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勇
《語文新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讀與寫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高中語文教科書為了突出寫作能力的訓練,強調創新精神、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培養,采用的是讀寫分編合訂的方式,但是,這樣的體例也存在明顯的弊端:忽視閱讀和寫作的有機的結合乃至融合,因為寫作離不開生活,離不開體驗,同樣也離不開閱讀,因為模仿和借鑒有利于寫作和創新;寫作教材部分的“范文”明顯的數量不足,不利于學生學習領悟作文的技巧和章法。
孔子是經師也是人師。學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誘”的一面,學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之后,要求學生以《我心中的孔子》為題練筆,不少學生談到孔子耐心地引導四位學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斷地否定學生的選擇,并且客觀地評價他們不同的志趣,但是,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說,孔子還有哪些性格層面的東西值得關注呢?這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還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這就把話題自然延伸到讀本里去了。在讀本《季氏將伐顓臾》里,我們看到了孔子”金剛怒目”的一面——他”當仁不讓”,在”主義”和信仰面前決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概括文章重點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和基調。通過教本和讀本同類作品的對照閱讀,可以磨礪辨析和把握要點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對都市文化的解讀,也涉及對傳統文明的評價,可以和讀本中賈平凹的《西安這座城》、王安憶的《上海的弄堂》對照閱讀。三人都面對傳統都市文化,但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感情:汪曾祺是在懷舊的無奈中惆悵低徊,從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點;賈平凹面對”廢都”古城墻,卻昂揚出一種有中國文化魂魄的大氣和自豪;王安憶則是從多個角度刻畫了托起上海這座城市軀體的無數個弄堂,呈現了上海的歷史滄桑。把閱讀的視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確定要點,可以比較好地開發出讀本的價值來。
一是引導學生閱讀寫作知識類文章,豐富寫作知識,學習寫作技巧。讀本有語文教育家、學者所寫的30多篇介紹寫作知識的文章。引導學生閱讀這些文章,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有利于學生學習豐富的寫作知識,有利于學生學習領悟寫作的基本技巧。
二是引導學生研讀《語文讀本》中的精粹作品,從中領悟作文的基本技巧,歸納文章的主要章法。在教科書里,每一個“寫作”單元的內容主要“學習重點”“寫作指導”“寫作訓練”“借鑒實例”“課外練筆”等五項,但是,其中“借鑒實例”一項通常只有一兩篇“實例”,顯得很不足。
三是結合《語文讀本》,創編新穎的“作文訓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比如,填詞訓練。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詞七首》之后,有這樣一個“文學創作”的訓練:“用學過的詞牌活其他詞牌填一首詞,詞題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韻。”我對這一練習做了一個適度的“改造”,要求學生:(1)課外閱讀,摘抄同一詞牌的三首詞,分析其字數、句式、平仄等形式方面的主要特點;(2)運用這一“詞牌”填一首詞,朗誦給同學聽,與同學討論,然后再進行修改。
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鼓勵學生勇于突破思想定勢,大膽求異,推陳出新,勇于實踐。這樣,學生才會源源不斷地找到作文的材料。如教學《孔雀東南飛》一課時,我選擇一些能反映蘭芝、仲卿性格特征的重點段落,讓同學反復誦讀,之后,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劉蘭芝、焦仲卿以死殉情,以死抗爭封建家長制度,是值得歌頌的,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學生通過再讀原作思考、討論,大致有兩種意見:一是說他們是封建社會具有叛逆精神的代表,值得歌頌;一種意見認為他們雙雙殉情,可以理解同情,但不值得歌頌,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死是可悲的,他們沒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有的同學還聯系到當今社會一些人因“情場”“商場”等失意而自殺的現象。在同學討論意猶未盡的時候,我讓學生每人動筆寫一篇500字的短文,闡發自己的觀點,只要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學生交上來的作文內容充實,有理有據。學生在品讀中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善于聯系現實,受益匪淺。由此看來,高度重視學生的有益閱讀是十分必要的。近年來,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我實施了“三個一工程”,每天大聲朗讀一篇美文;抄寫一個精彩片段;背誦一段典范文字(或一首詩)。我利用早讀或課前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輪流介紹自己最崇拜的偉人、科學家,最喜歡的作家、詩人,最喜歡的名言警句,最喜歡的作品或作品片斷,最喜歡的科普讀物,最喜歡探索的課外知識等等,并說明崇拜、喜歡的理由。這樣,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各種有益書籍的興趣,課外閱讀成了學生的必修課。學生的閱讀量與日俱增,認識、膽識、素質也一天天得到了提高。學生從有益的書中獲取了生活的真知,吸納了精美的語言,增強了思辨能力。學生的作文,時常冒出些閃爍著思想火花的名言警句,語言有了光彩,內容有了深度,題材也大大地拓寬了。在實施“作文教學,以讀為本”的理念中,上述做法,較好地做到了讀與寫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加深了理解,加強了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使學生的習作能力逐漸提高。魯迅先生在總結自己的寫作經驗時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因此,要使學生致力于讀書,教師必須抓住“讀”這個根本。以讀為本,讀中學寫,以寫促讀,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總之,教本與讀本的跨聯應當與學生的直接”利益”聯系起來。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本質是一種遷移。顯而易見,二者的整合勢必產生良好的效力。然而,課內有限,課外無限,要充分發揮讀本作用,關鍵還是要大力引領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通過比較、分析、歸納或借鑒吸取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