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才娣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實現讀寫結合,找準讀寫切入點,是提高讀寫結合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為了將“寫”的訓練目標落實好,教師必須熟讀課文,以獨特的視角挖掘課文中有利于“寫”的因素,并以學生易于接受和樂于接受的方式組織閱讀,在學生讀通、讀透,有所感悟和體會的基礎上,進行“寫”的訓練的遷移。學生有所借鑒、有所感悟和體會,“作文”才能“文思泉涌”,從而感受作文所帶來的自信與快樂。
[關鍵詞]語用;讀寫結合;一課一得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規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一定要找準切入點,只有這樣讀寫才能結合起來,我們的教學才會是有效教學。“要帶著寫的問題上閱讀課”,精辟地闡述了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筆者挖掘《桃花心木》的讀寫結合點,既深層次剖析了課文的主旨,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亂花漸欲迷人眼
經過一番準備,其他環節我已胸有成竹,但在讀寫結合這個點上卻止步了。應該安排怎樣的讀寫結合訓練才恰當呢?是句式訓練好還是段落訓練?或者干脆進行仿寫?要是時間來不及是不是讓學生口頭說說就好了?我感覺很迷茫。思之再三,我又想第一課時是不是非得有個小練筆呢?我把生字詞扎扎實實教到位,課文脈絡梳理清楚是不是就達成目標了呢?我陷入矛盾中。
《新課標》中非常鮮明地突出了“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語文課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標標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我們學生往往把學課文與寫作截然分開,教師在授課時也鮮少把課文當作語言文學的范本。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本只是些例子”,如果把課本例文當成孤立的閱讀材料,只是為了理解,只是用“結構、意境、特點”等知識點來“肢解”它的話,那閱讀教學就會變成“知識點”的積累訓練課了。這樣將閱讀與寫作割裂,當然無法讓學生真正提升其寫作能力。有人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讀是基礎,是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如何使閱讀教學成為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呢?我認為閱讀與寫作是“讀而不作則罔,作而不讀則殆”。只有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寫作教學,借此培養學生的遷移與發散意識,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以讀促寫”,如此亦是解決語文教學中作文水平不高問題的一個途徑。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原浙江省小語會理事長沈大安先生說過:閱讀教學告別“內容分析”,要實現多個“轉向”,其中第一個轉向就是走向語言積累和運用。他指出:“學語文首先是學語言,特別對小學生來說,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是小學語文教材最基本的任務,語文可以工具性、人文性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首先的任務就是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會滲透著一些文學的、文化的等內容,但是我們的基本任務是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而且這種語言文字的學習重在人的積累和運用。”在語文教學中,做到“一課一得”,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二、青山繚繞疑無路
如此看來,挖掘合適的讀寫結合點,實現對學生的語用訓練是必須的。第一次我沒加思考就照搬這個練筆:“請同學們也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寫寫生活中的事物。”可一想,不對呀,我第一課時分明還沒有總結“借物喻人”的寫法,又何來運用這種方法來寫事物?這純粹為了練筆而練筆,收不到實效。
第二次,我在電腦上查找,看到這樣一個小練筆:如果你是園里的一棵桃花心木苗,你會對老人說些什么呢?正想用上,陡然發現,我第一課時只上到第11自然段,學生還沒有領會老人“不確定”種樹方式的良苦用心,又怎能化身樹苗對老人說些什么呢?
究竟是怎樣的讀寫結合用在這才是合適的呢?我翻開課文反復讀了幾遍,突然一個詞語跳入我的眼簾——“奇怪”。對,就應該抓住“奇怪”來做文章:首先讓學生合作探究研讀老人的“奇怪”體現在哪,畫出有關的句子,品讀交流。緊接著就師生共同總結寫法,作者是從不同的幾個方面,表現一個人的“奇怪”。然后讓學生練筆:生活中你肯定也接觸過一些“奇怪”的人,請你模仿課文的寫法,從幾個方面寫寫你所認識的“奇怪”的人。主線明晰,學有所練,不是很恰當嗎?可是當我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事時,卻被潑了一盆冷水。她說,第一,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幾個方面去寫一個人物特征難度太大,時間也不允許。第二,你這個“奇怪”怎么定義?是“褒義”還是“貶義”?是用“本義”還是“引申義”?我只好再次擱下這個想法。
三、守得云開見月明
我沉下心,翻開《課標》,仔細尋找語言訓練的落腳點。“語文教材既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又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憑借。教材中精當的用詞、多變的句式、豐富的修辭、生動的描述、嚴密的說理、巧妙的構思……這些語文因素都是訓練的素材。”這句話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球,讓我醍醐灌頂。再看看本組教材的學習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中蘊含的道理,并不斷積累語言,增強語感。對呀,我何不從句段入手尋找訓練點呢?于是,我再次翻開書本,此時如有神助般,這段話的句式特點一下吸引了我。“樹苗種下以后,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得并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這段話中,老人的奇怪表現在“來得沒有規律”和“澆水的量也不一定”,為了說明這兩個特點,課文采用了一連串的“有時__,有時__,有時__;”來具體描寫。這是多有特色的句式呀!于是我很快設計出了這個讀寫結合訓練:
他很節儉。穿的衣服很樸素,有時__,有時__,有時__;吃的東西很簡單,有時__,有時__。
為了最大程度地凸顯學生讀寫結合的訓練效果,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1.在學生梳理完課文后,我問學生:“通過讀課文,你認為這是個怎樣的老漢?找出有關的句子作上批注”。
2.學生一番討論之后,都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老漢。順著學生的匯報,我相機出示這段話:“樹苗種下以后,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得并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師:請同學們認真品讀這段話,看看老漢的“奇怪”表現在哪里?
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得出:表現在“來得沒有規律”和“澆水的量也不一定”。
師:請同學們再次品讀這段話,作者是如何寫出老漢的“奇怪”的?
生:先總說老漢“奇怪”,再用“有時__,有時__”的句式具體描述。
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生:很具體生動,很有說服力。
師:同學們,作者的這種寫作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接下來,請同學們仿照這段話的寫法進行練筆,老師給你們提供句式(課件出示略)。
此次讀寫結合訓練點抓得較準,真正實現“一課一得”,是比較扎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這再一次提醒我們,作為語文教師,既不能把課堂停留在分析理解文本的淺層次上,也不能讓學生進行“假、大、空”喊口號式的練筆。而是或從文本結構、段落特點,或從句式結構、比喻修辭等實處、小處入手,讓學生確實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另外在運用“以讀帶寫”方法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時,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①一般在課內完成,教師可以適當、適時點撥。堅持下去,可使學生養成讀寫并進的習慣。②評價時,要激勵創意表達,起到指導學生克服機械模仿的作用。③宜先練后導,教師的指導宜“粗”不宜“細”。否則,只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和想像,也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聯想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談永康.“作文力”:助學生跨入習作高速路——小學“真作文”[J].教改探索,2016(01).
[2]賈國平.如何進行場景描寫[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03).
[3]朱多芳.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6(02).
[4]孟榮祥.芻議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新課程教育研究,2016(04).
[5]胡萍.情境教學在中學語文中的應用研究[J].新校園,2015(10).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