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莉
摘要:隨著八年級語文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研究其具體教學方法凸顯出重要意義。本文首先指出了要引導學生感悟思考,促進多種創新能力均衡發展,并結合相關實踐經驗,分別從有效的教學創設分析、精講少練,降低難度,自主學習,以及促成八年級學生語文深度學習的方案等多方面,對該課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闡述了個人對于八年級語文教學的看法。
關鍵詞:八年級;語文;教學;方法
一、前言
八年級語文教學標準的不斷提高,對其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八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保障該項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進而取得最為理想的最終教學效果。本文從介紹要研讀課表,找準教學方向著手本課題的研究。
二、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引入課文
對某件事情感興趣往往就在看到它的那一眼,從教學的實踐經驗中得出,很多學生不是討厭語文,而更多的情況下是對某一類的文章不喜歡,或者是討厭記憶漢字和詞組。如果老師能夠恰當地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將困難的程度降低,那么學生的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比如,在八年級的語文教學中,《中國的石拱橋》是難度較大的。首先因為學生對橋的建筑并不懂,對其中描繪的語句也多是死記硬背。這樣他們的心理壓力和學習壓力比較大,積極性自然不高。老師可以在上課之前,給學生播放“中國石拱橋”的相關視頻,講解建筑師的故事,可以先不點姓名,最后再介紹,這樣的設置懸念能更好地吸引學生,自然導入課文講解。
三、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講解課文
雖然說文學是寫作者生活的表達,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但是卻多多少少會有類似或者相似的經歷,或者是對某一事物有同樣的感想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教學,可以拉近文章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更愿意,也更加簡單地理解文章。比如,在《背影》一文的學習中,雖然八年級的孩子還沒有離家的經驗,但是每次父母送他們上學的“不舍”,或者是接他們回家的“高興”都能體現出父母之愛。在學習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講述自己類似的生活故事,表達自己感情的同時,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四、深入地體會語文的來源
語文中那些復雜的情感和思想,很多都是來自自然的。老師想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就要“思源”,帶領學生尋找語文的真正來源。無論是講解自然類的文章,如《雪》《雷電頌》,還是古文里面表達敬畏自然之情的詩歌,老師都可以帶領學生接觸實物,觸發他們的學習情感。
五、有效的教學創設分析
1、明確和制訂有效的教學目標。在素質教育越來越深化的背景下,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化的特點,制訂出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案,激發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語文知識,促進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深化教學內容并使其創設科學性。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中,加強自身素質同時也要對八年級語文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分析,分析教程內容、解析教學內容中出現的問題,來明確語文學習的重點、難點、疑點,真正地理解語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此基礎上再經行實踐和學習交流,使課堂教學內容的創設更加合理性、科學性。
3、課堂教學方法、方式要多樣化。在課堂上教學的方法、方式要隨時而變,課堂教學創設時,教師要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化的特點,制訂出差異化各種方案和目標,積極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和方式,來激發和培養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樂意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
六、促成八年級學生語文深度學習的方案
1、善于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現在的社會,批判性思維被高等教育列入重要目標之一,它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立。從如今的情勢來看,學生廣泛缺少批判性與主動思索的能力,學生自信心嚴重缺少。這就使得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生存會遇到許多困難,此時深度學習的提出有積極的意義。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善于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積極主動地提出質疑,促進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2、注意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深度學習不僅僅是針對學生個體的學習,是在開放的知識體系下形成的,對于語文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一起努力完成。學生個體對知識的汲取不夠全面,理解也不透徹,假如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績與他人一同分享,在學習過程中相互探討與踴躍討論,增進學生之間相互啟迪,相互補充,這樣可增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從而使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能力得到提升。
3、增進學生從多角度實行學習與創新。深度學習重在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更側重于知識的使用與創新,結合自身認知的知識體系,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可做到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從多個方位去看待與思考問題,使自身的知識體系得到完善,進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的提升。
七、結語
通過對八年級語文教學方法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該項教學工作理想效果的取得,有賴于對其多項影響因素與關鍵環節的充分掌控,有關人員應該從八年級語文教學的客觀實際需求出發,研究制定最為符合實際的教學實施策略。
參考文獻
[1] 孫中華,王佩彪.作文學習中的“六多”:淺談我的作文指導[J].教育教學論壇.2015(34):88-89.
[2] 覃卜華.淺談小學高年級習作素材的途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102-103.
[3] 劉丹.淺談閱讀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J].教育教學論壇.2014(30):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