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業興
人們離職原因無非有二:錢沒給夠;受了委屈。前者容易衡量,但在追尋自我實現的路上,什么樣的“委屈”值得忍受,什么樣的“委屈”不必妥協,是很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的困惑。人們怎么看“受委屈”這件事?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62.2%的受訪者在工作中受過委屈,55.0%的受訪者受了委屈后會選擇隱忍。在受訪者眼里,在國企、民企和事業單位里最容易受委屈。
半數來自不公正評價
當代年輕人對待職場和工作的態度,和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相較于養家糊口,年輕人更希望有更多自我實現的機會,也難免與現實產生更多碰撞。調查中,62.2%的受訪者在工作中受過委屈,其中18.3%的受訪者表示經常受委屈,40.2%的受訪者有時受委屈,37.0%的受訪者偶爾受委屈。
27歲的曾青參加工作已滿8年,目前就職于廣東某外企。前后換過3家工作單位的她坦言,公司的員工政策不明確、不合理,最容易讓員工積累委屈。這在薪資待遇、職位變動、休假福利等方面尤為明顯。“職員作為弱勢一方,隱忍不發大多是無奈選擇”。
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陳梓寧曾在老師的推薦下前往某京劇院實習,負責一項大型翻譯項目。他表示,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好的結果,不被上級認可,是他感到委屈的主要原因。團隊合作的缺乏,同事工作能力和態度欠佳,種種因素也讓他覺得力不從心。
在受訪者看來,受到委屈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受到領導不公正的評價和責難(56.9%),其次是付出的努力沒有成果(41.5%),第三是受到同事的錯怪或者排擠(39.6%)。
調查中,51.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受的委屈是客觀造成的,作為個體只能面對和接受。43.5%的受訪者覺得是主觀造成,是可以避免的。5.3%的受訪者覺得不好說。
畢業于北京某重點高校的林豪(化名)進入職場不滿一年,現在是某500強企業的員工。他遇到過各種客觀原因導致的工作失誤,包括因航班晚點而趕不上會議,因同事沒有正確傳達領導意思而造成不愉快等。“乍一看,這些意外因素都不是我能控制的。但事后仔細一想,為什么我沒有在天氣惡化后及時變更出行方式?為什么我之前沒有和其他部門的同事多溝通?”在他看來,職場中并不存在純粹由客觀因素造成的錯誤,關鍵是如何及時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問題。
受委屈時多數選擇隱忍
受到委屈時人們一般如何應對?55.0%的受訪者會選擇隱忍、增加人生厚度,45.9%的受訪者會找相關人申訴、解釋或說明,還有35.4%的受訪者會現在忍著,以后找機會補回來。真正會因受委屈而直接辭職不干的,只占9.1%。
進一步交叉分析揭示,50后選擇直接辭職不干的比例為18.8%,比其他年輕群體更“任性”。
陳梓寧表示,職場上遭遇委屈后,他通常會找朋友、父母傾訴,同時也尋求處理人際關系、加強團隊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如果輕易放棄,就永遠沒辦法到達下一個階段了。在得到足夠的鍛煉、積累足夠的實力之前,還是要努力適應所在的大環境。”但他認為,一味隱忍并不意味著開闊人生,“人的能力和性格是兩碼事,只有不斷磨練自身、增強專業技能,才是硬道理。”
雖然大部分人對于受到的委屈會選擇隱忍,然而一味忍下去就能迎來光明嗎?對此,54.7%的受訪者并不認為職場中所有委屈都應隱忍。
而且,對于“受得了委屈就意味著更開闊人生”的說法,僅有42.1%的受訪者表示贊同,35.4%的受訪者認為不好說,還有22.4%的受訪者對此并不贊同。交叉分析顯示,年齡越大的群體越覺得以上這種說法“不好說”,尤其是50后,選擇比例為62.5%。可見,在大部分“過來人”眼里,人生后期的開闊程度和前期受到的委屈并不直接相關。
“一般的委屈,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我都可以承受。”林豪也坦言,他難以接受諸如為爭奪職位而肆意攻擊同事、詆毀他人聲譽的行為,“如果遇到這種事,我多半會選擇辭職”。
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人事經理吳瀟磊認為,年輕人在職場生活中感到委屈,不能單純地歸因于心理素質。“因為90后是獨生子女就說他們承受不了挫折,太片面太絕對。”他表示,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影響著整個青年群體的價值取向,年輕人不再只將目光放在薪酬、公司名氣上,而是著眼于尋找一個能夠充分施展才華、實現個人發展的平臺,因此,輕松、愉快、富有創造力的工作環境就尤為重要。
六成人拒絕職場誤解
什么樣的委屈受訪者會拒絕接受?調查中,60.8%的受訪者認為對于長期受到的不公正評價或誤解不必忍受,53.0%的受訪者指出不必忍受領導水平有限又一味要求服從,37.5%的受訪者則認為不必忍受團隊不合作、不信任。此外,還有道不同不相為謀(31.0%)、公司或事業沒有發展前景(30.0%)等。
陳梓寧表示,一份工作的人事環境也是他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如果無法適應公司的整體氛圍和理念,他會選擇辭職,“道不同不相為謀。理念不同、能力得不到鍛煉是我放棄某份工作的主要原因。”
在最容易受到委屈的單位類型調查中,排序依次為國有企業(41.1%)、民營企業(40.3%)、事業單位(38.5%)、政府部門(30.1%)、外資企業(29.0%)。
吳瀟磊坦言,年輕人對企業內部的不和諧普遍有較大的抵觸情緒,“比起工作失誤,領導不公平、同事勾心斗角,這些事對他們的心理會有更大影響。”職場生活中,摩擦是難以避免的,年輕人應培養主動溝通的習慣,平時多與上級和同事溝通,避免小誤會長期壓在心里,釀成惡果。“我們企業為員工設置了專門的心理疏導機制,從專業角度幫助員工及時調整心態,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