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盼,劉 雯,劉秋雨
(1.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感染科,河南 洛陽 471009;2.河南省人民醫院病理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成人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1例
張 盼1,劉 雯1,劉秋雨2
(1.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感染科,河南 洛陽 471009;2.河南省人民醫院病理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骨髓檢查
患者,男,45歲,以“反復發熱1月余”為主訴于2013年3月12日入我院。患者于2013年2月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自覺發熱,伴右上腹疼痛、乏力,全身酸困。口服感冒藥物,癥狀稍好轉。后上述癥狀反復出現,在外院反復抗感染治療,癥狀無改善,體溫最高38.5 ℃。查上腹部MRI提示肝脾大,腹腔積液。轉入我院,門診以“發熱待查”收住院。發病以來,神志清,精神不佳,納少,大小便可,體質量減輕約5 kg。入院查體:體溫38.4 ℃,心率100次/min,呼吸頻率24次/min,血壓110/70 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軀干部皮膚可見紅色丘疹,壓之褪色。頸部、雙側腋窩下、腹股溝處可觸及多個腫大淋巴結,最大直徑約1.5 cm,可活動,壓痛。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啰音。心律齊,未聞及雜音。腹部膨隆,肝肋下三橫指,脾肋下三橫指可觸及。雙下肢無水腫。胸片提示雙肺紋理增粗。上腹部MRI示:1)肝臟體積增大;2)脾大,脾臟外緣多發異常信號,考慮脾梗死可能。初步診斷:發熱待查。
入院后檢查:上腹部增強MRI提示:肝大、脾大,門靜脈周圍、腹膜后淋巴結腫大,脾臟多發異常信號,考慮脾梗死,腹腔少量積液。心臟彩超提示心包積液(少量)。化驗結果回示:血常規:白細胞8.04×109·L-1、中性粒細胞80.3%、紅細胞2.65×1012·L-1、血紅蛋白85 g·L-1、血小板83×109·L-1;肝功能:谷丙轉氨酶25 u·L-1、谷草轉氨酶31 u·L-1、白蛋白19.1 g·L-1、總膽紅素29.7 μmol·L-1、膽堿酯酶1 574 u·L-1;腎功能:肌酐186 μmol·L-1、尿素氮18.51 mmol·L-1,血沉113 mm·h-1,血培養陰性。骨髓涂片提示粒系占 78.5%,中性中、晚幼粒細胞比例高。粒細胞細胞質顆粒明顯增多,可見核質發育不平衡,空泡樣變。偶見雙核、畸形核粒細胞。
在給予左氧氟沙星針及替硝唑針聯合抗感染,并保肝、補充白蛋白及對癥支持治療的情況下,患者仍反復發熱,皮疹較前增多,伴瘙癢。停用抗感染藥物,予對癥治療。2013年3月17日開始間斷腹瀉,血生化指標檢測示,降鈣素原2.52 ng·mL-1、總膽紅素36.7 mol·L-1、堿性磷酸酶149 u·L-1、白蛋白34.2 g·L-1;血常規:白細胞10.24×109·L-1、中性粒細胞80.6%、血紅蛋白65 g·L-1、血小板24×109·L-1,加用莫西沙星及復方甘草酸苷口服,腹瀉好轉,患者仍間斷發熱,腹脹明顯,納差,極度乏力。皮疹反復出現,肝脾逐漸增大。于2013年3月21日行右側頸部淋巴結活檢術。鏡下描述:淋巴結,可見被膜下竇,濾泡結構不明顯,可見朗格漢斯細胞樣組織細胞,結節狀分布,部分可見核溝,周圍淋巴細胞、漿細胞增生,散在少許嗜酸性粒細胞,散在轉化大細胞;免疫組化示組織細胞樣細胞CD1a(+)、S-100(+)、CD68散在(+)、CD163散在(+)、Ki-67(30%+)、CD2(-)、CD43(-)、HMB45(-)、CD15(- )、 CD30(-),淋巴細胞CD3(+)、CD20(+)、CD45RO(+)、 PAX-5部分(+),CD23可見濾泡樹突狀細胞網破壞,漿細胞CD138(+)、EMA部分(+),轉化大細胞CD30(+)。最終病理診斷: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4月10日頭顱正側位片示額頂枕部骨質密度減低,考慮額頂部骨質破壞。轉入血液內科,給予CTOP方案化療:環磷酰胺0.6 g,d1;長春新堿2 mg,d1;表柔比星60 mg,d1;強的松60 mg,d1~7,同時給予水化、堿化、止吐等藥物應用,患者體溫漸降至正常,癥狀稍好轉。由于經濟原因出院。1個月后隨訪,患者已經死亡。
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是朗格漢斯細胞克隆性增生性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多見于兒童;成人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少見,發病率為(1~2)/100萬[1]。病變可為孤立或彌漫浸潤,以骨、肺、肝、脾、淋巴結、皮膚、胸腺、垂體、腦膜、小腸等富有組織細胞的器官最容易受累[2]。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臨床表現多樣,可表現為單系統、單灶性病變,也可表現為骨組織、皮膚、淋巴結、肺和肝臟等多個系統累及。兒童患者多系統受累多見,為33%~71%,以往報道成人多系統受累少見,但是一項大樣本量的病例回顧性研究顯示68.6%的成人患者為多系統受累。不過,這些最終多系統受累的患者,絕大多數起病時僅為單一病灶受累[3]。此例患者為成人,發病1個月入我院時即出現了淋巴結、顱骨、肝、脾、皮膚的損害,為多系統受累,較為少見。
由于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常常被誤診、漏診,有研究[3]顯示從初發癥狀到最終確診的中位間隔時間為37(1~124)個月。病理組織細胞檢查是確診的重要依據。病理形態學主要特點是朗格漢斯細胞腫瘤性增生,腫瘤細胞有核溝、折疊、凹陷或分葉狀,染色質細膩,有不太清晰的核仁,核膜薄,細胞質通常中等豐富;同時具有特征性的背景,即包括數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小淋巴細胞;病變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纖維化。淋巴結受累時最先出現在竇內,繼而出現在副皮質區。免疫組化特征性表達CD1a、S-100。根據疾病累及的范圍和臨床表現的不同程度,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通常采用的治療方法包括隨訪觀察、手術、局部放療、全身治療(含皮質激素或者聯合化療)等,因為病情差異較大,目前難以形成治療共識[4]。多數單一病灶的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患者預后較好,而2個或2個以上部位受累的患者生存率會明顯下降,出現肝、脾、肺及骨髓等器官受累時提示預后較差[5]。
[1] HATEMI I,BAYSAL B,SENTURK H,et al.Adult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and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Hepatol Int,2010,4(3):653-658.
[2]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574-2575.
[3] FEUILLET S,GIROUX-LEPRIEUR B,TAZI A.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in adults[J].Presse Med,2010,39(1):107-115.
[4] 段明輝,韓瀟,李劍,等.17例成人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患者放射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3,34(6):482-484.
[5] 葛榮,殷憲剛,劉創,等.成人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臨床病理學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 2012,92(42):2995-2997.
張盼(1987-),女,碩士,主要從事發熱待查及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工作。E-mail:zhangpanzzu2011@163.com
劉雯(1981-),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及肝病防治工作。E-mail:1340056150@qq.com
10.3969/j.issn.1673-5412.2017.03.034
R725.5
D
1673-5412(2017)03-0272-02
201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