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其偉沈一平
·名老中醫經驗·
沈一平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經驗
潘其偉1沈一平2
再生障礙性貧血;中醫藥;沈一平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一種病因病機不明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發病率占所有血液系統疾病的12.6%,我國年發病率為0.74/10萬人,老年人及青壯年多見,男性較女性略高[1]。西醫治療以免疫抑制療法、造血干細胞移植、刺激造血及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免疫抑制療法在再障的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療效60%~80%,但長期使用存在胃腸道反應、齒齦增生、肝腎功能損害等副作用[2]。沈一平主任醫師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液病的臨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在中醫藥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將沈老師對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認識及經驗分享如下。
依據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發生發展規律及證候特點,該病可參考中醫學“虛勞”、“血證”、“熱勞”等診治。沈老師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及多年臨床經驗指出,該病病性為虛,可為本虛標實,病位在里,在臟腑,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根本病機系脾腎虧虛。由于再障臨床證候錯綜復雜,主要病機可歸納如下。
1.1 氣血虧虛 沈老師指出,20世紀50~60年代的醫家多從氣血虧虛認識該病。氣能溫煦機體,刺激人體的生長發育,促進血液的生發及循行。氣具有防御作用,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血能濡養身體,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骨,同時是神志活動的基礎之一。故再障患者癥狀以神疲乏力、頭暈、面色無華、心悸、胸悶及出血為多見[3]。
1.2 脾腎虧虛 “人之虛,非氣即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頭在乎腎,氣之源頭在乎脾。”沈老師認為,脾腎虧虛為再障病機之基礎。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能運化水谷水液、升清、統血;腎為先天之本,臟腑陰陽之根,藏精,納氣,主骨生髓,輸精于肝,精可生血,血可化精。脾虛則運化無力,氣血生化無源,腎虛則精虧血少,骨髓衰竭。
1.3 邪毒入髓 沈老師提出,臨床再障患者病因雖不明確,但多有有毒化學物質、射線、病毒感染等誘因可循,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污染,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毒邪過盛,或正氣虛弱,不能御邪,邪毒趁虛入骨侵髓,精不化血,日久則精虧血少,氣血不足。邪伏于內,火毒蘊熱,可見燥熱出血。精虧血少,氣血不足,可見虛熱擾心。故邪毒入髓亦是該病重要機制。
1.4 氣滯血瘀 久病多虛,久病成瘀。沈老師指出,脾腎虧虛為再障病機之根本,氣滯血瘀為再障病機之關鍵。再障患者或素體虛弱,或久病漸虛,致氣虛血虧,陰陽失調。氣虛則無力運化,水濕停聚;血虛則濡養不足,形體羸弱;陰虛則虛火內擾,精血燥結;陽虛則寒濕凝滯,氣滯血瘀。同時沈老師提出"非無氣虛而不予補氣,非無血瘀而不行活血"的觀點,當在補腎基礎上行氣活血,為再障的中醫治療開辟了新思路。
2.1 脾虛濕滯證 主癥:神疲,氣短,懶言,肢體乏力,胸脘痞悶,便溏,面色萎黃,體型瘦削,舌淡,苔白膩,脈虛緩。治法:益氣健脾,化濕和中。基礎方藥:山藥、茯苓、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人參、白術、炙甘草、桔梗、陳皮。方中山藥、蓮子肉健脾兼能止瀉;人參益氣健脾;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滲濕;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和中,溫化水濕;桔梗宣通肺氣,通調水道,又能培土生金;陳皮理氣化痰。沈老師認為,臨床上單純脾虛患者不多見,多以兼證形式出現,補腎同時應健脾益氣化濕,以助氣血生化。頭暈、神疲嚴重者可加柴胡、升麻;腸鳴泄瀉者可加砂仁、豆蔻;胸脘脹滿者加厚樸、枳實。
2.2 腎陰虛證 主癥:頭暈,耳鳴,手足心熱,低熱,盜汗,腰酸膝軟,出血,面色口唇指甲色淡,全身乏力,干渴思飲,便干,舌質淡,舌尖或紅,苔薄,脈細數。治法:滋腎益髓,養血活血。基礎方藥: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龜板膠、鹿角膠、菟絲子、補骨脂、川牛膝、制首烏、當歸。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益髓,大補真陰;山茱萸益肝滋腎,澀陰斂汗;山藥益氣健脾,補腎益陰;制首烏補益精血;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龜鹿二膠生精填髓,龜板膠善于補陰,鹿角膠善于補陽,“陽中求陰”,即“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菟絲子、補骨脂、川牛膝益肝腎,強腰膝;當歸養血活血。沈老師認為,臨床上腎陰虛者少見,療效不如其他證型,這與不同證型之間血象、骨髓象、細胞因子、造血微環境等存在差異相關[4]。手足心熱、盜汗嚴重者加赤芍、生地黃;出血、瘀點瘀斑者加側柏葉、仙鶴草、地榆炭;心悸、焦躁者加五味子、炒棗仁;口干、便干者加麥冬、柏子仁。
2.3 腎陽虛證 主癥:頭暈,神疲,心悸,便溏,陽痿,夜尿頻,面色蒼白,唇甲色淡,形寒肢冷,或有出血色淡,舌胖淡或有齒痕,苔白,脈沉細或虛大。治法:溫腎壯陽,益氣生髓。基礎方藥:肉桂、制附子、鹿角膠、熟地黃、仙茅、仙靈脾、菟絲子、補骨脂、山藥、杜仲、人參、白術、當歸、黃精、山茱萸。方中制附子、肉桂、仙茅、仙靈脾補腎助陽,溫里祛寒;鹿角膠溫腎壯陽,補精益血;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滋補腎陰,填精益髓,“陰中求陽”,使“陽得陰助,生化無窮”;菟絲子、補骨脂、杜仲補益肝腎,強健筋骨;人參大補元氣,白術益氣健脾;當歸養血和血;黃精補益腎精;諸藥溫補腎陽而陰陽兼顧。沈老師認為,腎陽虛證為再障最常見證型,治療效果與其他證型相比較好。蓋因腎陽虛者腎中元陽衰弱,精虧血少,氣血生化無力,應用峻補腎陽、益精生血之品能較快促進腎精、腎陽生長功能,改善癥狀。然此為應急之法,需長期使用方能使腎陽逐漸恢復,應避免藥性過于溫燥。四肢不溫、表虛易感者加黃芪、桂枝;便溏甚者加茯苓、吳茱萸;夜尿頻者加五味子、芡實。
2.4 腎陰陽兩虛證 主癥:面色無華、頭暈、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經血少等血虛癥狀,兼具腎陰虛和腎陽虛的癥狀,或腎陰虛陽虛癥候均不明顯。治法:補腎滋陰,益氣生血。基礎方藥:熟地黃、山藥、山茱萸、鹿角膠、仙靈脾、女貞子、肉蓯蓉、補骨脂、旱蓮草、制首烏、黃芪、當歸、茯苓、桃仁、仙鶴草。方解及藥物加減參考腎陰虛證、腎陽虛證。沈老師認為,此證癥狀或錯綜復雜,或無明顯偏向,可根據治療方法或自身演變轉為其他證型,治療當補腎滋陰,兼顧氣血。
2.5 血瘀證 主癥:瘀點瘀斑,肌膚甲錯,疼痛,痛有定處,癥積,肢體麻木,局部感覺異常,口渴欲飲,水液難下,月經色暗,血塊易見,舌紫黯或見瘀斑瘀點,脈澀或沉弦。治法:活血化瘀,益氣養血。基礎方藥:桃仁、丹參、紅花、當歸、生地黃、赤芍、桂枝、地龍、川芎、牛膝、柴胡、枳殼、黃芪、茯苓、陳皮。方中桃仁、紅花、丹參、赤芍活血化瘀;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行氣化瘀止痛;當歸、生地黃養血益陰;桂枝溫通血脈;地龍活血通絡;牛膝活血通經,引血下行;柴胡、枳殼疏肝解郁,理氣行滯;黃芪、茯苓益氣健脾;陳皮理氣和中。沈老師指出,此證臨床常見,以兼證形式出現,臨床癥狀常不明顯,出現上述癥狀時表明血瘀日久,病情較重。再障病程較長,久病氣血虧虛,陰陽失調,致氣虛血瘀,痰濕瘀阻。此時病情復雜,治法不一,療效較差,可先活血化瘀,適當補腎。再障患者較易出血,不可過度活血以免加重病情。故在脾腎虧虛初期就應經驗性應用補氣活血藥,做到“非無氣虛而不予補氣,非無血瘀而不行活血”。
患者,男,23歲,2015年10月因“反復頭暈乏力3月,雙下肢散在出血點1個月”就診,行血常規示血三系下降,骨髓常規示骨髓增生減低,結合其他檢查診斷:再生障礙性貧血。中醫癥見:神疲乏力,頭暈,便溏,雙下肢散在出血點,畏寒,體型偏瘦,面色唇甲蒼白,舌淡有齒痕,苔白,脈沉細。四診合參,屬中醫“髓勞”范疇,證屬“脾腎陽虛”。治擬溫補脾腎,益氣生髓,方藥:肉桂3g,制附子、仙茅、仙靈脾各6g,熟地黃30g,山藥15g,山茱萸6g,菟絲子、補骨脂、黨參、白術各12g,當歸6g,茯苓、黃精各12g,7劑,1天1劑,水煎分2次服。1周后患者自覺精神好轉,頭暈乏力仍有,較前不明顯,無腹瀉,胃納稍差。查血常規示血三系較前上升。復予前方14劑,2周后復診,患者精神可,頭暈乏力不明顯,口干,胃納差,大便可,無畏寒,舌偏紅,苔燥,脈細數。復查血常規:WBC 6.3×109/L,Hb 87g/L,PLT 74.4×109/L。沈老師考慮患者較年輕,藥性溫燥傷胃,前方去制附子、肉桂、黨參、當歸,加生地黃12g,麥冬、川石斛各9g清熱涼血、益胃生津,加丹參、牡丹皮各6g活血祛瘀,共14劑。2周后復診,患者胃納好轉,二便調,無明顯乏力,無出血等不適,血常規大致同前。此后患者定期復診服用中藥,以溫補脾腎為主,行氣活血為輔,病情穩定。
慢性再障起病緩,病情較輕,病程長,西藥治療副作用大。中藥治療應把握再障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再障臨床證候復雜,往往多個證型混雜,但主要病機多為脾腎虧虛,故治法以補脾腎為主,根據患者具體證候兼以祛痰化濕、疏肝行氣、活血化瘀等。堅持長期中藥治療,癥狀一時緩解不代表病愈。此外久病多虛,久病成瘀,可經驗性應用補氣活血藥提高療效。
[1]張之南,郝玉書,趙永強,等.血液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64.
[2]李婭,葉翎.免疫抑制療法在再生障礙性貧血中的應用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99):46-47.
[3]丁曉慶,唐曉波,孫海燕,等.再生障礙性貧血中醫證候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3):694-697.
[4]韓小兵,董燕飛,馬紅星,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中醫證型特點及辨證用藥效果探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6):582-584.
(收稿:2016-06-07 修回:2016-07-20)
1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杭州 310053);2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杭州 310006)
沈一平,Tel:13819178391;E-mail:shenyp_@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