CTE單項檢查結果比較,作者發現,DCBE所檢出病例主要為腫瘤性病變和炎癥性病變,對最終確診為血管性病變的6例患者均漏診,提示DCBE對小腸血管病變不敏感。DCBE對1例間質瘤漏診,考慮原因為該間質瘤較小,且對黏膜壓迫不明顯,提示DCBE對淺小病灶易漏診。本研究提示DCBE對于小腸腫瘤性病變有較高診斷價值,但對于其他病變則診斷價值較低。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此檢查應選擇性使用。另外,DCBE尚有插管時患者不適,檢查時間長,相對接觸射線多等缺點。
綜上所述,上述3種檢查手段中,CE及CTE對OGIB均具有較高診斷價值,可作為OGIB的主要檢查手段。DCBE診斷價值較低,可選擇性使用。
[1]中華消化雜志編輯委員會.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治推薦流程(2012年3月上海)《修改稿》[J].胃腸病學,2012,17(7):426-429.
[2]Chen LH,Chen WG,Cao HJ,et al.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for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in Chin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16(13):1655-1659.
[3]Holleran GE,Barry SA,Thornton OJ,et al.The use of small bowelcapsule endoscopy in Iron deficiency anaemia:low impact on outcome in the mediumtermdespitehighdiagnosticyield[J].EurJGastroenterolHepatol,2013,25(3):327-332.
[4]Riccioni ME,Urgesi R,Cianci R,et al.Negative capsule endoscopy in patients with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reliable:recurrence of bleeding on long-term follow-up[J].World J Gastroentero,2013,19(28):4520-4525.
[5]Min YW,Kim JS,Jeon SW,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capsule endoscopy in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 nationwide analysis[J].Endoscopy,2014,46(1):59-65.
[6]鐘曉琳,萬居易,鄧明明,等.膠囊內鏡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治中的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3,30(2):109-111.
[7]Liao Z,Gao R,Li F,et al.Fields of applications,diagnostic yields and findings of OMOM capsule endoscopy in 2400 Chinese patient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16(21):2669-2676.
[8]干甜,楊小軍,王雷,等.663例膠囊內鏡檢查回顧性研究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2,34(14):1464-1468.
[9]張自力,鄒文遠,石思李.多層螺旋CT對小腸出血的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12):1850-185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4.031
:B
:1009-5519(2016)24-3828-03
2016-04-21
2016-07-05)
△通訊作者,E-mail:yuxict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