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保護產權順應社會期盼
□ 《民生周刊》記者鄭旭
作為一份完善現代產權制度、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的綱領性文件,《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意見》“是黨和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的重大宣示、莊嚴承諾”。
20 16年春天,始發于浙江省溫州市的“房屋土地使用權到期”樣本快速“升溫”后,引發了全社會對房屋產權保護問題的高度關注。一夜之間,幾乎每一個城市住宅所有者都會心頭一緊:“老百姓‘嘔心瀝血’‘從牙縫里省出來的’一套房子,在70年后還會是自己的嗎?”
解決這一舊矛盾和新問題的方向在2016年11月27日被指明。就在這一天,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對外公布。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產權保護制度改革與完善的十項任務之一,《意見》明確提出了“研究住宅建設用地等土地使用權續期使用法律安排”。有專家分析認為“這實質是承認并尊重房產已經成為城鎮居民重要財產權的事實”。
實際上,這份出自頂層設計、也是國內首個產權保護領域的《意見》從公布之日起,便被視為是完善現代產權制度、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的綱領性文件。《人民日報》為此配發評論員文章,指出《意見》“是黨和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的重大宣示、莊嚴承諾”。
《民生周刊》記者注意到,《意見》針對現階段社會存在的:非公有產權保護弱于國有產權保護;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過去的經營不規范問題;涉案財產處置隨意牽連合法財產;“新官不理舊賬”;房屋土地使用權到期;強征強拆;國資“蛀蟲”;侵犯知識產權成本過低這八方面的問題,分別給出了對策,為解決長期以來社會所關注的八大產權問題明確了方向。
《意見》明確了產權保護的十大任務,即加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保護;完善平等保護產權的法律制度;妥善處理歷史形成的產權案件;嚴格規范涉案財產處置的法律程序;審慎把握處理產權和經濟糾紛的司法政策;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完善財產征收征用制度;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各項制度;營造全社會重視和支持產權保護的良好環境。
對此,多位學者在受訪中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強調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意見》對于穩定社會預期、增強全民族信心,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產權”是所有權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力,是經濟所有制關系的法律表現形式。它包括財產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
盡管目前我國不同經濟所有制關系的產權保護不夠平等,實踐中存在重公有、輕私有的現象,但真正觸及普通民眾心底防線、撥動產權屬性神經,并將產權保護問題拉至眼前的,溫州“房屋土地使用權到期”當屬標志性事件之一。
2016年4月,溫州市民王某從齊某手中購置了一套二手房,新老房主在將房產證過戶后,土地證卻始終辦不下來。溫州土地登記交易中心的信息顯示,原房主的土地證已于同年3月初過期。原來,溫州曾在20世紀90年代出讓過多宗使用期限僅為20年的國有土地,這些土地多被開發成住宅商品房。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權期限屆滿或即將屆滿引發了新的問題:是自動無償續期還是有償續期?
根據溫州國土資源部門的要求,房主需要繳納房價1/3到一半左右的土地出讓金才能續期,重新辦理土地證并完成過戶手續。但在老房主齊某看來,一套房子賣掉也就百十萬元,再承擔三四十萬元用于續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溫州住宅土地使用權到期的情況,讓本是幾十年后才可能碰到的“70年大產權”到期后續問題,一下子擺在了廣大民眾面前。于是,“產權保護”不再遙不可及甚至與己無關的“花邊”概念,而成為人人都可能要面臨和應對的新情況,且急需吃下一顆“定心丸”才足以安神養息。
受訪者認為,此次《意見》提出財產權利保護問題,實質是承認并尊重房產已經成為城鎮居民重要財產權的事實。《意見》在健全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各項制度中提出,研究住宅建設用地等土地使用權到期后續期的法律安排,推動形成全社會對公民財產長久受保護的良好和穩定預期。
對此,北京大學法學院常鵬翱教授認為,《意見》尊重并回應了民意,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既然研究的是續期的法律安排,并強調形成受保護的良好和穩定預期,那么就意味著住宅土地使用權到期后,民眾將不必擔心政府會將其收回。
需要強調的是,《民生周刊》記者在此前的采訪調查中發現,由于我國財產征收征用制度不完善,相關法律規定不夠明確具體,造成各地各級行政機關自由裁量空間縫隙較大,少數地方借“公共利益的需要”之名強征強拆公民房屋,或征收征用補償不夠公平合理。
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師直言,強征強拆對于民眾來講,“是一種持久的、血淚膠合的痛。這種痛不僅痛及自身,而且會傳染他人。如果長期無醫能治、無藥可救,任憑其擴散蔓延,后果會比目前已經暴露的矛盾嚴重得多。”
此次《意見》明確,完善土地、房屋等財產征收征用法律制度,合理界定征收征用適用的公共利益范圍,不將公共利益擴大化,給予被征收征用者公平合理補償。
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孫憲忠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需要在法律上明確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圍,即使涉及公共利益,也要目的正當、程序正當、足額補償。要讓百姓有知情權,以及一定的參與權和決定權。
前文常鵬翱教授也表示,此前備受關注的“賈敬龍案”,其起因就與征地拆遷有關。他認為,《意見》提到細化規范征收征用的法定權限和程序,這是最根本的法律約束。
“遵循及時合理補償原則,關鍵是及時。到底是事前、事中還是事后?補償費用是多少?都要在征收之前就應該談好。”常鵬翱教授強調說。
不僅如此,《意見》還提出,嚴格規范涉案財產處置的法律程序,依法慎重決定是否采取相關強制措施。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的界限、企業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的界限、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兼并重組中涉及的經濟糾紛與惡意侵占國有資產的界限,防范刑事執法介入經濟糾紛,防止選擇性司法。
對此,采訪中有法律界人士就指出,企業和公民財產權受到侵犯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其中,執法司法不夠規范是一個重要原因。
2015年4月,湖南某縣檢察院指控梁某行賄296萬元、應予追繳違法所得1309.9萬元。讓梁某不解的是,即使這些指控成立,他本人、子女及公司名下被辦案機關采取措施的財產也遠超這個數——除罰沒的900萬元外,另有896萬元應收貨款被凍結、3套房產被查封。其代理律師、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殿學、張雪峰估算這些資產合計價值約3200萬元。有媒體以《湖南一商人被法院“未判先罰”900萬元》對該案進行報道后,引發社會關注。
“不管企業涉案性質輕重,一旦涉案動輒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造成企業正常經營無法進行,甚至破產倒閉;處理涉案財物時擴大范圍,混淆企業法人財產和股東個人財產,混淆違法所得和合法財產,混淆涉案人員個人財產和家庭成員財產等。”有專家分析說。
常鵬翱教授認為,《意見》提出的上述措施旨在穩定社會基本財產秩序,督促公權力依法行為,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企業、個人合法財產權的嚴格保護。應盡快形成具體辦法,使其成為行政實踐和司法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針對現存產權保護問題給出的對策之一,《意見》明確,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和政務誠信建設,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嚴格兌現向社會及行政相對人依法做出的政策承諾,認真履行在招商引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活動中與投資主體依法簽訂的各類合同,不得以政府換屆、領導人員更替等理由違約毀約,因違約毀約侵犯合法權益的,要承擔法律和經濟責任。
對于上述表述,有受訪者認為這是《意見》諸多亮點中,值得再次“點亮”的一處。這一對策,對于今后治理“新官不理舊賬”這一政府部門的“通病”,將起到鎮痛、治本的作用。
事實上,2013年以來《民生周刊》曾結合線索和實地調查,刊發了《遼寧喀左招商引資后遺癥》《河南濮陽“零地價”遺痛》等多篇反映一些地方招商引資軟硬環境惡劣,陷投資者于被動局面的報道。總結發現,這些案例背后均存有“新官不理舊賬”這一“通病”。
而這些“通病”病灶,部分企業界人士也頗有微詞。他們表示,除了“新官不理舊賬”這塊蓋在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之上的“蒙羞布”之外,在招商引資、為企業服務環節中,有關部門和單位損害政府誠信現象可謂“花樣繁多”,不僅使企業“應接不暇”,有的時候還會讓其“有苦難言”。而更為悲哀的是,有企業界人士稱他們往往在“痛不欲生之后想過逃路,可最后連逃離路線都找不到了……”

2016年,有媒體對“投資不過山海關”現象進行披露后,曾引起高層注意。隨后亦有媒體報道稱,主政東北某省的一位官員曾在一次會議中要求該省各地結合媒體報道,反思此現象形成的原因。
“政府是公權力的代表,《意見》強調法治政府和政務誠信,對于約束政府行為,維護人民權利意義重大。”孫憲忠評價說。
應該說,平等保護是產權保護的重要原則,無論是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其財產權都應受到保護,不容侵犯。然而長期以來,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由于存在一些違規經營甚至涉嫌違法行為,這類企業一旦涉案,很容易被公權力部門深挖原罪,進行“新賬舊賬一起算”。
“在這種現實環境下,一部分‘聰明’的民企為了茍活,不得不攀關系、抱大腿、尋求公權力部門,甚至有個別民企與一些公權部門聯手合作進行權力尋租,肆意侵犯其他民企的產權和合法權益;而一部分羽翼尚未豐滿,實力欠佳的民企,要么在戰戰兢兢中喘息而生,要么遷移海外,否則就只能等待‘死亡’。”一位主營家居建材業務的民營企業主向《民生周刊》記者坦言。
對此,《意見》明確,要嚴格遵循法不溯及過往、罪刑法定、在新舊法之間從舊兼從輕等原則,以發展眼光客觀看待和依法妥善處理改革開放以來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不規范問題。
常鵬翱教授表示,這些原則是法律中普遍的原則,在《立法法》《刑法》當中都有明確規定的。這次予以重申,非常重要的意義是提醒司法機關在認定民營企業或者民營企業家的違法犯罪時,不要因為它們是民營企業,就從實質上歧視它,還是要適用這些法律規則。
此外,《意見》還明確要堅持有錯必糾,抓緊甄別糾正一批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申訴案件。對涉及重大財產處置的產權糾紛申訴案件、民營企業和投資人違法申訴案件依法甄別,確屬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的錯案冤案,要依法予以糾正并賠償當事人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