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張曉強:2017,可保6.5%左右增速
□ 《民生周刊》記者羅燕
“雖然2016年中國1至11月外貿下降1.2%,但是從全球看,我們仍然是世界商品貿易的第一大國,占14%。而且,我們仍然將是世界對外投資和吸引外商投資的第二大國。”
“2 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初顯成效,全年GDP能增長6.7%,總量超過73萬億人民幣。這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是位居前列的好成績了。” 在近期舉辦的第十八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兼執行局主任、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表示。
在他看來,在世界經濟復蘇艱難,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走勢分化在大環境下,2016年中國經濟能取得這樣的發展已經是一份好成績。
而2 017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這是目前業界探討的焦點。張曉強認為,2017年中國完全有條件保持6.5%左右的增長速度,人民幣匯率可以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穩定。但要實現這一預期,必須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
根據世界經合組織的預測,2016年全球經濟只能增長2.9%。歐元區增長1.7%,美國增長1.5%,巴西增長3.4%。而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16年全球貿易只能增長2.3%,連續5年低于世界經濟增速。比1990年到2007年長周期世界貿易7%的增長,明顯降低,全球化引擎馬力大降。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魏亮認為,2016年是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復蘇最疲軟脆弱的一年,全球大多數國家經濟回暖乏力,增長有落入“長期停滯”陷阱之虞。以英國脫歐為代表的“黑天鵝”事件頻發,打亂了世界經濟復蘇的節奏,使經濟增長的態勢受到沖擊。
在這種世界經濟環境下,中國的狀況如何?
據海關統計,2016年1至11月,全國進出口21.8萬億元人民幣,下降1.2%。其中,出口12.5萬億元,下降1.8%;進口9.4萬億元,下降0.3%。
“中國深入融入了世界經濟。”張曉強表示,“雖然2016年中國1至11月外貿下降1.2%,但是從全球看,我們仍然是世界商品貿易的第一大國,占14%。而且,我們仍然將是世界對外投資和吸引外商投資的第二大國。”
他認為,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初顯成效。全年GDP(國內生產總值)能增長6.7%,總量超過73萬億人民幣。1至11月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大體是2%,全國新增城鎮就業全年超過1300萬。
“經濟下行的走勢在趨緩。”張曉強指出。2 0 1 4年經濟增長7.3%,2015年增長6.9%,2016年增長6.7%,他認為L型走勢在筑底。
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在積極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鋼鐵煤炭是重頭。2016年10月末鋼鐵去產能4500萬噸,煤炭去產能的任務基本完成。結構上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的增速明顯高于整體水平。1至10月網上商品零售總額將近3.2萬億,拉動快遞241億件,同比增長54%。11月,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到了51.7%,在向好。
“2017年經濟仍然是復雜不確定性多,中國自己還是要穩中求進,進中再求好。”張曉強說。
他表示,2017年歐元區預計增長1.5%,美國增長2.3%,巴西零增長,而中國,完全有條件保持6.5%左右的增長速度。人民幣匯率可以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穩定。要實現這樣一些展望預期,肯定還是要繼續把供給側的改革或者結構調整加以深化。
2016年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見到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煤炭“去產能”操作中有時候會跟“去產量”畫上等號。1到10月原煤產量下降造成11月煤價上漲,供求嚴重失衡。“去庫存”,限購大放水,限貸也大放水,前三個月的樓市庫存面積下來了,但一線、二線城市房價暴漲,百姓意見很大。從“去杠桿”的角度,關于高負債的問題,國家剛剛采取措施,2016年10月印發了相關文件。2016年9月末規模企業的負債率是56.3%,在華外商投資的企業負債率只有54.3%,而國有控股是60%多。
“所以這些方面如何去,如何降,一定要更好地吸取經驗。大政策出臺,反復過大,不利于健康穩定發展。”張曉強表示。
他認為,從先進制造業到基礎設施、醫療養老等,中國要補的短板非常多,但這也是我們發展的機遇。這種補短板、降庫存不僅是在資金、工程、技術方面,還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現在還有過多的行政審核核準事項,過多的行政干預。而政府在服務功能、加強環境保護、食品藥品監管方面還要大力提升。
對于深化供給側改革,張曉強建議要重視三個方面的內容。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兼執行局主任、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
一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一定要結合好。政府部門不是不作為,而是要發揮好作用。如支持“雙創”服務體系建設,要發展一些創新示范園區,有一些政府和民間投資融合的新興產業創業投資的引導基金。重大的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發,政府責無旁貸。完善法律體系,實施產權保護,這也是政府要做的。比如,電子商務發展迅速,預計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0萬億人民幣。但電子商務現在沒有法,要抓緊制定。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如何發揮好自己的作用?張曉強認為,關鍵是通過壟斷行業改革、價格機制改革、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這樣一些多方面的改革,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使得企業的創新內在活力進一步增強。既有技術創新,也繼續鼓勵企業的商業模式、產業鏈創新,鼓勵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
二是要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的新體制。“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現在已經三年,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已經進入一個顯示成效、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中國已經和40個國家簽訂了關于“共建‘一帶一路’的協議”。2017年將繼續推進一種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開放型的經濟新體制。
三是積極促進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全球化要推,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中國應該去推。中國和歐盟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要往前推。對外資要繼續推進準入前國民待遇,要擴大服務業和制造業開放。
“供給側的結構改革是‘十三五’的重點,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轉型升級和應對全球變局的轉換發展動能的關鍵所在。明年要堅持,今后幾年也要持續堅持,才能實現中國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張曉強說。
編輯:崔靖芳 美編:陳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