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艷英,曹 珊
(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臨床中十分常見,是一種好發生于中老年人群的慢性退行性病變,近年來其發病率有升高趨勢。本病較難治愈,故而減輕疼痛感、改善及提高膝關節功能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本病的最主要目標[1]。西醫以非甾體類抗炎藥及糖皮質激素等為主,但其效果有限,如會造成較大的副作用[2]。而中醫外治法治療本病具有效果顯著、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等優點。筆者即采用溫針灸治療本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選擇2016年10月~2017年5月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針灸科收治的本病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及對照組30例,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50~70歲,平均年齡(58.8±4.2)歲,病程7個月~8.5年,平均(3.5±0.3)年;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9~69.5歲,平均年齡(58.5±4.4)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3.4±0.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年齡20~70歲,性別不限。②符合2010年《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西醫診斷標準[3]。③符合中醫學“陽虛寒凝型”的證候診斷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以膝關節疼痛、重著、屈伸不利、晝輕夜重、遇寒痛增、得熱稍減等為主癥。④符合疼痛分級標準中的輕、中及重度疼痛者。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治療器具
針具采用規格為0.30×50 mm、0.30×60 mm及0.30×75 mm毫針,艾炷則選擇規格1.0×2.0 cm的艾柱。
(2)對照組
囑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屈膝,選擇犢鼻、內膝眼、鶴頂、血海、陽陵泉、膝陽關等穴位,常規酒精消毒后給予針刺治療,其中犢鼻穴向后內斜刺1.5~2.0寸,內膝眼穴后外斜刺1.5~2.0寸,鶴頂穴直刺0.8~1.0寸,血海穴直刺1.5~2.0寸,陽陵泉穴及膝陽關穴均直刺1.0~1.5寸。針刺后行捻轉法。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10次為1療程,共1個療程。
(3)治療組囑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屈膝,犢鼻(取75 mm毫針)、內膝眼(取75 mm毫針)、鶴頂(取50 mm毫針)、血海(取60 mm毫針)、陽陵泉(取60 mm毫針)、膝陽關(取60 mm毫針)等穴位的操作方法同對照組;再取膝三針穴,其中膝內穴(取50 mm毫針)直刺0.8-1.0寸,膝外穴(取50 mm)毫針直刺0.8~1.0寸,膝下穴(取50 mm毫針)向上斜刺0.8-1.0寸。針刺后行捻轉法,得氣后再取艾炷三炷,將中間穿孔,孔深約占3/4艾炷,點燃艾柱下端后套在膝內、膝外、膝下等三穴的針柄上,并將尾部捏緊防止脫落,燃至艾炷燒盡,去除艾絨炭,待針柄冷卻后出針。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10次為1療程,共1個療程。
①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關節活動及X線正常,證候積分減少≥95%。②顯效:癥狀、體征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X線明顯改善,95%<證候積分減少≥70%。③有效:癥狀、體征消失基本消除,關節活動輕度受限,X線有改善,70%<證候積分減少≥30%。④無效:體征、關節活動、X線無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臨床痊愈14例,顯效9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臨床痊愈8例,顯效8例,有效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6.67%。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膝痹”范疇,腎陽不足、陽虛寒凝是本病發生發展的關鍵所在,故在治療時應注意溫陽祛寒[3]。筆者采用溫針灸治療本病,共選擇膝內、膝外、膝下、犢鼻、內膝眼、鶴頂、血海、陽陵泉、膝陽關等穴位,針刺后連接艾炷治療。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經理氣、消腫止痛之功效。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溫針灸法治療本病,其效果明顯優于常規針刺法,效果滿意,故值得推廣。
[1] 徐亞紅,魏小利,王社平,等.溫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膝骨性關節炎54例[J] .環球中醫藥,2016,9(7):878-880.
[2] 付冬梅,趙敬軍,周佳華,等.溫針灸結合推拿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 .針灸臨床雜志,2015,31(12):47-49.
[3] 李艷明,袁菱梅,陳麗妹.溫針灸配合火針治療膝骨性關節炎36例[J] .針灸臨床雜志,2015,31(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