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巧明 王衛 趙永林 李浩偉 馬文華 張原 張佳田


[摘 要] 目的:觀察跟骨外側橫弧形切口入路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療效。方法:將我院收治的30例跟骨粉碎性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5例,研究組采用跟骨外側橫弧形切口入路治療,對照組采用跟骨外側L形切口入路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研究組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骨折愈合時間明顯較對照組少(P<0.05),治療前兩組Bohlers角、跟骨高度、寬度及長度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的優良率86.67%及甲級愈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53.33%(P<0.05);并發癥發生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40.00%(P<0.05)。結論:骨外側橫弧形切口入路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可顯著降低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骨折愈合效果及恢復情況理想,并發癥少。
[關鍵詞] 跟骨粉碎性骨折;外側弧形切口;外側L形切口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200(2016)06-077-03
DOI:10.11876/mimt201606029
跟骨粉碎性骨折是跟骨骨折中較為嚴重的一種,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效果不理想均會造成骨折吸收、皮膚壞死等嚴重并發癥,所以跟骨粉碎性骨折是一種致殘率很高且復雜嚴重的創傷。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術后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復好,但是因跟骨生理解剖結構復雜,所以手術治療的入路一直是該術式極具爭議的話題[1]。經典入路方式跟骨外側“L”形切口入路有操作便捷且骨折部位暴露充分等優點,但是術后皮膚L角容易發生感染、切口邊緣壞死及滲液[2]。本研究為找出更加實用有效的手術入路方式,以3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將跟骨外側L形切口入路改為橫弧形切口入路后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3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骨科學》[3]中跟骨粉碎性骨折相關診斷;②年齡20~60歲;③受傷之前患肢各項功能正常,無踝部及足部骨折等。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內分泌、代謝性骨病或病理性骨折等;②合并有糖尿病、閉塞性脈管炎、高血壓及冠心病等;③伴有周圍軟組織、神經、血管及皮膚破壞嚴重者。其中研究組男9例,女6例;年齡25~57歲,平均(41.62±9.46)歲;受傷至手術時間7-13d,平均(10.02±2.33)d;骨折類型(Sanders分型):SandersⅡ型4例,SandersⅢ型8例,SandersⅣ型3例。對照組男8例,女7例;年齡26~59歲,平均(42.31±9.35)歲;受傷至手術時間7-14d,平均(10.18±2.26)d;骨折類型(Sanders分型):SandersⅡ型5例,SandersⅢ型8例,SandersⅣ型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研究組(跟骨外側橫弧形切口入路治療):自外踝后側一指寬做切口,順跟腱末端及腓骨中點縱行向下,呈圓弧形向下延伸長度約15cm,全程用手術刀避免用電刀。在不損傷腓骨長短肌腱的情況下,將跟骨外側壁顯露出來,向上剝離骨膜、腓骨長短肌腱,使用1.5mm克氏針將其臨時固定于距骨、外踝上,待跟骰關節和距下關節前后關節面完全顯露后,將骨外側壁骨折塊掀開,將骨折不著部分細致復位,包括跟骨高度及長度。有缺損情況者取自體髂骨植骨。并采用骨錘直接敲擊跟骨外側恢復跟骨寬度,后經C臂機透視,Bohlers角恢復至30°左右為最佳。復位滿意后,選用貼服跟骨外側壁且合適大小的鋼板進行固定。沖洗傷口、放置引流條,關閉切口,適度加壓包扎。對照組(跟骨外側L形切口入路治療):在外踝下端做L形切口,自外踝后側一指寬,經足外側皮膚跖面交界上緣,終與第五趾骨基底平面。具體手術過程同研究組。兩組止血帶均不能多于1.5h。
術后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消腫對癥治療。術后不用石膏外固定,將患肢抬高冰囑咐患者可自主活動足跖和踝關節,引流條于1-2d后拔除,2周后傷口拆線,拆線后及時返院X線片復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決定拄拐及完全負重鍛煉時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圍術期指標、骨折復位情況(Bohlers角、跟骨高度、寬度及長度)。比較兩組切口愈合及療效、并發癥,療效評定標準按照maryland評分系統,切口愈合標準為甲級愈合(直接愈合):無任何不良反應,愈合狀況優良;乙級愈合(延遲愈合):切口處出現邊緣皮膚壞死、積液、紅腫、血腫及硬結等炎癥反應,未化膿;丙級愈合:切口化膿,需重新拆線進行引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兩樣本比較采用χ2檢驗,百分率描述;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t檢驗,(x±s)描述。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相關指標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研究組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手術前后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ohlers角、跟骨高度、跟骨寬度、跟骨長度等各項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除對照組跟骨寬度改善不明顯外,兩組其余指標均較治療有顯著改善(P<0.05),研究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2。
2.3 兩組臨床療效及切口愈合情況
研究組優良率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研究組甲級愈合例數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乙級及丙級愈合例數對照組與研究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3。
2.4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6.67%;對照組感染4例,切口邊緣壞死2例,并發癥發生率40.00%。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χ2=4.658,P=0.031)。
3 討論
跟骨粉碎性骨折分類繁多[4]。復位術后最常發生的是切口愈合困難、感染及軟組織血供差等癥狀[5-6]。L形切口是跟骨骨折經典的切口方式,能將距下關節及骨外側壁完全暴露,內固定和手術操作均非常方便,但是其術后切口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19%~37% [7-8]。L形切口術后切口并發癥均會累及近側壁和后上方皮緣,且發生部位多數為切口遠側壁和近側壁轉角以及轉角處上方[9-10]。這是由于遠側壁上下皮膚及切口轉角處有各自的生理學特征。當其承受的張力及較大時,皮緣微循環減弱,便會導致皮瓣和皮緣壞死。且跟骨骨折部位軟組織血供條件差。切口遠側臂跟骨外側(切口上部)和趾部(切口下部)皮膚分屬兩個供血系統,跟骨外側皮膚血供來自跗外側動脈和跟骨外側動脈,趾部皮膚血供來自足底外側動脈(脛后動脈)[11]。L形切口近側和遠側臂轉角呈L形轉角,切口上方皮膚近乎直角轉折,導致上方皮膚血循環較差,術后繼發性感染、切口邊緣皮膚壞死及不愈合發生率大幅度提高。
跟骨外側橫弧形切口由L形切口改良而來,弧度約150°,切口主要供血來源于跗外側動脈和腓動脈穿支,切口圓鈍,可有效降低對外側皮膚血運的影響,將腓腸神經受到的傷害降至最低[12]。在橫弧形切開皮膚直達骨膜,游離及上翻皮瓣的過程中,皮瓣一直處于松弛狀態,有效避免了牽拉造成的不必要損傷,保護血運。與L形切口同樣保持踝關節穩定的情況下,橫弧形切口受到的剪切率要顯著低于L形切口。本研究中切口甲級愈合率高達93.33%,可見跟骨外側橫弧形切口治療效果優于L形切口,與趙強、Kehagias等多位學者研究結果相一致[13-14]。
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療過程中前期并發癥包括皮膚水泡、腫脹、感染、壞死及筋膜室綜合征等,后期有根墊問題、關節炎、骨折畸形愈合、神經撞擊征及肌腱等,這些均會不同程度影響治療效果,所以一旦有并發癥發生應立即進行處理。本研究研究組有1例發生感染,對照組感染者4例,另有2例切口邊緣壞死,經換藥及對癥治療后兩組并發癥均得到有效抑制,未影響后期骨折及切口愈合。
綜上所述,跟骨外側橫弧形切口入路具有L形入路骨折部位顯露充分的優點,術中失血量少,手術時間短,術中骨折解剖復位,術后切口愈合好,還能有效降低并發癥。但是本研究選取例數較少,隨訪時間也有限,所以研究結果僅為近期療效,遠期療效仍需進一步驗證。
參 考 文 獻
[1] 商瀾鐠,周方,姬洪全,等. 微創鎖定接骨板與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比較[J].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5(05):711-716.
[2] 陳振強,孫占勝,初向全.粉碎性跟骨骨折治療策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08):695-696.
[3]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欽,等.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723-740.
[4] Holm JL, Laxson SE, Schuberth JM.Primary subtalar joint arthrodesis for comminuted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 Foot Ankle Surg. 2015,54(1):61-65.
[5] Richter M, Gosling T, Zech S, et al. A comparison of plates with and without locking screws in a calcaneal fracture model.[J]. Foot Ankle Inter, 2005, 26(4):309-319.
[6] 郝東升,陳晨,王東,等. 跟骨骨折外側延長L形切口并發癥非手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3,27(01):30-35.
[7] 何平,李詩,林景波,等. 改良“L”形切口結合跟骨鎖定鋼板治療跟骨SandersⅢ、Ⅳ型骨折[J]. 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3):3440-3442.
[8] 孫昌俊,李力更,畢若杰,等. “L”入路與“八字”微創入路治療跟骨骨折的比較[J].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5,37(06):733-736.
[9] Abe T, Suenaga H, Oshima H,et al.An L-Shaped Incision for an Extensive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Using the Left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J].Aorta (Stamford). 2015,3(2):86-88.
[10] 韓霄. 外側L形切口在跟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中的張力變化特點及與術后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分析[D]. 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 2014.
[11] 梅炯,俞光榮,朱輝,等. 跟骨及其周圍結構的臨床解剖學研究[J].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4,22(01):36-39.
[12] 賈獻榮, 趙育威, 葉佳,等. 跟骨外側改良橫切口治療跟骨骨折[C]// 浙江省骨科學術年會. 2012.
[13] 趙強. 跟骨外側小弧形切口與L形切口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療效[D]. 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3.
[14] Kehagias E, Tsetis D.The “L-shaped tunneling technique”: a modified technique facilitating a more discreet implantable port positioning[J].J Vasc Access. 2016,17(2):195-199.
[15] Myerson M, Jr Q G. Late complications of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3, 75(3):33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