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薇
(第三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重慶400042)
不同腸內營養注入方式在急性胰腺炎早期的應用效果
李夏薇
(第三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重慶400042)
目的探討3種腸內營養注入方法治療急性胰腺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年該科收治的置有鼻腸管的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隨機分成A、B、C三組,每組30例。A組利用營養泵持續輸注進行腸內營養治療,B組采用輸液器分次勻速輸注進行腸內營養治療,C組采用注射器分次注入進行腸內營養治療。比較三組患者腹脹、腹瀉及高血糖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A組腹脹、腹瀉及高血糖的發生率低于B、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胰腺炎患者應用營養泵持續輸注進行早期腸內營養能增加營養的吸收,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腸道營養; 急性病; 胰腺炎; 腸胃脹氣; 腹瀉
急性胰腺炎是多種病因導致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組織自身消化、水腫、出血甚至壞死的炎性反應[1]。目前總治療趨勢為采用非手術的個體化治療[2]。胰腺炎的早期基本治療主要為禁食禁飲、胃腸減壓、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除此之外,由于急性胰腺炎代謝分解較重,蛋白質損失較多,且不能經口飲食補充營養,營養支持治療也成為治療急性胰腺炎的首要任務[3]。營養支持的2個有效方式為全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二者相比,腸內營養并發癥較少且更為經濟[4]。因此現在患者及醫療機構都更多地選擇了早期腸內營養。早期的腸內營養不僅可以維持胰腺炎患者基本營養需要,使其達到較好的營養狀態,更利于維持胃腸道正常功能及維持腸道菌群功能,防止細胞代謝及胃腸功能紊亂,支持組織器官的結構及功能,調控免疫機能,加速組織修復,促進患者康復的效果[5]。因此為了解腸內營養方法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本科室對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別選用營養泵持續輸注、輸液器分次輸注和注射器分次注入3種方式進行早期的腸內營養,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年本科收治的置有鼻腸管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共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25~50歲,平均(32.2±4.5)歲;除急性胰腺炎外無其他基礎及慢性疾病。隨機將患者分為A、B、C三組,各30例。在對急性胰腺炎的治療的處理上,90例入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急性胰腺炎的基本治療方案,禁食禁飲、減壓、抗感染抑制腺體分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處理。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疾病處理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本研究90例患者入院之后1~2 d在內鏡引導下置入鼻腸營養管(泰爾茂)進行腸內營養治療。置管后給予同一品牌營養液(能全力腸內營養液)進行腸內營養,營養液應從小劑量開始20~30 mL/h,逐漸增大,最大不超過100 mL/h[6]。因此制訂給量方案為第1天三組患者均注入能全力腸內營養液500 mL,第2天注入1 000 mL,第3天注入1 500 mL,要求在12~24 h內注入完畢。營養液溫度要求維持在在37~40℃。A組利用營養泵持續輸注;B組用輸液器每天分3次按頓輸注,每次輸注時間維持在2 h;C組利用注射器每4h注射200~300 mL直至24 h注射完畢。除營養液外的其余治療均按照胰腺炎的基本治療,抗生素及其他維生素物質均采用外周靜脈等量輸入。第4天后實行全腸內營養。
1.2.2 觀察指標 每天對三組實驗對象進行7次腹部叩診,觀察有無腹脹,并做好相關護理記錄。每次選取相同時期叩診,即所有組別均于早晨空腹未輸注營養液前一次,A組在輸注期間每4小時1次;B組在每次輸注完后1次、輸注完后每2小時1次;C組每次推注之前1次、推注完后每2小時1次。觀察三組患者大便的顏色、次數、形狀等,每天大便次數大于3次者定義為腹瀉[7]。每4小時監測一次指血糖,指血糖大于6.1 mmol/L為高血糖[8],并做好記錄。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患者腹脹、腹瀉及高血糖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B組與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施行腸內營養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隨著急性胰腺炎早期非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的進步,腸內營養支持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均與急性胰腺炎引起的機體高代謝、營養不良和胃腸道功能衰竭有關[9]。早期的腸內營養能使患者順利度過急性期,增強機體綜合營養,改善疾病預后[10]。早期腸內營養多指入院后1~2 d即48 h內進行的腸內營養,其能顯著降低感染率、病死率,有效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高血糖等并發癥的發生率[11]。而開展腸內營養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就是消化系統及其他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其中腹脹和腹瀉是腸內營養常見的并發癥,占腸內營養治療患者并發癥的5%~30%[5]。另一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為高血糖,從表1可知,最高的發生率可達到86.67%。分析其發生原因:(1)腹脹主要是因為營養液進入胃腸道之后均有一個吸收和代謝的過程,這與胃的排空及腸的吸收有關。當快速大量注入營養液時均會導致胃腸道吸收不良,引起腹脹等不適。本研究結果表明,3種腸內營養方式中C組直接使用注射器注入,速度最快,腹脹的發生率也是最高的。(2)腹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①輸注過快腸道吸收不良;②溫度不適宜刺激胃腸道;③營養液開啟之后時間較長,空針等反復抽吸導致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增大。A組采用營養泵持續輸入,維持了一個穩定的輸入速度,并且形成的一個密閉的輸入環節,減少了營養液和外界的接觸,故腹瀉的發生率最低。(3)高血糖則是由于營養物質一次性快速進入,引起的一過性增高。3種腸內營養方式中,A組是速度最均勻,最慢的,而C組進入胃腸道速度最快,因此,A組高血糖的發生率最低,而C組最高。因此,作者認為使用營養泵持續輸注可以保持一個勻速合理的速度,不至于輸注過快,營養泵還可以配合腸蠕動的節奏,利于胃腸道的吸收,減小胃腸負擔,降低腹脹的發生率;同時使用營養泵持續輸注形成一個營養液,營養泵管及腸內營養管到胃腸道的密閉工作圈,從而減少開啟后營養液暴露在外的時間,也減少空針反復抽吸的次數,降低污染的概率,較好地保持營養液的無菌狀態,從而達到了減少腹瀉的發生率;營養泵持續泵入的腸內營養可以更有利于機體代謝,維持一個穩定的血糖水平,大大降低高血糖的發生率。
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腸內營養對維持胃腸道正常功能及提供患者的機體需求促進疾病恢復有重要的作用,而選取合適的腸內營養方式對減少相關并發癥以達到安全有效地腸內營養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本研究結果提示,與采用注射器分次按頓注入和輸液器按頓分次勻速輸注進行早期腸內營養相比,早期使用營養泵持續輸入進行腸內營養治療,既能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維持患者正常的胃腸功能,同時減少傳統式腸內營養所造成的腹脹、腹瀉及高血糖等并發癥的發生。因此,使用營養泵對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早期的腸內營養是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使用。
[1]Hamada T,Yasunaga H,Nakai Y,et al.Impact of hospital volume on outcomes in acute pancreatitis:a study using a nationwide administrative database[J].J Gastroenterol,2014,49(1):148-155.
[2]肖都,張永根,劉怡,等.鼻腸管與胃管注入生大黃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3):2102-2103.
[3]宋偉華,李國榮,胡靜文.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心靜脈留置導管預防感染的護理干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0):2278-2279.
[4]董亮,康焰.早期腸內營養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8,15(8):567-571.
[5]王艷,李寶華,李立,等.經鼻腸營養管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9):786-791.
[6]唐碧群.腸內營養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5):50-51.
[7]焦桂梅,張彤,安艷秋,等.重癥腦損傷患者兩種不同腸內營養注入法的效果評價[J].現代臨床護理,2010,9(1):42-43,19.
[8]劉娜娜,李靜,安鼎偉.急性胰腺炎病情發展與血糖水平的相關性[J].醫學與哲學,2015,5(10):36-38.
[9]楊小敏,胡秀紅,李淑梅.急性重癥胰腺炎腸內營養的護理[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2,14(2):53-54.
[10]李亞,陳云波.早期空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價值[J].中華腹部疾病雜志,2004,4(9):654-655.
[11]羅旭娟,彭燕.重型急性胰腺炎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2(12):1658-166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4.051
:B
:1009-5519(2016)24-3868-03
2016-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