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慈善公益要靠兩條腿走路
□ 《民生周刊》記者郭梁

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胡廣華
在公益慈善人士看來,2016年頒布的《慈善法》是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契機,然而剛剛迎來“春天”的中國公益慈善行業,卻因為不久前的福利彩票事件而再遭重創。
在第十屆國際公益慈善論壇舉行期間,《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胡廣華,他表示,除了每一個公益人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改變人們對公益慈善事業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自身的規范化發展,給中國公益慈善行業的未來打好基礎。
在胡廣華看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點在公益慈善事業當中也同樣適用。“做慈善、做公益確實需要講情懷,講情操,講情感,但我覺得除了這些之外,更多是要講專業,講職業,講效率。”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企業善款資金怎樣通過公益慈善組織這個中介,與需要幫扶的對象實現有效對接?這就是一個問題。“所以,我認為公益慈善組織必須有專業化的培訓,設計好的項目,把來自各方的大眾募款用好,用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胡廣華說,“如果不能有效地用好慈善資源,就是浪費,更嚴重點,就是犯罪。”
如何讓公益慈善組織可持續發展,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胡廣華表示,核心有兩個,一個是人的專業,另一個就是慈善基金會必須有自己可持續發展的實力。“兩條腿走路,才是中國公益慈善組織發展的長遠目標。”
目前國內大多數公益慈善組織的實力是欠缺的,過度依賴于慈善募款,左手進來,右手出去,無法從根本上實現自我的壯大發展。在這種條件下,大多數公益慈善組織只能隨波逐流,根據捐贈人的意愿做一些定向的、局限性的公益慈善活動。對此,胡廣華表示:“讓基金會真正擁有基金,在擁有了足夠多的基金后,通過專業人才的理財,用基金的收益去做慈善、做公益項目,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基金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公益慈善組織自己都沒法可持續發展,又如何去長時間有效地進行公益慈善活動?”
“社會對我們的信任還沒有恢復,我覺得對于我們公益慈善組織來講,任重道遠。我們要做好自己,做專業的、職業的、有效率的公益人。” 胡廣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