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力達·哈力木太
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不可能脫離環境而孤立的進行。
“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一類是“天然的自然因素總體”也就是人民通常所說的自然環境,一類是“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保護環境是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體。
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后,在生產生活活動工業革命,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取得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現實威脅。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持續生存。破壞自然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環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是全球觀問題。
環境是社會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壓力,生產力不斷提高和自然資源的不斷開發,社會與其自然環境的聯系,便日益加深,人類從自然地理環境中開采煤、石油、天然氣、礦物,利用土地資源從事農業生產,人類活動違背了自然生態規律,盲目開發自然資源,因過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蓋率銳減,因過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濫肆捕殺引起許多動物種瀕臨滅種。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因毀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地質結構破壞,地貌景觀破壞等。
我國從1978年,首次在憲法中規定:“國家保護,環境自然資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以來經過近3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包括憲法、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資源法、環境保護專項法、環境保護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性規章,環境標準,國際環境保護公約以及刑法、民法相關規定在內的龐大灼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并從國家保護環境“出發衍生出了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一系列行政權利和義務。環境保護方式呈現出了以政府管制為主的特征。在我國實行的是各級政府的當地環境之類負責,環境保護行政主觀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各有關部門依照法律規定實施監督管理的環境管理體制。在政府管制的模式下,政府對于環境保護享有廣泛的權利。宏觀上包括制定和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制定環境保護的規劃、目標和計劃,制定環境保護的標準并監督執行進行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等,微觀領域包括環境行政許可權,環境行政處罰權等。政府通過行使環境權利對環境違法主體科以相應義務,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為人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又重要的保障和推動作用”。
一、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實質
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既滿足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又不對后一代滿足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人必須與自然協調發展包含二個重要的內涵。一是需要滿足人類生產生活基本需要和提高物質文明,生活質量需求,將這些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二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物質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加施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沒有限制的能力,使不能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保障,社會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協調和諧發展是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得以延續的保證,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模式迫在眉急得今當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概念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是源于環境保護的,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持續共存。
二、環境保護與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條件之一,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們要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以及當代人之間關系。要真正解決環境問題,首先必須改變當前人類的發展模式和道路。發展不能僅局限于經濟發展,不能把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更不應對立起來。發展應是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或為人類環境保護工作的轉折點,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污染問題。從全球來看生態環境破壞此環境污染更嚴重。沖破了就環境的狹隘觀點,把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協調人類與環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才能從整體上解決環境問題。
人類不僅是社會的人,同時也是受自然環境限制的人。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后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尊重生物,和自然和諧相處,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人類共同的努力,同時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要樹立大價值觀念,在發展社會經濟時不僅要考慮其經濟價值,而且要考慮其生態價值;不僅要考慮眼前價值,而且要考慮長遠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
人有權利利用自然,通過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這種權利必須以不改變自然界的基本秩序為限度;人又有義務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實,保持自然規律的穩定性,在開發自然的同時向自然提供相應的補償。當然,如此確定權利和義務的范圍,是以人與自然之間原本存在著和諧為前提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的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已經遭受嚴重破壞的現實。在這個事實中,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范圍必須相應調整。發展應該是社會經濟、生態平衡,人與自然、人口、資源、和諧發展來促進全人類的發展。
只要保持、生態、環境、人口、資源、平衡發展才能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