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術亮
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湖北憑借豐富的人才資源與廣闊的創新潛力,積極推動創新資源轉化,最大限度激發農業創新創業活力。蔬菜不僅是民生工程,也是農業支柱產業。湖北作為全國蔬菜大省,多年來立足于地方優勢與特色,涌現了不少管理模式先進、經濟效益突出的蔬菜產業生產經營主體,為進一步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壯大湖北省蔬菜產業的實力與影響力,《長江蔬菜》逐一走訪這些創新創業典型,挖掘其可借鑒的經驗模式以饗讀者。
近年,湖北省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33.37萬hm2左右,商品蔬菜總產量4 100萬t。露地越冬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在解決全國大中城市“冬菜”供應、“秋淡”供應中擁有特殊地位,每年凈調出量700萬t以上,是全國蔬菜市場供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露地越冬蔬菜占全省年蔬菜生產總量的30%以上,產品供應全國市場;高山蔬菜基地面積穩定在10萬hm2以上,為全國高山蔬菜生產第一大省;水生蔬菜生產總面積10萬hm2,面積、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食用菌栽培種類豐富,已形成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木腐菌與草腐菌齊頭并進的良好勢頭,鮮菇產量130萬t,出口創匯穩居全國前列。
目前,全省蔬菜產值約占種植業總產值的1/3以上。蔬菜產業為全省農民提供人均純收入1 100元以上,已成為全省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
在遼闊的江漢平原,長江和漢水像兩條游龍,浩浩蕩蕩、自西向東從漢中盆地穿過,兩岸沖積平原上的油砂土質為荊門市帶來了發展蘿卜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目前,荊門已初步形成以白蘿卜、大白菜、甘藍為主要蔬菜的百里產業走廊,總面積達2萬hm2。其中以鐘祥市荊沙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荊沙合作社)為代表的舊口鎮是白蘿卜種植核心區域,3 533 hm2的種植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65%以上,并逐步開啟了規模化種植、專業化分工、機械化作業、工廠化加工、品牌化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
土地入股,
農戶享分紅又拿工資
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怎樣和千變萬化的市場有效對接?勢單力薄的農戶怎樣抵御風云變幻的市場風險?身處買方市場中的他們如何增強“話語權”,真正成為市場主體?2009年12月,熊緒興聯合6位種植大戶成立荊沙合作社,把眾多農戶組織起來,為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化服務,引導大家有序進入市場,逐步將蘿卜打造成舊口鎮的支柱產業之一。時至今日,以荊沙合作社為主體的蘿卜種植產業已覆蓋七里湖周邊8個自然村,2 000多位農戶,3 533多hm2耕地,年生產優質白蘿卜30萬t,年銷售收入超過3億元,每年為社員增收4 000多萬元。
1 360戶社員中的絕大多數,種蘿卜都是祖傳的手藝。舊口鎮歷史悠久,物產資源豐富,一望無垠的砂地最適宜蘿卜的生長。當地產的蘿卜體型勻稱、表皮光滑、渾身雪白、口感上佳,其中荊沙牌白蘿卜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而七里湖蘿卜則成功申請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當地村民祖祖輩輩都種蘿卜,但賣了蘿卜還能分紅,卻是最近幾年才有的新鮮事。
最初,荊沙合作社采取統一提供農資與技術,社員自己種植,然后包回收的運作模式,這種松散型管理方法導致大家各自為營,田間管理、機械操作、產品質量等諸多方面的標準難以統一實施。現在農民將自己的土地經營權折算成股份加入合作社,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集約化經營管理,入股土地產生效益后,雙方按照股份比例分紅。合作社不付土地租金,但社員可受聘參加蘿卜采收、清洗、包裝、運輸等勞務工作,來獲得計件工資。
空前絕后,
市場行情為建國以來最佳
古諺有云: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先生開藥方。立冬(11月7日左右)之前正是白蘿卜收獲的時節,合作社一年種植春、秋2茬蘿卜,每年10月底開始采收,可一直持續到翌年6月。2016年白蘿卜自上市伊始,價格就一直在高位徘徊,11月9日,蘿卜地頭收購價為2.8元/kg,11月10日則是2.4元/kg。“2016年,蘿卜單價超過2元/kg的情況已持續1個月有余,這樣的好行情是絕無僅有的,可謂建國以來最佳。”熊銳的語氣中是難掩的興奮,當前合作社日產白蘿卜超過500 t,集散中心內往來車輛絡繹不絕,每1輛載重35 t貨車的離去,都意味著又一筆近5萬元的利潤被收入囊中。
2010年夏,在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就讀的熊銳迎來了畢業季,當昔日同窗好友紛紛前赴北、上、廣、深以謀得一份薪資尚可的工作時,他卻決定回到家鄉跟隨父親熊緒興一道種蘿卜。既然種蘿卜,就免不了臉朝黃土背朝天,如果說自嘲是最高層次的幽默,那么常把自己“真的很土”掛在嘴邊的熊銳一定深諳幽默,但事實證明農業或許真是最適合他的“土壤”。
6年間,熊銳陸續流轉土地133.3 hm2入社,成為合作社第一大股東,更傾力為七里湖蘿卜尋找銷路。對此,荊門市蔬菜辦公室高級農藝師別士平打趣道:“大家都說這小子剛畢業那會經常到附近的田埂上轉悠,看中哪塊地就想辦法流轉過來,可精得很!”擺脫對傳統農業勞動密集、效益低下、知識含量低的刻板印象,規模化、機械化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畢竟能賺錢的農業才能真正吸引年輕人扎下根來。
科研下沉,合作社成新興創新主提起創新,很多人都會想到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但在農業創新上,農民合作社正在成為一支生力軍。中國農民群體龐大,9億人群中若是有萬分之一的創新人物,就是900萬人的創新力量。
以熊緒興為代表的鄉土農民專家研發并申請了蘿卜快速播種機、起壟打坑一次性作業裝置、起壟覆膜鋪帶一次性作業裝置等8項專利,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荊沙合作社現已實現機械挖溝、機械起壟、機械播種、機械覆膜、機械布管網……除采收外,各種植環節均有相應的機械化技術支撐,尤其是以氣吸式蘿卜播種一體機為主導的蘿卜耕種系列新機械的推廣應用,可比普通人工生產提高效率近200倍。
在種植模式上,春夏雨季時將原來的雙行種植改為單行種植,這樣溝渠變多,行距變窄,便于排水通風,蘿卜生長快、賣相好,同時還提高了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在灌溉上采用節水滴灌,自主投產2套滴灌膠管生產線,將667 m2滴灌設施的成本降至100多元;在田間管理上采取措施控制蘿卜旺長,667 m2產量以4 000~5 000 kg為佳,單個蘿卜長30 cm、質量0.9 kg為宜。
與此同時,在湖北省蘿卜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指導下,荊沙合作社注冊成立湖北荊沙食品有限公司,對殘次蘿卜進行深加工,完成了蘿卜醬制品、蘿卜蟠龍菜、蘿卜絲粑粑等系列產品的開發生產,年加工6 000 t以上。有了深加工這一堅實后盾,蘿卜可做到價高時鮮銷,價低時加工,使農戶利益得到有力保障。
隨著荊沙蘿卜品牌的聲名鵲起,“要想快致富,入社種蘿卜”成了七里湖當地農民的一致共識。因種蘿卜,舊口鎮已形成蔬菜專業合作社11家,帶動種植農戶3 000多個,面積逾4 000 hm2,兩季產量可達55萬t,每年創收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