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邊衛軍
摘 要: 與全國其他地區比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于陜西省更為關鍵。研究通過構造陜西能源環境壓力與經濟產出分離關系之間的因果鏈,運用LYQ模型對陜西工業支柱產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路徑進行分析,認為推進陜西工業支柱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政策應重點強化以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新技術引領陜西工業支柱產業發展,提升陜西工業支柱產業價值創造能力;二是不斷擴大內需和提高內陸型經濟比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升陜西工業支柱產業價值創造的抗風險能力;三是不斷加大各類節能法律法規的推廣和實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提升陜西工業支柱產業能源使用效率;四是引入碳平衡約束機制,積極推進碳匯產業下的城鄉統籌發展,提升陜西工業支柱產業減排目標實現能力。
關鍵詞: 陜西?。?工業支柱產業; 經濟; 增長路徑
中圖分類號: DF41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4.023
一、問題的提出
建國以后,經濟增長路徑選擇就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重點。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討論主要圍繞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與經濟增長路徑選擇,吳海若(1957)[1]、張華夏(1957)[2]和劉國光(1962)[3]等人均認為“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實學(1961)[4]和宋則行(1961)[5]等人認為經濟增長應兼具兩大部類的平衡性。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一次大討論則主要圍繞技術遷移和資本有機構成變化對于經濟增長路徑的影響,如王夢奎(1982)[6]認為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規律是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特別是在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技術進步條件下的經濟規律。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大討論則主要圍繞經濟體制轉型,如厲以寧(1989)[7]通過對計劃體制有效率的前提假設的分析,指出明確國有企業產權、政企分開和市場化才是實現我國公有制下公平效率協調的關鍵。進入21世紀,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面對能源危機、氣候變暖、全球經濟趨緩和我國勞動力成本提升等多種挑戰,新一輪關于經濟增長路徑的大討論又一次展開。劉少武(2000)[8]從制度安排的角度提出,要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方式,必須對經濟活動的組織制度、產權制度、分配制度進行創新;高峰(2005)[9]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存在著若干約束條件,這些約束條件既決定了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性,也決定了增長方式轉變的特點;黃泰巖 ( 2007)[10] 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該包括向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并舉轉變,向經濟結構全面優化轉變,向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發展方式轉變;蔣伏心(2008)[11]認為,增長方式比較不是經濟的技術水平和質量的比較,而是增長動力和機制的比較;王小魯、樊綱、劉鵬(2009)[12]認為技術進步和教育帶來的人力資本質量提高正在替代勞動力數量簡單擴張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姚宇(2013)[13]認為勞動力內涵的擴大再生產應當成為未來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途徑;魯萬波、仇婷婷、杜磊(2013)[14]從碳排放角度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不同階段進行了分析;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2014)[15]認為堅持通過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戰略和強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有利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上研究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但將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效益提升置于同一視野下的分析還不多見,筆者希望在此方面進行嘗試。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與全國其他地區比較,這一問題對于陜西省更為關鍵:首先,陜西地處我國西部,生態環境脆弱,生態自然補償能力嚴重不足;其次,陜西是我國經濟欠發達省份,工業化動力更加強勁,經濟發展的強烈內在要求必然不斷推進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第三,資源稟賦,特別是石化能源豐富既是陜西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也帶來了陜西產業的高能耗、高排放。2010年7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將陜西省列為全國首批低碳試點地區,說明了國家對陜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重要性和典型性的高度重視。因此,基于陜西工業,特別是工業支柱產業經濟增長方式路徑轉變的研究意義重大。
二、模型構建和方法使用
(一)模型構建
200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版了名為“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的報告[16],報告中指出“The term decoupling refers to breaking the link between‘environmental badsand‘environmental goods”,由此創立了“脫鉤”概念,并將其用于描述切斷產業環境污染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密切關系。2005年芬蘭未來研究中心的Petri Tapio針對OECD脫鉤評價由于基期選擇主觀性所導致的評價結果不能客觀反映經濟可持續增長狀態這一缺陷,提出采用彈性脫鉤(decoupling elasticity)的方法對經濟增長路徑二維目標進行評價。[17] 李忠民、姚宇、慶東瑞、韓翠翠和陳向濤等人(2010、2011和2012)[18][19][20][21]沿著這一思路對脫鉤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發展。通過構造能源環境壓力與經濟產出分離關系之間的因果鏈,可以達到對脫鉤目標的分解目的,因果鏈可以選擇一個中間變量,也可以選擇多個中間變量,但變量之間應具有明確的邏輯相關關系,通過兩個連續變量之間彈性脫鉤值的相乘可以得到最終經濟驅動力與環境驅動力之間的脫鉤關系,而每兩個連續變量之間彈性脫鉤值大小可以說明該影響因素對最終結果的影響程度,由此可以得到基礎的LYQ分析模型,即公式1:
Tx0,xn=Ti (1)
其中Ti=(%△xi-1/xi-1)/(%△xi/xi)。
基于彈性脫鉤的定義,上式可以進一步表達為式2:
Tx0,xn= (2)
其中Vi=(%△xi/xi)。為研究某一較長時期的主導性因素,可以通過如下方法計算該時期內相關變量的變化速度:
xt=x0×(1+Vx)t (3)
式中,xt代表變量x的t時期數據,x0代表變量i的基期數據,Vx代表變量x在0到t時期的變化速度。
通過對等式兩邊分別求log值,可以將各影響因素的影響力程度標準化,得到式4:
1=logTx0,xnTi (4)
通過定義影響因素的權重函數WT,可以達到對不同因素影響力的直接判斷,即公式5:
WT=-log
log
式中,
WT
=1確保了對影響力評價的標準化和可比較性。
本研究將基于這一模型對陜西工業支柱產業經濟增長與能源環境脫鉤的各影響因素的影響力和變動趨勢進行分析,探尋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分析方法
基于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的特點,對形成其最終經濟驅動力與環境驅動力之間的脫鉤關系的因果性,可以構造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的邏輯因果鏈,即“工業碳排放——工業能耗(減排因素)——工業資產規模(節能因素)——工業產出規模(資產利用效率因素)——工業增加值(價值創造能力因素)”?;谶@一因果鏈,工業支柱產業碳排放與經濟產出脫鉤關系的因素包括四個,即能源結構改善(減排)、節能技術提升、資產利用效率提高和價值創造能力提升?;谝陨戏治鏊悸?,應用構建模型可以得到陜西工業支柱產業主導因素分析方法,即式6:
TCO∶GDP=TCO∶E×TE∶S×TS∶OUT×TOUT∶GDP (6)
其中,TCO∶GDP代表碳排放與經濟增長整體脫鉤彈性,脫鉤反映單位經濟產出的碳排放量減少,即地區的碳強度下降;TCO∶E可以稱作減排脫鉤彈性,代表減排因素對整體脫鉤的影響,脫鉤反映單位能耗的碳排放量減少,其主要決定于地區能源結構改善;TE∶S可以稱作節能脫鉤彈性,代表節能因素對整體脫鉤的影響,脫鉤反映單位工業資產規模的能耗降低,其主要決定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TS∶OUT可以稱作資產效率脫鉤彈性,代表資產效率因素對整體脫鉤的影響,脫鉤反映單位工業產出的資產規模減小,其主要決定于工業產業的資產利用效率改善;TOUT∶GDP可以稱作價值創造能力脫鉤彈性,代表價值創造能力對整體脫鉤的影響,脫鉤反映單位經濟增加值的工業產出減小,其主要決定于工業的社會價值創造能力提升。同時,各因素脫鉤值越接近于1,反映該因素狀態越穩定,越缺乏變化,越不具備調節的可能性;脫鉤值越遠離于1,反映該因素狀態越不穩定,越富于變化,越具備調節的可能性。
基于脫鉤定義,上式還可以表達為式7:
TCO∶GDP=VCO/VE×VE/VS×VS/VOUT×VOUT/VGDP (7)
其中,VCO代表碳排放增長速度,VE代表能耗增長速度,VS代表工業資產增長速度,VOUT代表工業產出增長速度,VGDP 代表GDP增長速度。由此,可以利用公式2求得影響整體脫鉤的主導因素。這一分析同時包含了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和能源壓力的分離過程。
三、數據分析
(一)數據的獲得和計算方法
基于不同工業產業在陜西省經濟發展和碳排放中的影響力差異,本研究選用陜西省統計局所甄選的陜西省工業八大柱產業,即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能源化工工業、裝備制造工業、醫藥制造業、食品工業、紡織服裝工業、非金屬礦物質制品業、有色冶金業,作為本研究所確定的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
本研究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地區GDP和工業總資產等經濟數據來自2004年至2014年《陜西省統計年鑒》、《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能耗計算方法采用《綜合能耗計算通則》(GB/T 2589-2008)進行計算,碳排放計算按照IPCC的推薦方法,潛在的碳排放系數采用IPCC(2006)缺省數據,脫鉤彈性狀態評價依據Tapio P.(2005)[17]所提出的評價標準。
(二)脫鉤因素影響力分析
基于式3計算可得2003年到2013年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碳排放、能耗、工業總資產、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分別為:23.12%、19.91%、19.98%、28.98%和26.94%,基于式2和式5可以計算對應的脫鉤彈性值和影響力并評價彈性狀態,如下表:
不難看出,2003年到2013年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分離狀況并不明顯,整體脫鉤彈性值僅為0.8582,盡管該值小于1但Tapio彈性評價仍為增長連接,說明環境和能源壓力仍然非常嚴峻;通過對影響因素進行分解,包括減排因素、節能因素、資產效率因素和價值創造能力因素在內的所有因素都未呈現出強勁的脫鉤趨勢,其脫鉤狀態要么處于增長連接,要么處于增長連接與弱脫鉤的邊界;從現有脫鉤過程分析,主導因素來自于資產效率使用環節,其彈性脫鉤值為0.6894,盡管該因素也處于增長連接和弱脫鉤的邊界上,但正向貢獻最大,為2.4319,說明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單位資產的生產能力是處于緩慢提升狀態的;其他三個因素對整體經濟增長與能源環境壓力分離的影響非常小,脫鉤狀態都是增長連接,其中節能因素彈性值0.9965、微弱正向貢獻為0.0229,說明單位資產規模能耗略有下降,而減排因素彈性值1.1612、負向貢獻為-0.9775,說明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能源結構并未得到改善甚至有所惡化,價值創造因素彈性值1.0757、負向貢獻為-0.4773,說明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單位產值的價值創造能力不但并未提升反而是在緩慢下降。
(三)脫鉤因素變化過程分析
進一步對各影響因素脫鉤過程分析如下:
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減排脫鉤彈性評價在2003年至2013年間一直表現為穩定的增長連接狀態,說明了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能源結構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不能輕易改變。這一方面是因為并沒有足以撼動工業革命之后化石能源主體地位的科技革新出現,另一方面政府在核能等清潔能源使用上還存在一定顧慮。可以看出,上述兩個原因對于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都是不能左右的外部因素,其要么決定于國家整體決策,要么決定于科技的突變性革新。
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節能脫鉤彈性評價在2003年至2013年間一直表現為強烈的波動狀態,強脫鉤、負脫鉤、弱脫鉤和增長連結狀態呈現相互交錯,反映了單位資產規模的能耗受外部因素強烈擾動。這是因為能耗因素具有經濟內生的改進性,能耗降低有利于企業成本控制和盈利增加,特別當外部需求出現大幅波動會出現資產閑置和能源投入減少,2004年、2005年和2009年出現的就是這種情況,當國家加大節能規定推行力度時,節能狀態也會得到改善,2007年和2008年的狀態就是基于《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的推行,2012年和2013年則是借力了陜西省低碳經濟試點省份的東風。但當經濟工業化內驅力強勁時,經濟收益的動機會超過能耗成本壓力,節能彈性會表現為類似2006年和2011年的情況。
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資產效率脫鉤彈性評價在2003年至2013年間一直表現為強烈的波動狀態,這種波動主要表現為外部的強烈干擾,即2003年和2009年的負脫鉤狀態,其余年份多呈現出弱脫鉤狀態,反映了單位工業產出資產規模受外部因素強烈擾動,在不受干擾情況下企業資產能夠自發的實現優化。具體來說就是當前經濟對歐美經濟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加之2002年之后歐美經濟不斷出現大幅波動,導致陜西工業支柱產業的資產使用率呈現波動,2003年和2009年的負脫鉤就是911事件和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
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價值創造脫鉤彈性評價在2003年至2013年間除2003年外,一直表現為負脫鉤和增長連接交互出現的狀態,反映了單位工業產出的價值創造能力不斷持續下滑,這其中兩次弱脫鉤狀態均處在增長連接的邊緣,負脫鉤狀態出現了三次,增長連接狀態出現了五次,后兩種狀態主要出現在2009年以后,說明金融危機之后單純依靠投資規模驅動的陜西工業支柱產業價值創造能力的下滑趨勢非常穩定,初級產品加工業低附加值特點越來越表現出來,如不再加以遏制,勢必嚴重影響陜西經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
三、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基于對2003年至2013年陜西工業支柱產業經濟增長與碳排放分離過程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2003年到2013年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分離狀況并不明顯,包括減排因素、節能因素、資產效率因素和價值創造能力因素在內的所有因素都未呈現出強勁的脫鉤趨勢,脫鉤主導因素來自于資產效率使用環節,反應能源結構的減排環節表現出負向貢獻說明能源結構仍有惡化趨勢,反映能耗的節能環節微小正向貢獻也不足以形成陜西支柱工業與碳排放的根本脫鉤,價值創造能力負向貢獻則說明單純依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只能緩解經濟短期疲軟,不能實現陜西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產業減排脫鉤彈性狀態一直表現為穩定的增長連接狀態,針對陜西工業能源結構調整政策難度較大;節能脫鉤彈性受政策推行和外部環境影響較大,呈現出波動狀態,推行節能政策具有明顯效果;資產效率脫鉤彈性受企業內生優化動機作用,多呈現出弱脫鉤狀態,但對于超出企業預期的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其狀態會大幅惡化;價值創造脫鉤彈性一直表現為負脫鉤和增長連接狀態,說明價值創造能力的下滑趨勢非常穩定,依靠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擴大對此無益,初級產品加工業低附加值特點越來越彰顯出來,必須加以遏制。
(二)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推進陜西工業支柱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政策應重點強化以下方面:
1.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新技術引領陜西工業支柱產業發展,提升陜西工業支柱產業價值創造能力。價值創造能力因素長期以來是抑制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能源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脫鉤的重要原因,其長期處于負脫鉤和增長連接狀態,說明價值創造能力的下滑趨勢非常穩定,初級產品加工業低附加值特點越來越表現出來。面對嚴峻的國際競爭新形勢,依靠規模擴張的經濟時代已經過去,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勢在必行,其關乎陜西經濟的長久可持續發展,需要強有力的政策對價值創造能力衰退予以根本的扭轉。但價值創造能力的保持也殊為不易,在競爭性的世界市場條件下,經濟效益和價值創造能力如同逆水行舟: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世界經濟發展整體趨緩、甚至停滯,我國依靠外需的傳統產業產品需求受到極大抑制;另一方面,初級工業品生產技術在發展中國家日趨外溢,其供給能力正在得到不斷提升;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壓力都要求我國經濟盡快實現技術更新和產業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在于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10年9月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會議指出,加快培育和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我國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種類較為齊全,國家規劃加快發展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經濟區內均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如集中在西安、咸陽、寶雞電子信息產業,集中在西安、楊凌的生物醫藥產業,集中在西安、寶雞的新材料產業,集中在西安、咸陽、寶雞的先進裝備制造產業,以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集中在西安、咸陽、寶雞的航空航天產業等等,均有較強實力。同時,為產業發展提供聚集動力和聚集優勢的產業園區也在陜西初見規模,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產業園區,已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抓手,積極推進陜西的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陜西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的價值創造能力下降,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這正是實現陜西工業支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最理想途徑。
2. 不斷擴大內需和提高內陸型經濟比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升陜西工業支柱產業價值創造的抗風險能力。資產效率因素對于外部沖擊的負向反映是制約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能源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脫鉤的另一重要原因,新世紀以來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以歐美為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不斷經歷著911襲擊、全球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事件的沖擊,并且這一沖擊還未停止,因此擴大內需和提高內陸型經濟比重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和陜西經濟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務。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體現了國家對國際經濟布局的重視,堅定不移地推進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發展內陸型經濟是我國規避因發達國家經濟動蕩引起貿易環境惡化的根本道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各區域之中,陜西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具有承擔引領絲綢之路復興的歷史責任和先天地理優勢,首先陜西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文化上具有號召力,作為能源大省,具有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東西樞紐的良好基礎,作為交通中心所發揮的貿易帶動效果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道路聯通和貿易暢通具有關鍵作用,強大的科技軟實力有理由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科技中心,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較高的金融聚集度使其具有成為金融中心的潛力和基礎。陜西省的工業支柱產業應以此為契機抓住新國際環境下的嶄新機遇,在不斷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的同時,引領陜西經濟走出一條更為穩健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 不斷加大各類節能法律法規的推廣和實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提升陜西工業支柱產業能源使用效率。節能因素的波動性體現了該因素具有經濟內生性和政策管理性的特點,歷史經驗和本文基于陜西實證均表明,在節能政策推進和企業內在要求的雙重作用下,節能因素對推進經濟增長和能源環境壓力分離可以起到正向作用,特別需要予以重視。節能政策是我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常抓不懈的一項重要工作,從1978年至今,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節約能源工作的報告》(1980)、《對工礦企業和城市節約能源的若干具體要求(試行)》(1981)、《國家經委關于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1985)、《節約能源管理暫行條例》(1986)、《企業節約能源管理升級(定級)暫行規定》(1987)、《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1997)、《中國節能產品認證管理辦法》(1999)、《能源中長期規劃綱要(草案)》(2004)、《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2005)、《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2006)和《“十一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2007)。這些法律、規定和通知從生產、生活和社會宣傳不同角度對國家的節能工作提出了標準和要求,是過去節能因素在減排過程中正向貢獻的基礎,未來要保持這一趨勢還需要政策上堅定不移的進一步提高節能要求并堅定執行,堅決推廣節能技術和淘汰各類高耗能設施設備。陜西省作為資源大省,能源消耗很大,而且由于粗放式發展模式還未根本改變,作為國家的低碳經濟試點省份,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應不斷加大節能法律法規的推廣和實施,堅決果斷地淘汰落后產能。
4. 引入碳平衡約束機制,積極推進碳匯產業下的城鄉統籌發展,提升陜西工業支柱產業減排目標實現能力。盡管基于能源結構的減排因素難以通過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局部政策得以改善,但通過引入碳平衡的約束機制,引導陜西工業支柱產業的碳匯投資,仍可以起到實現陜西工業支柱產業碳排放下降的最終目的。碳平衡機制,即是通過碳源企業投資碳匯或向碳匯企業購買碳匯的形式,基于市場機制以利益引導實現減排目標的最終實現。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在內的共同特點就在于其在一般商品生產的同時還進行著對以碳環境為代表的生態補償,這與工業生產形成鮮明對照,后者盡管在一般商品生產上體現著多樣性和高附加值的特點,但與之伴隨的卻是大量的碳排放和環境破壞。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經濟產出增加和環境改善是兩個基本目標,需要同時加以實現,由此導致了以往單一方向的二元經濟轉化理論在發展路徑設計上出現了嚴重困局。低碳經濟所賦予新農村建設的新內涵使得這一困局具有了解決的前提條件,通過工農互動和城鄉互動,兩個基本目標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實現平衡關系,就可以達到城鄉統籌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盡管在能源結構上無法解決陜西工業支柱產業高排放的問題,但依靠碳平衡機制和農業碳匯投資,減排目標同樣可以得以實現。引入碳平衡約束機制,積極推進碳匯產業下的城鄉統籌發展,是提升陜西工業支柱產業減排目標和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可行之法。
參考文獻:
[1]吳海若.再生產原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J].經濟研究,1957,(1).
[2]張華夏.對《從馬克思擴大再生產公式來研究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原理》一文的意
見[J].經濟研究,1957,(1).
[3]劉國光.論所謂擴大再生產的“第二基本公式”[N].光明日報,1962-02-26.
[4]實學.關于擴大再生產公式的初步探索[N].光明日報,1961-12-04.
[5]宋則行.也談關于擴大再生產公式[N].光明日報, 1961-12-25.
[6]王夢奎.論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更快的規律[J].中國社會科學,1982,(4).
[7]厲以寧.我對公有制與公平效率之間關系的認識[J].改革,1989,(6).
[8]劉少武.關于制度安排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作用的幾點思考[J].管理世界,2000,(6).
[9]高峰.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性質和二元路徑[J].南開經濟研究,2005,(5).
[10]黃泰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與實現機制[J].求是,2007,(18).
[11]蔣伏心.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內涵的討論與路徑的選擇[J].經濟學家,2008,(3).
[12]王小魯,樊綱,劉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性[J].經濟研究,2009,(1).
[13]姚宇.基于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的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路徑選擇研究[J].內蒙
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4).
[14]魯萬波,仇婷婷,杜磊.中國不同經濟增長階段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
2013,(4).
[15]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術創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經濟研究,
2014,(7).
[16]OECD.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 2002[R/OL]. (2008-9-26)[2016-09-19].http://www.olis.oecd.org/olis/2002doc.
nsf/ LinkTo/sg-sd(2002)1-final.
[17]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Journal of Transport Policy,2005,(12):
137-151.
[18]姚宇,韓翠翠.陜西省工業產業低碳化影響因素分析[J].新西部,2010,(20).
[19]李忠民,姚宇,慶東瑞.產業發展、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脫鉤的實證研究[J].統
計與決策.2010,(11).
[20]李忠民,陳向濤,姚宇.基于彈性脫鉤的中國減排目標缺口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
與環境,2011,(1).
[21]姚宇,陳向濤,李忠民.我國實現2020年減排目標的戰略路徑研究[J].干旱區資源
與環境,2012,(12).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