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麗杰
摘 要:在聲樂學習中,歌唱者不僅應關注專業水平以及演唱技巧的提升,更應提高對文化藝術修養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自己的文化藝術知識學習。這樣才可以提升歌唱者對聲樂作品中文學知識的了解,熟悉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對作品相關知識的掌握。并通過長期積累的文學、藝術等理論知識與自身聲樂學習實踐的結合,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對聲樂作品的獨特創新,這樣才能指導自己在所從事的聲樂事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關鍵詞:文化藝術修養;聲樂作品;重要性;創新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98-02
我國具有現代意義的聲樂教育開始于二十世紀初,距今不過一百年的歷史,但是發展非常迅速,尤其在全球一體化的形勢下,我國的聲樂教育更是異軍突起,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歌唱藝術,學習聲樂藝術以及從事聲樂表演的人也在不斷增多。但聲樂表演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綜合表演藝術,其中包含了文學詩歌、音樂樂曲以及戲曲戲劇等。它要求我們的表演者既要有純熟的專業技巧,還須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全面的藝術修養。不具備相當的審美能力、豐富的音樂文化積累,就不可能很好的創新作品。所以在高度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加強聲樂學習中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的提高對于創新聲樂作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藝術修養是聲樂學習者創作作品的源泉
蘇格拉底曾經說:“音樂包括了文學在內”。文學和音樂的密切關系可以追溯至人類的起源,在最早期,詩舞樂不是分開的,而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共305篇,每一篇都是被譜成樂曲的。從古至今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就直接取材于著名的文學作品,很多音樂家創作出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其創作的靈感也大都來源于對文化藝術作品的喜愛和有著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例如1826年,由德國著名作曲家門德爾松創作的《仲夏夜之夢》,其靈感就來源于他少年時代對莎士比亞戲劇的愛不釋手, 不止一次夢想為之配樂,尤其是更加著迷于喜劇《仲夏夜之夢》的神話色彩以及其詩情畫意、詼諧的喜劇情調。《仲夏夜之夢》是音樂會序曲的佳作,它的出現宣告了序曲的獨立品格, 提供了在音樂會上演奏的管弦樂曲的新形式,對聲樂舞臺具有重大的意義。門德爾松的創作成功除了來自于莎士比亞戲劇的魅力對他的強烈吸引,最主要的還是由于其自幼受到良好的全面教育, 愛好文學并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還有我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他對我國革命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膾炙人口的《黃河大合唱》被認為是他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也是—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以其高度的時代性和藝術性為我國近現代大型聲樂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范;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的靈感就是來源于1938年武漢淪陷后, 著名詩人光未然(原名張光年)帶領抗敵話劇二隊,東渡黃河,轉入陜北抗日根據地,在黃河著名險峽—陜西宜川縣的壺口渡河,親臨險峽危流,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1939年春抵達延安后, 創作了長詩《黃河吟》;在新年聯歡會上,作者親自朗誦了這部詩篇,當時在現場的冼星海聽了朗誦后異常興奮, 無比激動, 產生創作的欲望和靈感,表示要為話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堅持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首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聲樂作品。”①此作品一經演出,其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情感立馬感染了無數人,一時間唱響全國,至今經久不衰。冼星海對《黃河大合唱》的創作運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聲寫作技巧,他的創作就是他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的體現。如果他未曾聽到詩人光未然朗誦的詩篇《黃河吟》,沒有深厚的文化藝術知識儲備,能創作出《黃河大合唱》這樣經久不衰的作品嗎?
總之,國內外這些優秀的聲樂作品的創作例子數不勝數,但歸根到底這些作品的創作都和作者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很多聲樂作品的歌詞創作都離不開作者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即便直接取材于文學作品的歌詞也需要作曲家去選擇和判斷。作曲家馬思聰在《我譜李白詩六首》一文中談到“什么是適宜譜曲的詩”時,便說過“抒情詩比哲理詩好譜曲; 寫心境詩比風采詩好譜曲; 加上韻的詩比不押韻的詩好譜曲; 看得懂的詩比看不懂的詩好譜曲。”可見要對歌詞是否適宜作曲而作出選擇判斷, 作曲家也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聲樂學習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這樣才能為自己創作聲樂作品提供充足的養料,成為創作作品的源泉。
二、文化藝術修養培養聲樂學習者對作品的創新思維
聲樂作為一種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培養學習者在創作和演繹作品中的創新性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是藝術創造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智慧的最高體現和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內在推動力。很多聲樂作品的創作和演繹都需要創作者有開闊的創新性思維和意識,即使直接取材于詩歌和文學著作的作品,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創新方式,而這種創新方式也就是每個創作者個人文化藝術修養的體現。“西部歌王”王洛賓畢生搜集、整理、改編、譯配了1000余首大西北民歌,入選 “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半個月亮爬上來》等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經久傳唱的音樂作品。王洛賓就是在當年的西北救亡活動中,被大西北民歌的魅力深深吸引并為之陶醉,不斷收集、甚至改編、創新的許多優秀的民歌精品,使得很多地方特色的民歌通過再度的演繹和創新而獲得了新的魅力。被譽為“民族的交響樂”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突破了傳統的長笛、二胡等范疇的中國式樂器,采用了西方樂器小提琴奏樂,卻又能將之與中國的民族特色結合起來,其經久不衰的最大原因則就是它“中西結合”的創新過人之處。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很多優秀的詩詞作品都是作者創新性思維的體現,更不用說很多原創的作品了,無不是作者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的表現。
對作品的創新不僅要求作者要富有敏銳的感知力,寬廣的胸懷,敢于挑戰的心等;還要習慣于體驗各種生活方式,要不斷地感受和理解別人的幸福、憤怒、哀愁、悲傷等各種情緒的表現;對作品有獨創性的見解,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并且作品要有很強的音樂表現能力,滿足大眾對審美的要求。特別是創新性思維在聲樂創作和演繹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創新是各種能力的最終升華,唯有創新才能獨樹一幟,賦予作品以獨特的魅力。如果只知道一味的模仿,循規蹈矩,不懂對聲樂作品的創新,不管是創作還是演繹出來的作品都會缺乏藝術的生命感染力,也就不會讓聽眾感同身受,獲得美的體會和享受。只有真正用心創新出來的作品才會血有肉,才能夠真正表現出人們心里的真實感受,才能使大多數人的身心從音樂中得到滿足和解放。
而這一切都需要聲樂學習者具有豐富的音樂基礎知識和豐厚的文化藝術修養。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可以使藝術家將獨特的創新性思維與創作方式展現在對作品的創作中,自由遨游在富有想象力的聲樂王國,并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使作品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注釋:
①康妮.文學修養是音樂創作之母[J].江西教育,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