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穎燕
摘 要:均陶堆花是陶都宜興市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工藝之一,是增多陶制品特有的裝飾藝術。它源于5000多年前古人在陶器上用黑紅兩種天然色泥制作的幾何紋裝飾圖案,到宋代演變成完美的裝飾藝術至近代被稱為“陶都一絕”而著稱于世。
關鍵詞:均陶堆花;裝飾;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46-01
紫砂壺千姿百態: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是獨具一格。紫砂就像一個大熔爐,其他門類的藝術都可以巧妙的融入其中,比如金石字畫,鎏金包銀,又或者各種陶瓷釉水——而最近幾十年新出現的一種紫砂裝飾獨具一格,我姑且叫她紫砂堆花。說是“姑且”,是因為之前沒有“紫砂堆花”這種說法。堆花技藝原本是用在宜興均陶制作上的裝飾手法。
均陶堆花是宜興市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工藝之一,是均陶制品特有的裝飾藝術。它源于5000多年前古人在陶器上用黑紅兩種天然色坭制作的幾何紋裝飾圖案,到宋代演變成完美的裝飾藝術至近代被稱為“陶都一絕”而著稱于世。
宜興均陶堆花是宜興地區獨有的均陶裝飾絕活。均陶堆花的藝術特點是以大拇指作筆、五色彩坭為墨,綜合運用“搓、捻、抹、撳、捺”五大指法在陶器坯體上堆貼出精美畫面。其中“抹、捺”是堆花技法中運用最多的一種指法,是一種面的處理,主要是將坭條均勻地在坯體上勾勒出堆貼畫面的輪廓,是堆花的基礎;“搓”是將色坭在手心中搓成條狀在畫面中起到線的作用,如花卉的筋、桿或飛禽走獸的翅、尾、足等;“捻”或稱“撕”則是在“搓”的基礎上以拇、食兩指將坭條捻成更細的絲條,用于畫面的須、發裝飾;“撳”又叫“按”,在堆花裝飾中起點的作用,如眼睛、斑點、花蕊等。
除了上述五種基本技法,另外還有“行”、“塑”等輔助指法,“行”即業內人士所稱的“行韜”,主要指在大件陶坯上裝飾回紋、云紋、曲線水紋等幾何紋樣;“塑”則是現代工藝人員新創的一種堆塑技法,著重體現堆花層次的立體感。
在造型手法上,用坭“虛”、“實”處理的關系,有些事物的描寫,只能是以意為之,虛虛實實,似花似蕾,似是似非,互相借用,雜陳其中,有時用坭的手法去表現更有含蓄性,更適合表達“鬧”意,而不僅僅是“盛”意。這也猶之于毛謗《浣溪沙》詞中寫道:“水北煙寒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推”,讀來更感覺能深入其境。
在均陶堆花工藝裝飾的創作過程中,手法與色坭的運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關于手法和色坭,老一輩藝人已有了很豐富的實踐經驗。裝飾手法與色坭中的虛與實、巧于拙、剛與柔、粗與細、方與圓、曲與直、生與熟、蒼與秀,都是矛盾的對立面。裝飾手法與色坭的運用技巧,我認為主要是有意識、有計劃地安排組織好這一矛盾對立統一的工作。只有矛盾而不統一,或只有統一而無變化,都不可能充分表現作品內涵并構成和諧的藝術美。
那又要如何表現“虛”與“實”的關系呢、我認為,在裝飾技巧上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手法用色坭。二是構圖與局部的布局結構。兩者都很重要,前者尤為突出。因為它是表達事物的形態和精神、情趣和意境高度的關鍵所在。
“虛”與“實”的對立統一,體現在手法和用坭之間。前者,除了造型本身就保存著虛實對比關系以及和諧統一的效果之外,它在整體手法與色坭變化安排過程中也同樣能顯示造型與整體關系協調統一。后者,當手法運用以“虛”或“實”為主時,同時包含若干個不同的小“虛”“實”。
均陶一般都是大件的居多,堆花裝飾在其上顯得大氣磅礴,紫砂都是小件,堆花裝飾本來很難在其上表現出紫砂的細膩,偏偏丁蜀鎮的老藝人做到了這種配得上紫砂壺的細膩!
由此紫砂藝術與均陶堆花藝術的碰撞產生了“紫砂堆花藝術”。
均陶堆花作為中國民間傳統工藝園中的一枝奇葩,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關鍵在于一代代藝人在發掘、繼承前輩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潛心鉆研,勇于創新的。特別是近數十年來,以李守才為代表的現代藝人,更是通過一系列藝術突破,進一步豐富了堆花工藝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底蘊,使之日臻完美,益發迷人:
一是在堆貼技法上著意創新,實現了從傳統“平貼法”到“半浮雕堆貼”、“立體浮雕堆貼”的連續藝術突破。
二是大膽借鑒剪紙、木刻、石雕、仿青銅器等民間姊妹藝術表現形式,融會貫通,一氣呵成。
三是突破了堆花單純作為陶器裝飾的范疇,注重堆貼畫面與坯體造型的和諧統一,使得每一件堆花特藝精品都成為主題鮮明、渾然天成的藝術收藏珍品。
正因為如此,均陶堆花才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超凡脫俗的藝術感染力而成為中國民間工藝一絕。
宜興堆花工藝是一種美化陶瓷制品的裝飾手段,它的裝飾手法主要是利用大拇指所表現的搭、搓、撕、撳、行五大技法,用各種色坭在陶制半成品表面進行裝飾的民間獨特的傳統工藝,這種工藝僅宜興地區有,可謂“冠絕一世,獨步千秋”。
參考文獻:
[1]李瑞隆.宜興古陶瓷鑒賞[M].臺北:臺灣靜觀堂,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