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帥
(重慶市東南醫院骨科401336)
頸椎骨折脫位并發脊髓損傷患者手術療效評價
譚家帥
(重慶市東南醫院骨科401336)
目的探析不同術式在頸椎骨折脫位并發脊髓損傷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該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95例頸椎骨折脫位并發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損傷及其脊髓受壓情況,分成甲組(33例)、乙組(30例)和丙組(32例),分別予以前路復位減壓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后路復位加壓側塊鋼板固定術及前后路聯合復位減壓固定融合術治療。觀察比較三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情況。結果三組患者治療后的脊髓功能Frankel分級D~E級所占比例明顯優于同組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均有較高的總有效率,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3種手術在頸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治療中,均可獲得較好的效果,臨床醫生可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從而確保疾病治療的效果。
骨折; 脊髓損傷; 頸椎/損傷; 骨折固定術,內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95例頸椎骨折脫位并發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通過影像學檢查與實驗室檢查,確診為頸椎骨折脫位,同時并發脊髓損傷。根據損傷及其脊髓受壓情況,分成甲、乙、丙三組。甲組(椎間盤前縱韌帶、椎體受損和脊髓前方受壓)33例,其中男20例,女
13例;年齡 18~66歲,平均(52.1±2.6)歲;脊髓功能Frankel分級:A級6例,B級12例,C級 9例,D級6例,E級0例。乙組(后縱韌帶損傷、椎板骨折和脊髓后方受壓)30例,其中男 17例,女 13例;年齡 20~63歲,平均(51.5±1.8)歲;脊髓功能Frankel分級:A級7例,B級10例,C級8例,D級5例,E級0例。丙組(脊髓前后皆受壓)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20~60歲,平均(51.1±2.3)歲;脊髓功能Frankel分級:A級10例,B級14例,C級8例,D級0例,E級0例。三組患者性別、年齡、脊髓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1)甲組:對患者予以前路復位減壓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具體操作:在C型臂X光線機的協助下,對傷椎予以準確定位,且將椎體撐開器置于傷椎鄰近的上下椎體之間,適度撐開。將傷椎上下椎間盤、脊髓前方的骨性組織及間盤組織予以徹底刮除,同時將兩邊頸長肌作為界線,對碎裂椎體實施次全切,并適度提高減壓力度,以便形成1個矩形的骨槽。截取長度適合的皮質髂骨(三面),在對其進行適當的整修之后,將其嵌入前所做的矩形骨槽內,撤掉撐開器,且將鋼板置于其中。最后又在C型臂X光線機的協助下,對鋼板螺釘所在部位加以明確,以確保其位置的準確性;放置半管引流,術后對患者使用頸托,以起到外固定的作用。(2)乙組:對患者予以后路復位加壓側塊鋼板固定術,具體操作:患者取俯臥位,將其哈羅氏架予以去除,并在頸后正中處做1個切口,將脫位節段的椎板、上下關節突等充分暴露出來,以巾鉗對脫位關節進行提拉,以使其到上位棘突,且朝下遠端進行推壓,直至下位棘突,逐漸撬撥,繼而脫位骨折復位。骨折復位之后,為需確保其頸椎超過伸位,可在脫位節段放置鋼板,以起到固定的作用。若復位難度系數較大,則可切除脫位交鎖下位椎體上關節突中的一部分,并對牽引方向加以調節,即可順利復位[3]。(3)丙組:對患者予以前后路聯合復位減壓固定融合術治療,具體操作:在頸后正中處做一切口,以便將其頸部充分暴露出來,直到脫位結節段,之后實施撬拔復位,以便將小關節突交鎖予以切除。如果復位難度系數較大,那么對復位難度大的小關節突進行切除,并在減壓椎板之后實施側塊螺釘鈦板內部固定處理,對小關節突加以打磨,且確保植骨的有效融合。完成后路手術后,患者取仰臥位,依照前路手術的方式做入路,通過C型臂X光線機透視對椎間隙予以準確定位,借助髓核鉗,將軟骨板與髓核予以切除,或將傷椎予以切除,且實施上下潛行減壓處理。將三面鈦網(裝有自體骨)或帶皮質的髂骨塊植入體內,同時用鎖鈦鋼板對前路實施固定處理。術后患者無需佩戴頸圍,待休息2~3 d后,則可下床活動[4]。
1.2.2 觀察指標[5]采取Frankel分級表對三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6個月后的脊髓功能情況進行評估,該表含有5級,其中,損傷平面之下的深淺感覺已經全部消退,肌肉運動功能全部消退,為A級;損傷平面之下的運動功能已經全部消退,只有部分骸區還存在感覺,為B級;損傷平面之下,只有部分肌肉的運動功能依然存在,為C級;損傷平面之下的肌肉功能并不完全,但是能夠借助拐杖行走,為D級;深淺感覺、肌肉運動功能并未消退,且病理反射依然存在,為E級。
1.2.3 療效判定標準[6]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退,脊髓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經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頸椎恢復生理性復位,椎體脫位已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感知功能有所恢復,經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頸椎復位已趨于恢復;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未改善,感知功能未恢復,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椎體脫位恢復情況并不理想。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脊髓功能恢復情況分析 經過手術治療,三組患者的脊髓功能得到了一定好轉,其中,三組患者治療后的D~E級所占比例明顯優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三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組患者脊髓功能Frankel分級變化情況比較

表2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交通事業與建筑事業的進步,各類骨折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長趨勢,而頸椎骨折脫位就是其中較為多見的一種,且大部分的頸椎骨折患者會出現脊髓損傷。如果患有頸椎骨折并發脊髓損傷,必須及時進行治療,否則輕者四肢功能障礙、截肢、癱瘓,重者甚至可能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7]。因此,采取切實可行的手段對頸椎骨折脫位并發脊髓損傷患者予以治療,具有極為重大且現實的意義。
頸椎骨折脫位并發脊髓損傷的受傷機制:椎管受損后,骨折所在部位的骨折塊與受到損害的椎間盤朝椎管內突出,繼而壓迫到脊髓,最終引起脊髓損傷[8]。臨床上針對頸椎骨折脫位并發脊髓損傷的治療,其主要原則:脫位骨折復位—減壓—內固定—確保椎體的平穩性—解除脊髓壓力,最終實現脊髓功能的恢復[9-10]。一般情況下,臨床上是采取手術的方式治療此類疾病,而其術式主要有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聯合。但是選取何種術式,主要取決于患者實際的骨折情況。經前路復位減壓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適用于椎體爆裂性骨折不伴脫位,骨折塊突入椎管,椎間盤損傷突出,椎間不穩定,后凸畸形[11];該法體位改變少,減少了脊髓的進一步損傷,對于來自脊髓前方的壓力,可進行直接、徹底地減壓,且融合節段少,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但對于較重的小關節交鎖,小關節復位較難。經后路復位減壓側塊鋼板固定融合術適用于椎板骨折內陷壓迫脊髓并發頸椎脫位或不穩,關節突骨折并發神經根損傷,頸椎后方結構牽張性損傷并發頸椎后凸畸形或不穩[12];該法創傷較小,可在直視下使小關節順利復位,頸椎序列恢復較好。在嚴重下頸椎骨折脫位,脊髓前后均有致壓物,出現鉗夾樣改變,此時采用前后路聯合復位減壓固定融合術。因頸椎前后柱均給予固定,術后在頸椎強度、抗扭轉穩定性和承載能力方面都比其他術式的頸椎穩定性要強得多,但該法有手術岀血多、創傷大等不足。本研究中,作者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取了相應的術式,如針對脊髓前后均受壓者,對其采取了前后路聯合的術式。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三組患者Frankel分級中的D~E級所占比例均比治療前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均有較高的總有效率,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上述3種手術方式在頸椎骨折并發脊髓損傷治療中,均可獲得較好的效果;臨床醫生可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從而確保疾病治療的效果。
[1]李成祥.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4):59-60.
[2]黃江,段滿生,曹凱,等.頸椎椎弓根釘棒內固定在頸脊髓損傷手術中的應用[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11):22-27.
[3]楊立成,黃儒收.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65例手術治療體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16):1679-1680.
[4]王雷,柳超,田紀偉.下頸椎骨折脫位的治療術式選擇[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7):610-616.
[5]姚書眈,羅春山,邱冰.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的效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1):5792-5793.
[6]周亮.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0):105-106.
[7]饒耀劍,劉慧娟,賈春霞,等.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的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2(增2):292-293.
[8]王治國.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9):78-79.
[9]王中杰.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3,8(4):101-102.
[10]郭偉杰.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0):6-7.
[11]谷慧敏,楊豪,余正紅,等.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前后路手術術式選擇及療效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4):124-126.
[12]楊子斌,趙偉,呂喬,等.椎弓根釘棒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小關節絞鎖的療效[J].臨床骨科雜志,2015,18(5):518-520.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4.035
:B
:1009-5519(2016)24-3836-03頸椎骨折脫位指頸椎椎體骨折和脫位在同一時間點發生,這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完全性損傷,并且時常并發脊髓損傷[1-2]。一旦發生頸椎骨折脫位,若不及時予以較好的處理,將引起十分嚴重的后果。對于該病的治療,一般采用手術方式。為了了解不同術式在頸椎骨折脫位并發脊髓損傷中的運用價值,作者對本院收治的95例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患者采取3種不同術式治療,現具體報道如下。
2016-06-13
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