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摘要:近10年來,輿論對商學院教育的質疑愈演愈烈。明茨伯格等著名管理學家都指責MBA和EMBA教育過于看重理論,脫離現實。本文分析了當前MBA教育存在的問題,然后從MBA教育的目標定位、學生招生、教學實施、教學組織、師資隊伍、教學內容、畢業論文、就業服務等方面闡述如何保證MBA教育質量,構建了一個從招生到就業全周期、多層次、全方位的持續改進體系。
關鍵詞:MBA;教育質量;體系
自從哈佛商學院于1908年推出了工商管理碩士(MBA)項目以后,世界各國便陸續效仿推出這種培養項目。MBA教育從誕生之日起,它的培養目標定位就是為工商企業界培養有責任感、有道德的一流經理人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企業急劇增多,對高級管理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長,在這種背景下,1991年MBA教育被引進中國,首批九所高校試辦MBA教育,到現在我國MBA教育經歷25年的發展,累計招生40余萬,授予學位20余萬,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為改革開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同時,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但不得不承認,現階段我國MBA教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
(1)MBA教育定位問題
MBA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學習與訓練,基本是一種職業教育。事實上,除此以外,仍然需要大量的理論知識的教育,應該是通識教育。通過這種教育,要使學生能夠有更加寬廣的國際觀、全球觀,學到當前國際上先進的企業管理理論知識。從更高一個層面說,我們還需要加強學生的理想道德教育與社會責任教育,使學生的格局跳脫狹隘的純粹的物質利益的追求,具有更加寬廣的大視野。另外,辦學目的的定位還要考慮到學校本身的特色。鮮明的特色既是成功培養職業經理人的必要條件,又是突出本校與別校的差異從而開拓市場的關鍵。
(2)選拔機制問題
在國外,MBA教育是一個成熟的職業教育,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強調其應用性和實戰性。面試是選拔MAB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MBA面試過程來發現真正那些具備企業家素質的人。在國內,面試分值在總成績中比例不大,雖然有學校通過提前面試或設置A、B線等方式加大面試比重,但對于多數院校,聯考成績還是起著決定性作用。
(3)師資隊伍問題
與其他類型專業學位教育相比,MBA教學更注重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案例教學和師生互動;注重有效的教學組織和實踐引導。這就要求從事MBA教學的教師的基本條件和素質要高于從事傳統研究生教學的師資水平。目前,按照教指委要求,各培養院校符合條件的師資水平差距較大,參差不齊,這些教師“學院派”居多,理論功底雄厚,但缺少對企業微觀層次的掌握,實踐經驗缺乏,由這樣的師資很難擔起MBA教學工作的重任。
(4)培養模式問題
當前,國內MBA培養模式與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的模式基本相同,其教學方式仍然沿用普通碩士的授課方式和內容,課程體系存在“大而統”的現象,課堂教學仍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過于學術化,忽視了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學案例照搬國外多,缺少原創性的本土化的案例。這導致MBA學員眼高手低、會說不會做,理論分析與實踐相脫離。
我國具有MBA招生資質的院校已經達到237家(共十批)。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這是MBA教育的市場機遇,如何搶抓機遇,更新觀念,重構模式,以新的面貌參與競爭,更好地為市場經濟建設服務,是MBA辦學中值得思考的問題。結合國內MBA教育的現狀,各培養院校應重新調整辦學定位,從師資建設,教學資源整合等多個角度全方位提高MBA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不斷總結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獨具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質量保證和持續改進體系,以促進我國MBA教育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1)以準確的定位為引領
要把MBA教育辦好,首先就應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各培養院校應依托自身的優勢領域、優勢學科,充分發揮地緣優勢或行業優勢,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對管理人才的需求,立足實際。堅持特色,準確制定差異化的辦學定位,才能立信于市場。
(2)以優選的生源為前提
各培養院校應根據對MBA生源質量的要求,組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和優秀企業家,設計出既能考察考生基礎理論知識,又能反映考生實際工作能力的面試辦法,適當加大面試在錄取成績中的比重,調整招生門檻,向工作經歷和管理實踐經驗豐富的考生傾斜。根據生師比,適度控制招生規模。
(3)以精選的師資為保障
構建了多元、動態的“雙師雙能”師資選拔機制。由校內外知名學者與企業高管共同組建高水平、梯隊式專業課程團隊,建立常規化與動態化考核的調整策略;同時依托學校師資交流學習平臺,建立促進教師能力提升的長效激勵機制。鼓勵任課教師積極投身實踐、參與企業研究和咨詢活動,以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4)以科學的模式為依托
課程架構方面體現時代最新發展的要求,凸顯先進性、系統性和前沿性,構建體驗式教學模式,打造以戰略思維和管理思辨為引導,理論夯實為基礎,實踐能力提升為主線,校企聯合共創課堂的課程體系,增加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在未來成長中的個性化職業發展需求;
教學手段方面推動“互聯網+教學”改革,培育慕課、微課、移動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學生工余時間,逐步達到“集中授課、分散吸收,深入理解、融會貫通”的目的。
案例教學方面采用討論式、啟發式、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教師自編案例來完善案例庫建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形式方面將課堂講授、案例研討、現場調研企業考察、實戰模擬、角色扮演、專題研討、移動課堂等靈活多樣的實踐項目有機結合,以真實的企業問題和實踐場景檢驗學生課堂所學,力求知行合一。
論文創作方面強調MBA學員要在導師指導下把學科方向前沿的理論和實際工作緊密結合,既解決了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之間的矛盾沖突,保證了學習時間和論文質量,也提高了論文的實用性和應用價值。在管理上強化質量意識,加強過程管理,實施“節點控制”,建立嚴格的質量審核標準與保障機制。
(5)以優質的服務為特色
各培養院校應將學員的職業生涯設計與整個教學內容的選擇有機融合,在充分了解學員工作背景、未來求職意向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校友網絡,幫助學員整合和拓展社會各方資源;舉行職業規劃研討會以及職業規劃培訓,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職業發展指導和幫助。
(6)以暢通的反饋為路徑
建立由“學院內部自評—專業督導評估—學生意見反饋—用人單位回訪”構成的內外雙重監督的多渠道反饋機制,以保證教育質量的持續改進。
各培養院校都應該真正沉下心來,回歸教育本源,力保教育質量,踏踏實實去挖掘,去積累,去實踐,去傳承。通過價值創新、差異化的競爭和持續的改進,把各自的MBA項目辦成特色鮮明,質量過硬,口碑良好的項目,培養出更多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優秀的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