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乃馨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強調學生通過探究和發現進行書本知識的學習,作為一種課程領域,強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自主地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有關問題,展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獲得探究的體驗,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呢?結合實踐我有三點體會。
一、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必須創設一個良好的研究氣氛
羅杰斯人文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自身具有學習的潛能,教師只需要為他們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使他們知道如何學,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屬于自己的真理和智慧,他們就能學到所需要的一切。《數學課程標準》也強調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研究性學習提倡學生自主研究、自主創造,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以及表現與發展的機會,鼓勵學生自由奔放和新異的想象,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積極創設和諧的研究氛圍,盡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和動力保證。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探究的同路人,是他們科學探究的支持者和鼓勵者。在學習與成長中是他們的引路人和朋友。師生在數學教與學過程中共同發展。
二、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必須設計一個能激發興趣的情境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境中產生的。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斯基也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境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一定要設計一個有效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那怎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我通過學習得到啟發:一個有效的情境要有障礙性,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富有趣味性,能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具有開放性,能引起學生靈活的思路;具有差異性,適合各層次學生由淺入深回答;具有實踐性,能通過個人或小組的探究實踐活動,尋求方法。當然,對于問題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不要作簡單的答復,應該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去發現、提問。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更貼近其思維實際,更能引起學生主動的研究。我將所學應用于數學教學實踐。例如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表面積以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一個火柴廠,新設計了一款長4厘米、寬3厘米、高1厘米的火柴盒,每10盒包裝成一打,怎樣包裝呢?學生在計算中會發現好多種方法,那哪種設計才是最合理的呢?繼而引起學生更大的研究興趣。這個教學案例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在教材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協調”,使學生明確研究目標,給思維定向,給思維以動力。
三、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必須重視研究的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他所說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樣,它也是研究的必要條件。所以,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作為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過程。我作為教師自然而然的成了這個過程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就更應為學生的研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所以,我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中,給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發表意見和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研究的學習活動中。而且,在教學中特別強調“學生為主”的意識,不讓研究學習過程匆匆而過。這樣學習效果會更好些。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以后,進行了這樣一個研究性學習教學片段:
師:一張長18厘米,寬13厘米的紙,四個角各剪去四個小正方形,可以折成一個長方體。)師邊講邊演示。面對這個一個長方體,你有大膽地想法或者問題嗎?
(學生陷入沉思,有的用紙片在試,有的在小組里輕聲討論,不一會兒,開始發言。)
生1:怎么剪能使這個長方體盒子的體積最大?
生2: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剪法?
生3:折成的長方體中的誰的體積最大,誰的體積也就最小?
…………
(教師創設了一個寬松的研究氛圍,創設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
師:通過討論,大家知道了在邊長為整厘米數時,有6種剪法。有的同學猜測這個的體積最大,有的說那個體積大,那到底誰說的對呢?怎么辦?
生:算算。
師:對了,我們需要親手驗證一下。好,小組合作自己研究研究。
…………
師:我們剛剛剪掉邊長是整厘米數的小正方形,得到了兩個“并列第一”的體積。面對這個現象,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剪掉的小正方形的邊長在2和3之間可能還有更大的體積。
生:邊長也可以是小數,一定有一個新的長方體,體積比252還大。
師:這個問題值不值得研究?
生:非常值得。
學生再次小組合作進行研究。通過計算,找到了新的結果,最大的體積是260立方厘米。就在大伙異常興奮,這時又有同學對260立方厘米這個體積又產生了新的疑問,有沒有比260立方厘米更大的體積 呢?如果剪掉的小正方形的邊長是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呢?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研究時間和研究空間,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發現、去研究。雖然下課時,學生還沒能找出體積最大的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到底是多少,但學生自己能從情境中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去解決問題,再從獲得的結果中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研究性學習過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經歷一個自主研究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學習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層次的收獲。讓學生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中,學生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正地思考,敢于和善于申辯。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要積極開展有效的研究性學習,實現《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以人為本,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教學目標,促進所有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