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慶,劉秉乾,武玉東
(1.周口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河南 周口 466000;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河南 鄭州 450052)
前列腺癌根治性外放療后患者生化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
萬福慶1,劉秉乾2,武玉東2
(1.周口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河南 周口 466000;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目的 探討前列腺癌根治性外放療(EBRT)后患者生化復發(BCR)的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對接受EBRT的243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記錄患者年齡、體質量指數(BMI)、Gleason評分、臨床分期、前列腺體積、腫瘤體積、初始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及PSA最低值、照射劑量、糖尿病、冠心病等參數以及BCR情況。根據是否出現BCR將患者分為復發組和非復發組。分別采用單因素分析和COX回歸模型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復發組患者術前PSA值、PSA最低值、Gleason評分、腫瘤體積、照射劑量[(38.8±70.1)ng·mL-1、(5.1±2.1)ng·mL-1、(7.6±2.1)分、(2.0±0.5)mL、(65.3±5.6)Gy]均高于非復發組[(32.2±58.5)ng·mL-1、(3.1±1.2)ng·mL-1、(5.9±1.7)分、(2.4±0.9)mL、(62.8±7.8)Gy],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COX回歸分析顯示術前PSA值、Gleason評分及PSA最低值是根治性EBRT術后發生BCR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 術前PSA值、Gleason評分及PSA最低值是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根治性EBRT術后發生BCR的主要危險因素。
前列腺癌;根治性外放療;生化復發
前列腺癌根治性外放療(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EBRT)因療效好、并發癥少等優點得到了廣泛應用[1]。EBRT后仍有患者出現生化復發(bichemical recurrence,BCR),BCR后臨床復發不可避免,為提高EBRT的療效,延長無BCR生存率,EBRT后影響BCR的相關因素是目前前列腺癌治療研究的熱點之一。雖然已有文獻對EBRT后影響BCR的因素進行了報道,但是相關研究的樣本均較小,且隨訪時間較短,不同作者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對243例接受EBRT治療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分析,旨在探討影響EBRT后BCR的相關因素,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周口市中心醫院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及放療科接受EBRT的243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年齡51~75(66.1±7.5)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為15.9~35.6(24.1±3.9)kg·m-2;術前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為5.8~568.9 ng·mL-1。所有患者均經前列腺穿刺活檢病理證實,經骨掃描、盆腔MRI及胸片等影像學檢查選取臨床分期為T1~2N0M0的患者,所有患者EBRT治療前、治療中及隨訪過程中均未接受其他針對前列腺的治療。
1.2 方法
1.2.1 EBRT方案 所有患者均接收常規放療。應用薄層螺旋CT掃描,繪制放療靶區同時建立數字重建3D模型,放療醫生根據3D模型設計放射劑量分布方案。每日照射劑量1.6~2.0Gy,每周5次,總劑量根據腫瘤體積決定,一般60~70 Gy。
1.2.2 隨訪 EBRT結束后3個月內每月復查、3個月之后每3個月復查1次PSA。若PSA出現3次連續升高則進行骨掃描、盆腔MRI、胸片等影像學檢查。以BCR作為隨訪終點。BCR的定義:EBRT后PSA值高于最低點2 ng·mL-1。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年齡、BMI、Gleason評分、臨床分期、前列腺體積、腫瘤體積、初始PSA及PSA最低值、照射劑量、糖尿病、冠心病等參數以及BCR情況。根據是否出現BCR將患者分為復發組和非復發組。

2.1 2組患者之間相關病理參數的比較 所有患者隨訪15~72(21.9±10.5)個月。全組出現BCR患者93例,其中術后1 a出現BCR患者18例(7.4%),術后2 a出現BCR患者48例(19.8%),術后3 a出現BCR患者74例(30.5%),其3 a無BCR生存率為69.5%。
復發組患者術前PSA值、Gleason評分、腫瘤體積、照射劑量及PSA最低值高于非復發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前列腺癌患者臨床病理參數比較
注:1)為χ2
2.2 影響EBRT患者預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COX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術前PSA值、Gleason評分及PSA最低值是根治性EBRT術后發生BCR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COX回歸多因素分析結果
由于新型藥物的應用、醫療器械的更新以及手術技術的進步,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較多,各種方式互有優劣。內分泌治療并發癥少,但是不能根治前列腺癌,最終不可避免發展到激素抵抗階段;根治性手術雖可徹底治療,但是手術創傷重、學習曲線長,不易基層廣泛開展;EBRT適應證廣、并發癥少,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2-4]。BCR對預測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具有重要意義,國外已有較多文獻對EBRT術后BCR的相關因素進行報道,但是國內相關研究較少。
對EBRT術后前列腺癌患者發生BCR的狀況目前尚未達成一致。目前已有報道稱EBRT術后3 a無BCR率為72%~90%[5],本研究對243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進行了15~72個月的隨訪,發現3 a無BCR生存率為69.5%。本研究的無BCR生存率低于文獻報道的數據,可能原因是我國前列腺癌的EBRT起步較晚,經驗有待積累,早期患者腫瘤的臨床分期偏高、或由于不同種族的前列腺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不同所致。
已有相關報道指出術前PSA值、Gleason評分、臨床分期及PSA最低值是EBRT術后發生BCR的危險因素,EBRT術后BCR發生率與年齡、BMI、前列腺體積、腫瘤體積、照射劑量、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因素無關。國內有研究對BCR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后發現,術前PSA值、Gleason評分、照射劑量、腫瘤體積、臨床分期及PSA最低值與前列腺癌患者EBRT術后BCR密切相關[6]。我們通過分析本組患者數據發現,復發組患者術前PSA值、Gleason評分、腫瘤體積、照射劑量及PSA最低值高于非復發組,但2組患者年齡、BMI、臨床分期、前列腺體積、腫瘤體積、照射劑量、糖尿病及冠心病發病率相近。為排除單因素分析時各參數之間相互影響,我們進一步采用COX多因素回歸分析評估上述危險因素,結果顯示,術前PSA值、Gleason評分、臨床分期及PSA最低值等因素是前列腺癌患者接受EBRT后發生BCR的獨立危險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前列腺癌患者出現BCR并不表示此后一定出現臨床復發或腫瘤特異性死亡,若患者僅出現BCR而無原位腫瘤增大或轉移,僅能代表殘留的前列腺細胞有活性。為明確前列腺癌患者的預后決定因素,我們需要更長時間的隨訪以及更大樣本的研究。
[1] 駱華春,程惠華,傅志超,等.小靶區調強放療治療前列腺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6,21(11):1019-1023.
[2] Ceder JA.Targeting the mechanisms of progression in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J].Eur Urol,2015,67(3):480-481.
[3] Cooperberg MR.Progress in management of low-risk prostate cancer: how registries may change the world[J].Eur Urol,2015,67(1):51-52.
[4] Sridhar SS,Freedland SJ,Gleave ME,et al.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from new pathophysiology to new treatment[J].Eur Urol,2014,65(2):289-299.
[5] Nepple KG,Stephenson AJ,Kallogjeri D,et al.Mortality after prostate cancer treatment with radical prostatectomy,external-beam radiation therapy,or brachytherapy in men without comorbidity[J].Eur Urol,2013,64(3):372-378.
[6] 嚴維剛,陳健,周毅,等.前列腺癌近距離照射治療后生化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4,35(10):762-766.
河南省醫學科技攻關項目(編號:201602014)
萬福慶(1983-),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前列腺癌的臨床研究。E-mail:yszhou9510@163.com
劉秉乾(1976 -),男,博士,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前列腺癌發病機制的研究。E-mail:yszhou9510@163.com
10.3969/j.issn.1673-5412.2017.03.019
R737.25;R730.55
B
1673-5412(2017)03-0237-03
201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