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補水之短是關鍵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袁進琳
西北開發、開放必須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首先必須把以水資源開發為核心的西北開發擺到更重要層面。
絲綢之路經濟帶所跨越的中亞地區、西亞地區和我國西北地區都是干旱少雨區。尤其是以甘肅、寧夏為代表的我國西北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面臨著水資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落實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標,要實現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西北開發、開放必須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首先必須把以水資源開發為核心的西北開發擺到更重要層面。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袁進琳(左一)在水利工程建設現場調研。
“有水賽江南,無水淚也干”,是對西北主要區域的生動寫照。無論從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興衰經驗,還是從現實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自然條件看,水資源安全始終是沿線的戰略約束條件和矛盾沖突的焦點。我出生在寧夏西海固地區,這里長期干旱無雨,從小吃窖水長大。工作以后,不論是在縣里還是在自治區扶貧部門,工作的重點和扶貧的最有效措施是抗旱治水;任自治區水利廳廳長時,最艱巨的任務是配合黃委會在灌溉高峰期,確保黃河在寧夏、內蒙古段不斷流,采取的有效措施是率先在全國以省為單位建設節水型社會;到自治區發改委任主任最難做的事是每逢重點項目上報,給國家部委解釋水資源的可行性報告。我的大半生為水而奮斗,對水的感觸最為深刻。以甘肅定西為代表的中部貧苦地區、河西走廊和寧夏西海固地區史稱“貧瘠甲天下”,由國務院直接組織的“三西建設”開全國連片開發式扶貧之先河,從1983年開始至今的扶貧工作一直為水而戰。
近年來,寧夏在節水型社會建設、水權轉換、水源生態保護、工業供水、城市水環境等方面取得很大成效。但水資源短缺依然是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全區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人均只有627立方米,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屬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地區。隨著寧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水資源的需求將日益增大。
西北缺水首先是水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同時也有缺乏科學統籌開發的原因。甘肅、寧夏、青海民國初年還是一個省。由于歷史、資源,特別是水資源導致,水利、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乃至國家生產力的布局,自古至今跳不出以蘭州為中心的框架格局。蘭州市地處三大高原交會過渡的溝壑峽谷之中,以水定位,作為軍事重鎮易守難攻。但是,發展經濟卻面臨海拔高、空間小、資源貧瘠,周邊以外圍高山、沙漠、隔壁環繞等一系列難以攻克的困難。從版圖來看,寧夏地處我國地理幾何中心,由于區域面積小,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特別是受蘭州中心既有道路格局及習慣影響,首府銀川鐵路規劃建設落后全國。三省區行政區域雖已分開,實際經濟地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區域發展最為迫切的是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和高效的交通網絡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但由于行政區域的限制,又很難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科學規劃建設。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引水入黃河,是解決我國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干旱缺水的戰略性工程。國家從1952年開始,經過幾個階段的研究論證和前期規劃,《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綱要及第一期工程規劃》于2002年納入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又經國務院正式批復。工程開發任務為:增加黃河水資源量,緩解黃河流域水資源緊缺狀況,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遏制黃河上游部分地區和鄰近的河西內陸河地區生態環境嚴重退化的趨勢;彌補經濟社會發展用水擠占黃河河道用水問題。為國家用水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防洪安全提供水資源保障。
前不久,我與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專家一起對黃河上中游水資源情況進行了調研,詳細了解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方案及調水區生態環境、江河水情等情況。調研中大家認為,國家加快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引水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并早日啟動建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是從調入區來看,能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水資源緊缺和西北地區干旱缺水問題。工程年調水80億立方米,相當于近年寧夏和內蒙古從黃河年平均實際用水量的總和。從水量和目前用水水平測算,完全可再造一個內蒙古、寧夏經濟總量,再造一個黃河河套灌區,再造一個黃河河套生態區,解決黃河上中游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同時,隨著開發深入,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使周邊億畝荒漠牧區生態壓力大幅減輕,從而真正實現開發與保護并進。
二是從沿線工程效益來看,借工程建設機會可使高原偏遠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高壩蓄水發電后調水,既能解決當地用電,也可為高原風、光資源開發外送電力調峰創造條件。雅礱江多年平均徑流量604億立方米,大渡河多年平均徑流量475億立方米,共計1079億立方米,西線取水僅占長江兩支流總流量的7.4%。據連續50多年的水文觀測,調水河流具有徑流組成特點基本一致,各河流從河源向下游徑流模數呈遞增變化,徑流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較小,引水區域人口稀少,水源涵養能力強,支流密集,河道水量補充較快等有利條件,未來引水整體對長江源水生態網絡體系影響微乎其微。雖然調水對長江水系沿途水電站有一定影響,但完全可通過黃河上游青海、甘肅境內以龍羊峽、劉家峽等為主的10多座梯級水庫增加出力彌補。據初步測算,可在黃河沿線優化、增加發電裝機500萬千瓦左右,發電量增加200億千瓦時,新增水電量可以滿足在青海高原、甘肅河西走廊等區域建設1000萬千瓦以上風力發電裝機電力調峰要求。
三是從工程技術來看,西線引水工程全線長320多公里,以輸水隧洞為主,并間隔建設一串調蓄導流水庫,單調長度相當于一串秦嶺終南山交通隧洞(單向18公里多)的延伸。我國高原鐵路、公路隧道建設及大量城市地鐵建設,施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四是從工程造價來看,工程靜態投資為1580多億元,主體工程相當于在青藏高原建相當距離的高鐵或高速公路造價,單位引水成本低于蘭州從劉家峽引水成本。
五是從解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項目建設啟動用水來看,工程建設期為10年。可以先期開工建設主要調蓄水庫黑山峽高壩大庫——大柳樹水利樞紐。調蓄凌汛期、汛期及豐水年黃河來水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前期用水需求,并通過配套工程建設,先期改善下游灌溉用水條件,使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數百萬畝揚水灌區變成自流灌區和低揚程灌區,使革命老區定邊、環縣、鹽池人飲揚水工程真正發揮作用。

寧夏科學調配水資源保障了農業灌溉均衡受益。
按照西線引水工程規劃,結合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黑山峽峽谷及上游可形成水域面積40多萬畝,位居白銀、威武、中衛之間的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及戈壁一體成為水庫控制區(大柳樹樞紐蓄水高程1380米,武威海拔1300~1400米,中衛在壩下,白銀大部面積在低揚程范圍),大壩下游鄂爾多斯臺地(寧東、鄂爾多斯、榆林、隴東能源金三角)同時進入控制范圍。水資源的解決,加上蘭新鐵路、包蘭鐵路、甘武鐵路及相對應的高速公路已形成的三角框架結構把三座城市及蘭州市緊密連接,能源資源開發將得到深度推進。西氣東輸管線全部從這里穿越,同時,這里西依祁連山、北屏阿爾泰山、地處中蒙邊境,同時又是青海海東、甘肅蘭州、白銀、武威、寧夏中衛、內蒙古阿拉善的結合部,完全可以把這里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試驗示范區及我國西北多民族扶貧開發產業轉型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試驗示范區。充分發揮其在我國東部與新疆、西藏及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線上不可替代的橋梁、紐帶作用,讓毗鄰省區回族、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等多民族一起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融合發展。
一是面對國內一些地方P X(二甲苯化工)項目被妖魔化,特別是天津港特大火災爆炸事故引起公眾對石油、化工產業憂慮的實際,依托西氣(油)東輸的重要樞紐、長慶油田油氣資源和周邊各類礦產資源優勢,浩瀚無垠沙漠戈壁風光資源和黃河優勢,蘭州石油化工產業化發展技術優勢,建設世界最大綜合能源加工轉化和儲備基地及東部產業西部轉移示范基地。二是進一步拓展該地區空間發展,為未來西北數以千萬畝糧食后備耕地資源規模開發,建設西北生態糧倉創造基礎條件;為蘭州城市功能北移東進提升、拓展,一改目前“堵河口、填山溝、削山頭”的空間困境,變“順河走,繞山轉、下高原”的良好發展空間,與白銀同城一體化發展,使白銀資源枯竭城市產業轉型成為現實;加快寧夏沿黃城市帶發展等創造條件,推動中衛、白銀、武威相向共同發展,主動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三是優化鐵路交通布局,以北緯37度線為軸線,利用已建、在建高鐵線,改造提升既有鐵路線,建設高鐵通道,以最短距離貫通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以新疆、西藏為始發點,經武威、白銀(蘭州北),過中衛及寧夏沿黃城市帶、我國能源金三角(寧東、鄂爾多斯、榆林、隴東)、延安及太原、石家莊分別至北京和青島,貫通建設我國矩形國防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保障走廊。四是利用大漠風光、絲路人文建成獨具特色的國際旅游觀光休閑目的地和世界級沙漠生態保護區。
這些年寧夏把自治區優勢資源開發和西海固扶貧工作有機結合,“山上問題山下解決,山內問題山外解決,面上問題點、線解決(在城市、公路水利干線)”,“把寧夏按一個城市規劃建設”,“小開發大保護”,實現了全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面積約占全區總面積50%、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貧困地區,近年來,先后約有200萬人口移居沿黃經濟區及周邊,山區現有40%以上的勞動力參與沿黃經濟區建設,與沿黃經濟區人民一起共建共享,山區農民收入的50%以上來源于勞務收入和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人口及勞動力的大量輸出,使當地生態壓力大幅減輕,六盤山區山綠天藍,成為西北最為靚麗的生態風景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節水型社會建設使農業水資源利用系數從0.38提高到0.50,不僅保證了當前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健康發展,沿黃城市生態水系已成為西部最美風景,尤其是大量減少黃河引水量為確保黃河不斷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我國最突出的問題是部門分割和地方分割,一項項具體事情成績很大,但從整體上看,浪費太厲害了,效率太低了。西部大開發成果顯著,有目共睹。但是,受行政區域限制,一些影響全局、帶根本性的經濟社會發展項目無法實施,區域資源不能科學有效利用。產業雷同而低層次無序競爭,效益低下、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環境問題突出。資源開發、基礎建設主要存在投入不足,但也有重復、浪費投資,局部開發過度現象存在。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實施效果初顯,社會反映良好,但如何融入西北、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還有很長、很艱辛的歷程。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急需國家頂層科學設計,而首先要做的是,以水資源為中心對國土資源進行綜合整治規劃。
南懷瑾先生在談南水北調時說:“聽者有心,言將無過,真正動起來,那是靠智、仁、勇具備的大德者來推動,才能完成一代千秋不朽的事功。”南水北調西線引水工程是西北地區,特別是寧、甘、青三省區走出貧困的希望工程,是深入推進西北大開發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國防安全,促進東部產業西北轉移和轉型升級,加快國家生產力布局大調整和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保障工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基礎工程。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引導,有西北各省區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南水北調西線引水工程一定能夠早日開工建設,建設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山清水秀新西北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2016年10月8日,寧夏民生工程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建成通水。
編輯:崔靖芳 美編:陳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