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做公益專業比熱情更重要
□ 《民生周刊》記者羅燕

葉大偉

張吾龍
我國首部《慈善法》于2016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伴隨著這一法律的落地,公益慈善界也在發生變化,公益慈善組織進一步走向規范化。
互聯網的興起對公益慈善事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讓捐助變得更簡單,讓更多人參與慈善事業,但也擴大了一些負面事件的影響力,讓更多捐贈人受到傷害。
在新的起點上,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要走的路還很長。越來越多人在呼喚專業的公益活動,職業的公益人士。在第十屆國際公益慈善論壇召開之際,《民生周刊》記者邀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張吾龍、中國青基會姚基金執行總監葉大偉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民生周刊:《慈善法》2 0 1 6年已經正式實施,對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將產生什么影響?
張吾龍:《慈善法》的出臺讓公益慈善事業更規范,能在更深層次往前走,對規范組織建設起了很大的幫助。教育部也出臺了相應的辦法,高校有一些專家在進行研究,基金會就未來如何發展,也進行了大量研究。《慈善法》及相應部委一些條款的出臺,都是為了基金會及NGO組織更健康地發展,促進大眾對公益慈善的理解,也避免未來在公益道路上產生的誤會,包括以前出現的一些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讓真心做慈善的人能放膽去做。但這部法律也存在一些爭議性的東西,我希望爭議性的東西能通過基金會及NGO組織在探索中不斷完善不斷反饋,讓這部法律更適應這個社會。
葉大偉:最原始的慈善是一個自愿的行為,但公益慈善作為一個行業,作為一個事業需要有幾方面的條件,法律是一個兜底,第二是基于法律的配套政策,第三是輿論和社會氛圍。《慈善法》的出臺為整個行業劃出了紅線和原則。
民生周刊:很多人認為我國的公益組織應該更加透明,您二位都是公益基金的管理者,怎么看待這個透明度?
張吾龍:基金會有年審及各個組織的審計,有些應捐贈人要求,會請第三方評估。像我們在河南有一個項目做了9年,捐贈人請了一個大的評估公司進行評估,結果非常好。我們是非公募基金,不向公眾募款,是定向籌錢的,有些錢來自企業家、愛心人士,無指定用途,一般向捐贈人個人匯報,請他來或者用文字的形式匯報就可以了。
葉大偉:透明度對于品牌影響力公信力非常重要,但有一個核心問題是,透明有度,像一個人,如果完全透明,也無法生存。公募基金會對信息透明要求很高,因為它大部分錢來自公眾的捐贈,但非公募基金,特別是一些私人基金和家族基金,資金來源于發起人,錢怎么花只有登記機關和業務主管機關有權利知道,只要沒有違規違法行為就可以正常運行。即便是公募基金,也存在透明有度的問題,過分放大一些細節,有時也會引起爭議。公募基金會的透明度應該跟上市公司差不多。
民生周刊:您說透明有度,那這個度怎么把握?
葉大偉:對于公募基金,登記管理機關已經要求它在信息方面做充分的披露,這是有充分制度保障的,如果不披露,年檢就不能過,那募款就困難了。
張吾龍:捐贈人對透明度也是有要求的,如果你的賬目很亂,事情又沒做好,誰敢把錢捐給你?基金會本身就不好生存,不管是公募、私募還是NGO組織都是這樣。
民生周刊:現在我國的公益組織越來越多,但也經常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怎樣提高公益組織的專業性?
張吾龍:這種現象是存在的,公益組織越來越多,我就經常碰到,有的組織給貧困地區送書,但送下去人家根本不要,因為送的是他們這個年齡看不懂的書。小小的一件事就能看出專不專業。公益組織,首先要捋清楚自己未來要做什么方向,一定要在這個方向上請專業的人做一個策劃。比如我們給一個組織做策劃,請支教的同學去問當地學生喜歡什么書,根據他們的需要送,然后我們的學生去陪他們閱讀,這樣一個鏈條就非常有效了。
葉大偉:我覺得要真正實現專業化,首先要降低公益人士的自我道德優越感,不能認為自己比別人更高尚,不要道德自慰。公益慈善的從業人員要理性,要冷靜思考:我們是誰,我們想要做什么,我們能做什么。同時要去主動尋找機會學習提升,到專業機構去培訓或者向同行學習。公益組織光有錢和熱心是不夠的,如果把事情做壞了,產生的負能量更大,破壞性更大。
民生周刊:現在有很多互聯網籌款平臺,微信、微博上也經常有人發起一些募捐,但這些募捐也經常出問題,像近期的羅一笑事件便引起很大爭議,你們怎么看待這些現象?如何進一步規范互聯網公益慈善活動?
葉大偉:首先,我特別感謝這種技術的進步對公益慈善的影響,比如微信的紅包,就讓很多人去捐贈,技術降低了人們去做捐贈的難度。比如,最早一個人要去做一筆捐贈,首先得查到他的賬號,然后跑到郵局匯款。公眾參與公益慈善,第一階段是認識和認知;第二階段是認可;第三是參與,比如轉發;第四是捐贈;第五是真正投入,做志愿者,參與公益慈善活動。工具是無罪的,關鍵是我們怎么運用它,監管部門如何去規范它,我希望以開放的心態去鼓勵技術的進步,鼓勵工具的運用,比如輕松籌等就很有價值,一個人沒有退路的時候,有一個工具可以給他帶來希望。監管部門需要從政策法律等角度制定一套有效但寬容的監督管理辦法,事實上,《慈善法》已經對此做出了一些規定。
張吾龍:如果人人都愿意去做公益慈善,社會道德層面會改變很大,通過技術手段籌資,會減少很多環節。有些人已經在輕松籌等項目中獲得了做公益的體驗,通過項目執行情況,看到結果了,他會很滿足,最后可能會再次為此付出。這對身邊人也會有影響,形成一個很好的公益慈善的氛圍。以后不管個別案例怎么破壞我們的公益環境,也不會動搖大眾做公益的決心。不過關鍵還是要有法律來規范,有組織監管,包括必要的公開等都要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