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摘 要: 發展規模、結構和效益是區域層面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三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基于數據樣本的實證分析指出:一方面,開放的規模與結構之間關聯性較低,當內外貿、外資規模擴大時,開放結構并沒有呈現同步優化的趨勢;另一方面,開放效益呈現同步提升和下降的趨勢。因此,區域開放型經濟在由量向質的轉型過程中,必須要首先升級當地主導產業,提升主要貿易產品的結構,以品質和品牌實現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
關鍵詞: 開放型經濟; 開放規模; 開放結構; 開放效益
中圖分類號: D57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4.024
對外開放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本國策,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開放發展之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不斷深入,參與全球分工體系和產業重構的的腳步也在進一步加深。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在外向型經濟模式的帶動下,較好地實現了要素和產品服務在全球的配置,使地方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
同時,隨著對外開放戰略的不斷深化,接受來自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大,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乃至地方經濟面臨新的形勢,呈現“經濟新常態”,站在這樣的歷史轉折點上,應積極主動實行開放戰略,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實現互利共贏。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三五”發展的五大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從國家到地方經濟的發展應更加注重質量的提高,因此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東部沿海地方已具備了量的積累,理應在提升開放發展的質量上多做有益的探索,在開放發展的量與質之間實現均衡發展,進而形成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站在新的起點上,對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進行梳理,并對其內在的關聯性進行探索,將有益于我們發現并分析開放型經濟發展過程中涌現的問題,找出進一步深入開放發展的短板,為補齊短板提供對策參考,實現以開發促發展質量提升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論文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同時,筆者在研究過程中重在揭示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三個維度:開放規模、開放結構、開放效益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探究在開放發展的量與質之間的均衡發展的問題。所以論文擯棄了研究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測度,這類研究國內外已經如數家珍,而是探討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三個維度之間的內在機理和聯系并選擇江浙地區的城市為例經實證分析可以探討開放發展量大質低的問題,尤其是在廣義的開放環境中,越來越大的內貿市場促使產品從量到質的必然轉變,從價格優勢到品牌優勢的必然追求,這在當前棉鈴開放型經濟新形勢下,更具有咨政價值。
一、文獻綜述
(一)開放型經濟內涵及水平測度
國外對于開放型經濟的研究起步比較早,對其內涵的界定也有比較成熟的觀點:認為開放型經濟是一國或一個地區的貿易、投資、金融等環節的對外開放,充分參與國際分工、國際經濟交流、國際技術合作、國際金融市場共建等方面的這樣一種經濟體制。國外學者在開放型經濟體發展水平測度方面的應用研究很多,小島清(1987)[1] ,Sebastin(1998)[2] 利用外貿依存度(即進出口額比與GDP的比值)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開放程度。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切口越來越小,但基本選擇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的指標的高低來研究。例如Katrin Rabitsch(2012)[3] 在研究開放型經濟中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結構和貿易的作用、Philippe Bacchetta(2014)[4]在研究一個不斷增長的半開放型經濟的最優匯率政策(中國)時,選擇了上述指標來反映開放型經濟的水平。
國內開放型經濟水平的研究起步較晚,并傾向于基礎性的研究。對于開放型經濟的內涵有多種表述,李貫歧(1995)[5] 提出開放型經濟是相對于封閉性經濟而言。劉桂斌(1998)[6] 則將開放型經濟表述為自主選擇對外開放,合理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來發展本國經濟的體制。鄭吉昌(2003)[7] 認為開放型經濟是商品、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模式。
在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測度方面國內的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一類是運用計量模型對省市、地區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測度,例如謝守紅(2003)[8]通過洛倫茲曲線對比分析了廣東省21城市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傅鈞文(2005)[9] 通過風險評估模型分析了上海市的開放發展水平,何悅(2013)[10]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重慶與內陸8省的開放發展水平,王曉亮和王英(2013)[11] 通過熵值法比較分析了沿海7個省市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并認為應考慮開放的結構和效益。另一類文獻的研究是對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進行不斷地拓展,例如曾海鷹和任登鴻(2007)[12]建立了對內開放度、對外開放度和旅游開放度三個層面的指標體系。肖俊夫等(2009)[13] 構建了開放程度、開放結構和開放支撐三個層面的22個指標體系。陳子曦(2010)[14] 建立了開放基礎、開放程度和開放潛力三個層面的13個指標體系。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尤其是國內的研究基本集中在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構建上,通過采用各種計量模型和分析方法,來研究各指標的權重,從而得到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分值。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時期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許多學者在開放的效益方面有了不少突破,使得指標體系更加豐滿。但是在實際的研究中會發現,有些地區的開放型經濟指標有明顯的傾斜性,例如外貿依存度很高但是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比例偏低,而計算得到的綜合得分沒有體現這樣的特點。因此本文研究的角度在于開放型經濟內各個層面發展的均衡性,通過各個相關指標的關聯性研究來反映,而這類文獻研究比較少。
(二)研究對象的指標選擇與機理分析
筆者認為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挖掘本地的潛力,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實現資源、要素、產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從而帶動本國或地區經濟的增長。而在這發展過程中必定會存在對本國或地區資源、能源的消耗,環境的影響,以及規模效應遞減等瓶頸,如何以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大的效益是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目標,也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的必要條件。因此研究開放發展過程中的量與質的均衡關系能更為合理的評價區域經濟的開放發展水平。
以江浙地區的城市作為對象來研究是基于江蘇、浙江兩省是東部沿海較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也是最早一批對外開放的地區,具有良好的開放發展的經濟基礎、政策基礎以及已經積累的開放基礎,即開放型經濟發展實現了量的積累。但同時筆者也發現,浙江外向型經濟在遭遇滑坡后,對國內開放(內貿市場)的規模和效益水平均較低,與江蘇相比有不小的差距,浙江產品在外貿縮水的情況下,還無法以品牌產品的優勢保持國外和國內市場的份額,這需要在更多的研究中找到對策。
筆者選擇開放規模、開放結構、開放效益這三個層面來比較分析。在具體指標選擇上參考了王洪慶(2015)[15] 、何計文(2016)[16] 、謝婷婷(2016)[17] 等的指標體系,根據區域經濟的特點,并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統一性,使用的指標詳見表1。
其中第一個層面開放規模可以由以下指標來反映:外貿依存度可以用來反映區域經濟對國際商品市場的依賴程度;用內貿依存度來反映區域經濟對國內商品市場的規模;用外資依存度來考察區域經濟外資利用規模。第二個層面開放結構可以用來表征的指標有: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例來反映高端產品出口結構;用外商投資第三產業的比重來衡量外商投資結構。第三個層面開放效益可以用來衡量開放發展的成果和質量的指標:用內外貿易占地區產值比值來反映貿易經濟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度;用外資企業的利潤貢獻度來反映外資的經濟效益。
二、實證分析——紹興、嘉興、常州三地的比較分析
(一)對象解釋
選擇紹興、嘉興、常州三個地市,一是三個城市人均GDP比較接近在10000元上下,經濟基礎差不多;二是三個城市東部沿海開放型經濟相對較發達區域,外向型經濟發展已經積累了基礎,如今面臨開放型經濟發展轉型和質的提升;三是三者地理位置與環境較為相似,沒有港口城市的特殊優勢,又靠近周邊大城市;四是三個城市都有各自在產業上的比較優勢,有工業經濟的基礎和對外貿易的主導產業。因此,在三個城市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有利于在區域層面上剖析如何由外向主導向開放型質量提升進行轉變。
(二)開放規模的比較分析
1. 內外貿規模
從紹興、嘉興、常州三地的外貿規模來看,嘉興外貿依存度較高61.8%,常州最低僅為36%,也就是常州的出口額對地區GDP的比重為三分之一左右。從圖1來看,2001年加入WTO之后外貿規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大,尤其是紹興增長幅度較大。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外貿縮水的現象比較明顯,各地都有所下滑,紹興的外貿依存度也由75%下降到不足50%。因此,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外貿規模都有顯著縮小,而且有繼續緩慢縮小的趨勢。
(數據來源:紹興、嘉興、常州歷年統計年鑒)(下同)
注釋:指標單位涉及美元統計的均按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年平均價格進行轉換。(下同)
而內貿規模則相反,紹興、嘉興、常州內貿規模在2009年以后都有不同幅度的擴大。做為開放型經濟區域,與本地市場和國內其他區域的額市場貿易往來增多,效益提高,也是開放發展的重要方面。由于國外市場的縮水和不確定因素增加,更多依賴國內市場不僅是一種有效的補足,更是未來開放發展的主要支撐市場。 總的來看,嘉興的內外貿規模較紹興和常州大,紹興的內貿規模較小,潛力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圖2)
從三個地區各自內外貿依存度的比較來看,(圖3-圖5) 外貿規模也不斷地縮小,內貿規模在緩慢的增加,紹興外貿規模略高于內貿規模,嘉興由于外貿依存度較高2015年仍有55%所以高于內貿12個百分點,而常州2014年內貿規模已經超越了外貿。所以,相對紹興和常州而言,嘉興的內外貿規模較高(內外貿依存之和為97.54%),紹興和常州比較接近在70%到80%之間。
2. 外商投資規模
紹興和嘉興在外商投資規模上的變化基本同步,由于浙江和江蘇兩地在對外吸引資本政策上的差異,2007年之前常州與嘉紹在入世之后外商投資規模上走勢有所不同,但自2007年后都有明顯的下降趨勢,符合金融危機前國外資本和熱錢總是先于市場反應流動的規律。2012年后嘉興的外資依存度有緩慢回升,2014年為4.57%,而紹興的外資依存仍在緩慢下降,2014年不足1%,與嘉興和常州差距比較大。(圖6)
從上述比較分析中可以發現,嘉興的開放規模相對較高,紹興在外商投資規模上是短板,同時內貿的規模也有待提高。
(三)開放結構的比較分析
開放結構的優化是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方面,而結構的優化一般認為是產品結構的高端化、產業結構的高端化等方面。因此很多學者在研究開放結構時,選擇用出口產品種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來衡量一個地區出口產品的結構。從紹興和常州出口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來看,差距比較大,常州自2010年以來下降了10%左右但仍然高于紹興12個百分點。(圖7)由于兩地主導產業的不同,紹興的出口商品以輕紡產品、化纖原料為主,常州在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大力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和尖端人才,實行創新創業彎道超車的戰略,提前紹興進入產業的轉型期,因此開放經濟的結構優化比較明顯。紹興出口產品上的結構性劣勢,正式代表了浙江開放經濟的痛點,在量到質的轉型中,尤其是部分經濟主體由外貿轉戰內貿市場的時候,遇到了貼牌到品牌的考驗,品牌品質是占領內貿市場的主要利器。
由于各市對出口產品的種類統計有所差異,嘉興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未列入統計項目,而紹興和常州對實際利用外資中三次產業沒有列入統計項目,因此考察嘉興開放結構可以從實際利用外資中第三產業占比逐年增加反映出開放結構在不斷地優化升級,2014年嘉興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達30%以上。(圖8)
(四)開放效益的比較分析
1. 貿易經濟貢獻度
一個地區的貿易對地方經濟的貢獻體現了該地區開放發展的效益,從內外貿對經濟的貢獻來看紹興的貿易經濟效益較高尤其是2009年之后一直高于嘉興和常州,2014年達到70.6%,嘉興的貿易規模大于紹興和常州,但貿易效益不及紹興,常州貿易效益低于紹興15個百分點。(圖9) 這與紹興第三產業占比較常州低有關,常州2015年第三產業占比接近50%,2014年也高于紹興4.4%。(2014年常州第三產業占比48%,紹興43.6%)同時紹興的貿易效益較高也反映了紹興對貿易經濟的依賴程度較高,收貿易環境的影響也較大,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紹興貿易經濟的質量(含金量)將較大程度影響地方經濟的質量。
2. 外資企業利潤貢獻率
考察開放經濟效益還可以用外資企業的經營效益來反映,外資企業經營效益直接體現在企業的利潤上,通過紹興、嘉興、常州三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資企業利潤貢獻率比較可以發現,紹興的外資企業利潤貢獻較低,基本維持在20%的水平,嘉興和常州在2009年金融危機后外資企業利潤貢獻率有明顯的下降,尤其是嘉興下降幅度較大為20%,但嘉興和常州仍然高于紹興13個百分點。紹興外資企業以中小型為主,因此在統計規模以上(2000萬以上)工業企業時,占比較大的中小型外資企業并未統計在內,同時,紹興外資企業利潤貢獻率的穩定性也說明紹興規模以上的工業外企業在2009年金融危機中抗風險能力較強。2012年,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紹興、常州外資效益增長乏力,嘉興略有下降。(圖10)
(五)開放規模、開放結構和開放效益關聯性分析
1. 分析方法
為了考察某一區域開放型經濟中開放規模、開放結構和開放效益三者之間的關聯性如何,在一定的時間序列中變化是否具有同步性,筆者選擇采用灰色系統關聯分析法。由鄧聚龍①創立的灰色系統理論和分析方法是計算產業與產業間關聯性度比較簡單的方法,是研究一個多層次復雜系統內部各因素相互關聯程度的有效工具。灰色關聯分析主要是根據參考序列曲線與比較序列曲線的幾何形狀相似程度來判斷兩個序列關聯性的大小。如果曲線越相似,則關聯度就越高,序列發展趨勢越同步。一般以0.6作為臨界值來判斷。
2. 開放規模與效益的關聯分析
(1)數據選擇與設定
設定外資企業利潤貢獻率(或貿易經濟貢獻率)為參考序列Xa(t)(或Xb(t),t為時間2006-2014。外貿依存度、內貿依存度、外資依存度為比較序列X1(t),X2(t),X3(t)。
(2)無量剛化處理
為了使不同的數據序列具有統一性和可比性,采用初值化算子對參考序列數據和比較序列數據進行無量剛化處理,即每個序列的數據均除以序列的第一個數據。得到標準化序列ya,yb,y1,……,y3。
(3)絕對差值計算
將每個時間點標準化后的比較序列和參考序列的數據的絕對差計算出來得到△yφi(t)=|yφ(t)-yi(t)|(φ=a,b;i=1,2,3),并計算絕對值序列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4)關聯系數計算
rφi(t)=[ωmax△yφi(t)+min△yφi(t)]/[△yφi(t)+ωmax△yφi(t)](通常令ω=0.5)
關聯度Rφi(t)=關聯系數rφi(t)的均值
(5)結果分析
從結果來看,紹興的開放規模與開放效益之間的關聯性較低,除了外資企業利潤貢獻率與內貿依存度關聯度達到0.6,其他開放規模各指標序列與效益指標序列之間的關聯度均低于臨界值0.6,說明貿易經濟貢獻率與開放規模各指標的曲線擬合度較低,也就是說開放規模的大小并沒有與開放效益的高低呈現同步變化的趨勢。
嘉興內外貿依存度與外資企業利潤貢獻率、外貿依存度與貿易經濟貢獻率關聯度均大于0.6,所以嘉興的開放規模與效益之間呈現一定的同步變化特征。常州的開放規模與效益關聯度較高,尤其是外資和外貿依存度與貿易經濟關聯度大于0.7,呈現了較好的同步性。因此總來看,外資依存度與外資企業利潤貢獻率三個城市都低于臨界值,說明外資規模與外資的效益關聯性較低,外資規模擴大的同時效益并沒有同步提高,而外資規模縮小時,效益也沒有同步下降。
3. 開放規模與結構的關聯性分析
設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為參考序列Xc(t),用上述相同的計量過程獲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與外貿、內貿、外資依存度之間的關聯度。(表4)
從關聯分析結果來看,內貿依存度與開放結構有較好的同步變化特征,但內貿的規模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而與本應聯系較為密切的外貿、外資規模卻關聯度都低于臨界值,所以出口產品的高端化水平與開放的規模大小并無同步變化的特征。但是反過來,也說明出口產品的結構高端化,不僅有利于國外市場的競爭力提升,也有利于發展內貿市場,在國際環境不確定或者風險較大時,外貿與內貿之間的轉換與互補將得以實現,地區的綜合開放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結論
筆者旨在闡述區域層面開放型經濟的規模與結構、效益之間的內在關系,通過對紹興、嘉興、常州三個地區的統計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首先分別從規模、結構和效益三個方面對三個地區做了橫向的比較分析,發現紹興的開放規模低于嘉興、常州,開放結構與常州也存在較大差距;紹興的貿易經濟對地方經濟的貢獻較大,但外資經濟的效益卻較低,與嘉興和常州差距較大。
其次對開放規模、結構和效益之間的關聯度做了系統分析,結果發現:一方面,開放的規模與結構之間關聯性較低,當內外貿、外資規模擴大時,開放結構并沒有呈現同步優化的趨勢;另一方面開放規模與開放效益的關聯度嘉興、常州較高,說明開放規模擴大或縮小的同時,開放效益呈現同步提升和下降的趨勢。
因此,在提升區域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時,一是要以本地主要的產業為基礎,首先使得區域內產業結構得以轉型升級,才能實現開放結構的優化;二是開放經濟從量變到質的提升是經歷經濟新常態時期必須面臨的挑戰,在繼續擴大開放規模的同時,要以效益的增長為根本,引進優質的外資資本,落地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提高開放經濟對地方經濟質量增長的貢獻度;三是隨著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擴大,區域經濟與全球經濟體系的關聯性也不斷增強,受到區域外經濟形勢的影響也在日漸深入,開放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需通過提升開放質量進一步提高,才能擁有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故要實現從依賴價格競爭到品質競爭的轉變;四是對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痛點,要以更加開放的眼光和聚焦的力量來解決三十年貼牌外貿面臨的困境,從不需要自我品牌,跑量就可以達到規模效應,到現在必須以創新和品牌為核心的開放發展理念,縱深內貿市場,做精外貿市場。為此需要通過更多的研究與實踐來探索出一條高水平開放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2]Sebastian E.Openness Productivity and Growth:What Do We Really
Know?[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2):383-398.
[3]Katrin Rabitsch. The Role of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Trade Elasticity for Monetary Policy in Open Economie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12,(4): 603-629.
[4]Philippe Bacchetta,Kenza Benhima,.annick Kalantzis. Optimal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a Growing Semi-Open Economy[J].
IMF Economic Review, 2014,(1):48-77.
[5]李貫歧.開放經濟的含義及其與相鄰概念的關系[J].理論學
刊,1995,(6):46-48.
[6]劉桂斌.外向依賴性經濟與自主開放型經濟———從東南亞
金融危機應吸取的教訓[J].湖南經濟,1998,(7):13-15.
[7]鄭吉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J].技術經
濟與管理研究,2003,(5):9-11.
[8]謝守紅.廣東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與對策[J].地域研究
與開發,2003,(4):41-44.
[9]傅鈞文,崔大滬,吳雪明.上海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現狀與風險
評估[J].上海經濟研究,2005,(6):44-53.
[10]何悅.重慶與中部地區開放型經濟比較分析[J].重慶工商大
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72-75.
[11]王曉亮,王英.區域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7-31.
[12]曾海鷹,任登鴻.區域開放度指標體系研究及測算[J].經濟問
題探索,2007,(9):15-18.
[13]肖俊夫,林勇.內陸開放型經濟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J].統計
與決策,2009,(9):46-48.
[14]陳子曦.中國各省市區開放型經濟水平比較研究[J].地域研
究與開發,2010,(5):5-10.
[15]王慶洪.我國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動態變化趨勢研究
[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4):3-12.
[16]何計文,鄧玲.基于改進的TOPSIS法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水
平的測度與比較[J].東南學術,2016,(2):79-82.
[17]謝婷婷,郭艷芳.“一帶一路”視閾下我國省域經濟開放度提
升的實證研究——基于空間面板模型分析[J].華東經濟管
理,2016,(4):49-55.
[責任編輯、校對:黨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