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萄
摘要:教育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隨著學校這種專門的教育機構的產生,自然也出現了一系列管理學校的活動,因此教育管理活動是隨學校的產生而產生,隨教育的發展而發展的。盡管教育管理的實踐具有悠久的歷史,然而將教育管理作為一個專門的領域進行研究則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本文將對西方學校教育與管理理論流派及其發展做一簡單梳理;并根據相關理論,結合當前學校教育管理的實際做出一些思考。
關鍵詞:學校;教育管理;理論流派
一、西方當代主要教育管理理論流派
對于西方教育管理主要理論流派的類型,大多數學者是按照教育管理理論時間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加以分類的。在分析教育管理理論時一般是先介紹一般的行政理論或管理理論,然后再分析這些理論在教育管理中的運用。通過查閱教育管理類相關書籍文獻,筆者發現也有學者將西方教育管理的理論流派分為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流派、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流派和自然連貫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流派這三大理論流派。
(一)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流派
科學教育管理理論是受科學主義的管理理論特別是西蒙的科學主義理論的影響而產生的??茖W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是伴隨著著名的教育管理理論運動而成長起來的一個主導性理論流派。該理論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丹尼爾·格林菲斯、哈爾平、坎貝爾、霍伊和密斯科爾等人??茖W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流派認為教育管理也應該是一門科學,它應該具有物理學那樣的嚴謹性和規律性,該流派對管理有其獨到的見解。其中最重要的是該流派認為決策是管理的核心,它重視人的理性和組織的結構在管理和決策中的作用,并主張通過培訓,幫助社會管理人員來掌握科學的管理理論,更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對事物的不確定性進行不懈追求的一種精神理念,使人們面對未知的世界有一種積極的心態,勇于探索其中的規律,而不是被動地甘受外在世界的擺布。
(二)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流派
有學者指出,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與1927年-1932年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的試驗以及在這一實驗基礎上所形成的人際關系學說有著內在的聯系。研究者通過研究霍桑試驗的實驗結果,發現工人的積極性更多的與人的精神因素相關。這一發現促使人們對管理中人的精神需要等非認知理性因素加以重視,而人際關系學說就是對這一發現所進行的理論概括。霍桑試驗及人際關系學說使社會科學家對研究管理中人的因素產生了積極的興趣。直至20世紀70年代,形成了與科學主義教育管理流派相對立的人文主義教育管理流派。人文主義教育管理流派關注組織中的人,關注人的非理性方面,比如人的意志和情感等,至于理性方面,則更關注價值理性和倫理理性。
對于西方的人文主義教育管理流派,有學者指出主要包括格林菲爾德的主觀主義教育管理理論、霍金森的教育管理價值理論、福斯特等人的教育管理批判理論、薩喬萬尼等人的教育管理文化理論以及麥克斯等人的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理論等。第一,主觀主義教育管理理論。該理論表現出了對人的因素的特別關注,認為管理理論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人的意志、情感和動機。第二,教育管理價值理論?;艚鹕J為教育管理研究應該特別關注“價值”及其在管理活動、管理理論特別是管理哲學中的地位,這促進了人們對教育管理中道德和倫理問題的關注。第三,教育管理批判理論。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論將自己的宗旨定位為“為人的自由而管理”,它批判了阻礙人的自由的社會制度,表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教育管理批判理論提出領導必須具有批判性、必須具有變革能力、必須具有教育性、必須是道德的等觀點對教育管理者或領導者的實踐也是非常有啟發性的。第四,教育管理文化理論。該理論認為想要理解和改善我們的社會環境包括教育組織,僅僅批判社會制度是不夠的,還需要研究人的主觀性表達,如語言、信仰、組織等文化。第五,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理論。這一理論大致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于之前提到的理論,該理論的研究仍略顯不成熟,該理論主張將整個個體置于管理的視野,關注人的內在狀態,強調管理需要用心而不是單憑理性或理智的說服。
(三)自然連貫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流派
自然連貫主義的教育管理流派是一種企圖建立一門新型的管理科學的理論流派。自然連貫主義教育管理理論大致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亞的兩位教育管理學家——科林·依維斯和蓋伯利樂·拉克姆斯基。該理論流派以自然科學中神經系統科學的發展為依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管理理論體系,為教育管理理論的發展,特別是在如何吸收自然科學的先進成果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開拓了教育管理者的眼界。它的決策模型和培訓模式能夠給予當今教育管理研究者有關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啟示。然而,自然連貫主義只看到了人類認識是一種自然現象,而幾乎完全忽視無論是認識的主體、認識的客體還是認識的中介系統都受到了社會、歷史、文化因素的極大影響。
總之,西方近一個世紀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教育管理理論的研究大多是圍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觀點而展開的,從而也就形成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流派,以及為調和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教育管理理論而形成的自然連貫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流派。
二、對高校教育管理的反思
在收集整理西方教育管理理論的過程中,筆者了解了一些教育管理學家對教育管理的思想觀點,并得到了相關啟發,由此對高校的教育管理做了一些反思。
(一)加強家校聯系。高校中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異地求學,離開了父母的照顧,對于新環境、新學習和新人際都需要適應期,而部分學生可能會在此過程中因適應能力差或缺乏人際交往技巧而出現不適應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而當前高校中因人際交往障礙、環境適應性差而引發的大學生心理事件越來越多,在學校進行心理矯治的過程中加強學校和家庭的聯系溝通,可以進一步了解問題學生的成長環境及性格特點,進而加強心理干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真正幫助有困惑的學生解決問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與人際觀,更好地適應新生活。
(二)注重學校教育。健全人格是學生走向社會必需的一種素質,高校應該將教學管理的重點放在青年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上,多維度地為青年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成才創造良好條件。
第一,加強教師的自身道德修養。學識淵博、德操高尚的教師往往具有獨特的榜樣示范作用。教師應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要注意保護學生自尊心,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對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要及時發現并充分肯定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因為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欲望、被人重視的需求。在批評學生的時候不能以強硬的態度對待,要以理服人;對人格有缺陷的學生要注重對他們的心理輔導和訓練,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懷和指導,促進那些不良人格品質向良好方向發展,直至逐漸形成健全人格。
第二,豐富校園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靈魂,也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核心?,F代大學生群體由高中緊張的學習進入到大學相對輕松的學習生活中,往往會存在進取心不足的情況。所以,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組織有針對性的文化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中都能找到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激勵和推動他們去獲得成功,使他們在獲得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時,逐漸克服和消除他們人格當中自卑、懦弱以及懶散、懈怠的面,以形成健全人格。當然健全人格的培養離不開社會交往。因此學校要積極組織各類豐富多彩的交往活動,拓寬學生的心理交往空間。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節假日組織文娛聯歡,開展體育競賽、社會調查、志愿者活動等,從中增強他們主動交往的意識、培養他們的社交習慣,鍛煉其社交能力,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礎。
第三,實現學生參與管理的多元化。在當前的高校管理制度中,除了班干部制度,存在權威主義倫理學色彩的還有高校學生會制度。這些制度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一部分人而否定另一部分人;利用一些人來管理一些人,分而治之,這樣可能會與培養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和自愛,發展他們的自我潛能。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轉變管理觀念,創新管理模式,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發展中來,可以指導和鼓勵具有管理組織能力的學生組建社團以豐富校園文化,也可以通過輪流任職的方式進行班干部管理,還可以通過管理意見征集等方式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集體合作意。
第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當代大學生受嚴峻的社會就業形勢的影響,往往更具有競爭意識和為就業提早做準備的意識。然而,也有部分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出現功利化的傾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諂媚虛偽甚至弄虛作假,為了綜測而費盡心思只為畢業時簡歷上能多一些獎項而增加自身競爭力。盡管爭取各類獎項也是青年學生進取心強的表現,但在激烈的競爭中靠真才實學獲得所需才是正當的,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榮譽往往失掉了基本的道德,這樣的“人才”進入職場往往會污化職場風氣。此外也有部分學生因就業壓力而產生心理焦慮等癥狀,甚至引發因就業問題而導致宿舍關系鬧僵等極端事例,這對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因此,高校應注重對學生職業規劃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及創業觀,緩解就業壓力。
總之,教育管理是長期發展的過程,需要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起來,實事求是,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黃志成:現代教育管理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吳志宏、馮大鳴、魏志春:新編教育管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3]蕭宗六:學校管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4]孫綿濤、羅建河:西方當代教育管理理論流派[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
[5]張東嬌、徐志勇、趙樹賢:教育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6]陳如平:教育管理理論運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
[7]托馬斯·J·瑟吉奧萬尼 著:教育管理學[M].黃崴、蔡燦新、黃曉婷、余芳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