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凱 鄭 笛 黃云萍 鄧順宜
超聲和神經刺激儀雙重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觀察
徐 凱 鄭 笛 黃云萍 鄧順宜
上肢手術;羅哌卡因;腋路臂叢神經阻滯;超聲和神經刺激儀雙重引導
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神經阻滯麻醉由于術后恢復迅速、操作便捷等優勢而被普遍應用在臨床麻醉中。超聲和神經刺激儀引導下的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過程中,局麻藥劑量及濃度可對麻醉起效、鎮痛持續及運動阻滯恢復三方面的時間產生影響[1]。筆者觀察行上肢手術患者在超聲和神經刺激儀雙重引導下予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行上肢手術患者15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19~67歲,平均(43.56±7.64)歲;體質量53~74kg,平均(62.12±8.05)kg。對照Ⅰ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19~67歲,平均(43.56±7.64)歲;體質量53~74kg,平均(62.12±8.05)kg。對照Ⅱ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17~68歲,平均(43.29±7.76)歲;體質量50~72kg,平均(61.06±8.01)kg。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三組均開放下肢靜脈,術前應用2mg咪唑安定與0.05mg芬太尼,B超和神經刺激儀雙重引導下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選擇長軸平面內技術,移動探頭,令腋鞘臂叢影像在合適的位置顯示。取超聲探頭外側皮膚處進行穿刺,向腋鞘推進,令針頭先處于肌皮神經周圍,用神經刺激儀引發肌皮神經的屈肘動作,回抽無血后注射7mL局麻藥,肉眼可見局麻藥擴散,把針退到皮下;對進針角度進行調節,把針尖推進至腋動脈尺側,引發尺神經的腕尺屈或曲掌指和拇內收動作,回抽無血后注射局麻藥7mL;把針尖推進至腋動脈橈側,引發正中神經的旋前動作,回抽無血后注射7mL局麻藥;把針尖推進至腋動脈后下方,引發橈神經的伸腕和拇外展動作,回抽無血后注射9mL局麻藥;觀察總量為30mL的局麻藥擴散情況,使液性暗區完全包圍臂叢。觀察組給予0.5%羅哌卡因30mL,對照Ⅰ組給予0.25%羅哌卡因30mL,對照Ⅱ組給予0.375%羅哌卡因30mL。
觀察指標:觀察及記錄三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鎮痛持續時間、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及麻醉滿意度[2-3]。其中麻醉滿意度判斷標準[4]如下:患者滿意且無不適,判斷為優;鎮痛完全,但患者術后出現不適,給予干預,判斷為良;鎮痛不完全,追加藥物或給予其他鎮痛藥物,判斷為差。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三組患者麻醉滿意度比較 三組患者麻醉滿意度比較,對照Ⅱ組與觀察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均明顯高于對照Ⅰ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2 三組患者藥物作用時間比較 與對照Ⅰ組比較,對照Ⅱ組與觀察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縮短且鎮痛持續時間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Ⅱ組與觀察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與鎮痛持續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運動阻滯恢復時間較對照Ⅰ組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Ⅱ組與照Ⅰ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組患者麻醉滿意度比較[例(%)]
表2 三組患者藥物作用時間比較(±s)

表2 三組患者藥物作用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1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Ⅰ組對照Ⅱ組觀察組例數50 50 50麻醉起效時間(min)16.12±1.24 13.24±2.41* 12.36±3.24*鎮痛持續時間(h)7.13±2.21 8.04±3.14* 8.17±3.21*運動阻滯恢復時間(h)7.21±2.12 8.34±3.26 9.32±3.13*
超聲技術目前已被普遍使用在臨床麻醉中,麻醉醫生通過超聲成像技術可直接對臂叢神經結構與附近組織進行觀察。經實時超聲引導下對穿刺目標神經附近進行直視穿刺,避開血管,聯合神經刺激儀的應用,開展更精準定位的分支神經阻滯,杜絕神經鞘內注射,不僅降低麻醉失敗率,同時還降低麻醉藥用量及并發癥發生率[5]。
羅哌卡因為目前比較理想的一種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用藥,其化學結構與布比卡因差異不大,但安全性卻遠遠高于布比卡因,并且該藥物的作用機制和其他局麻藥相似,主要對神經元鈉離子通道進行抑制,阻斷神經興奮與傳導,產生局部麻醉效果[6]。本研究中,將羅哌卡因容量設置為30mL,采取超聲和神經刺激儀雙重引導精確定位開展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確保局麻藥可均勻地在神經周圍擴散,使局麻藥充分浸潤神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本研究結果受容量因素及穿刺操作的影響,便于正確判斷局麻藥濃度對麻醉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在超聲和神經刺激儀雙重引導下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過程中伴隨羅哌卡因濃度上升,麻醉起效時間更快,但鎮痛維持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延長;在獲得相同麻醉效果的前提下,與對照Ⅰ組比較,對照Ⅱ組與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縮短且鎮痛持續時間延長,但對照Ⅱ組與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鎮痛持續時間無差別;觀察組運動阻滯恢復時間較對照Ⅰ組延長,但對照組Ⅱ組運動阻滯恢復時間與照Ⅰ組無差別。
本組結果顯示,0.375%羅哌卡因具有與0.5%羅哌卡因相似的起效快、鎮痛久的麻醉特點,運動神阻滯時間縮短,臨床使用滿意。
[1]胡光俊,陶軍,宋曉陽.不同容量和濃度羅哌卡因經喙突入路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1):16-18.
[2]Barrington MJ,Gledhill SR,Kluger R,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Ultrasound Versus Nerve Stimulator Guidance for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J].Reg Anesth Pain Med,2016,41(6):671-677.
[3]Zhai W,Wang X,Rong Y,et al.Effects of a fixed lowdose ropivacaine with different volume and concentrations on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Anesthesiol,2016,16(1):80.
[4]Fang G,Ding Z,Song Z.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Epidural Anesthesia and Local Anesthesia in Lumbar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J].Pain Physician,2016,19(7):E1001-4.
[5]王愛桃,徐建軍,姚尚龍,等.劑量不同濃度局麻藥用于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1):39-41.
[6]顧晨桃,王愛忠,單宇,等.超聲引導下羅哌卡因臂叢神經阻滯的半數有效濃度[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4,31(2):217-219.
(收稿:2016-04-29 修回:2016-08-23)
杭州整形醫院麻醉科(杭州 310019)
徐凱,Tel:13516814036;E-mail:21320949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