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內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也隨之增高,起居生活質量的提升象征著生活品質提高。因此,當今社會民眾對于室內裝飾的要求往往比較高。本文將對目前室內設計教學的重點進行簡要說明。
關鍵詞:室內設計;教學重點;設計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232-01
室內裝飾工程已經邁進了“輕裝修重裝飾”的時代,在用戶對于室內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對于裝飾的風格也要求體現出用戶的個性化,這直接提高了對于室內設計師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勢必要改變目前的室內設計教學重點,在提升學生設計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擴寬其室內設計的創意思路,以滿足“輕裝修重裝飾”時代對于室內設計師的要求。
一、“輕裝修重裝飾”的定義及其優勢
(一)定義
“輕裝修重裝飾”的意思就是,在室內裝飾的過程中,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家具的采購上,待所有的家具選購完成,并明確了擺放的位置,再依據室內的現有狀況進行簡單的室內裝飾施工。實惠省錢就是“輕裝修重裝飾”的主要特點①。
(二)優勢
1.更少的裝修費用。目前大部分室內裝飾的費用都比較高,一個80平米左右的房子一般都要花費十幾萬的裝修費用,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往往為了裝修房子而節約其他方面的開支。但是在“輕裝修重裝飾”的理念下,用戶可以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生活必備品的采購上,提升生活品質,使得居住環境更為舒適。
2.更好的體現出用戶的個性化。目前大部分室內裝飾的風格千篇一律,親朋好友竄門時,進入別人家就好像回到自己家差不多。而“輕裝修重裝飾”的裝修風格是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的,可以從窗簾、家具、植物和各種擺件上對空間進行改造,不但經濟實惠,還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靈活多變。
3.便于室內裝飾風格的改變。目前大部分居民都已經厭煩了自己居所的裝飾風格,卻又因為前期的投入較大而不舍得進行徹底改造,一來怕再次裝修需要大筆的開銷,二來重新裝修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而“輕裝修重裝飾”簡約的裝飾風格可以從色彩、空間上隨意的進行更換,十分便捷。
二、目前室內設計專業教學現狀
目前大部分職校依然采用原始的教學方式,即以教室為主要的培訓地,而教學內容也局限于現有的書本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過于單調死板,而教學內容與現實社會脫節,無法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同時,現有的執教團隊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齊的,教師在執教的過程中,往往會忽視社會的真實需求,一味注重教材知識的傳授。這也導致了培育出的學生不符合社區的需求②。
三、如何實現“輕裝修重裝飾”教學理念
(一)改變授課模式,為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首先,要改變現有死板的授課模式。要帶領學生走出枯燥乏味的教室,走進各大型室內裝飾公司,讓學生對于室內裝飾設計師的日常工作有切實的體會,明確設計師的具體工作內容,和當今社會業主對于室內裝飾的需求趨勢,同時也可以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進而加深對于書本知識的理解③。然后,要提升現有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要求所有的授課教師必須掌握室內裝飾的行業動態,深刻了解行業的需求,同時也要不斷的進行自我專業知識的提高,以確保自身專業的權威性,避免出現被學生的問題而難住的情況。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靈感
要深刻體會到室內設計流露著強烈的藝術氣息,應將培養的重點轉移到激發學生的靈感和創意上。在傳統的教室內,單一的室內陳設和維持不動的座位次序會限制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應給予室內設計專業更多的“自由”,就是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教室的風格。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來對教室進行重新裝修。學生可以利用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在維持教室內空間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對教室進行全面的裝修,并且這樣裝修可以定期進行更換。將這樣的固定的空間裝飾出不同的風格和樣式,以此可以激發出學生對于室內設計的靈感,并提升其藝術素養。
四、結語
盡管培養出適應“輕裝修重裝飾”要求的室內設計人員是十分困難的,但是身為室內設計專業的執教人員,不可以輕言放棄,要努力鉆研,以開拓出全新的教學思路;艱苦奮斗,以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室內設計人才;突破自我,在培養出優秀人才的同時,也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作為主要培訓機構的各學校,應積極主動的為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專業人才創造有利條件,不但要優化專業執教團隊,而且要竭盡全力的為室內設計專業提供物質支援,同時還要為室內設計專業提供良好的學習實踐環境,以保證培養出的學員滿足時代的要求。
注釋:
①張長恒,黃芳.高校學科建設數據信息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圖書情報工作,2015(08):111-117+146.
②尹合棟,陳軍.“互聯網+”環境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構想——以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為例[J].重慶高教研究,2015(06):87-94.
③常桐善.美國院校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基于高等教育發展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2):1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