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肖
摘要:《尼各馬可倫理學》的作者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是西方倫理學史上的第一部倫理學著作,全書所涉及的主要是關于善、幸福、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快樂與友愛這幾個方面。讀完本書后使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將淺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關鍵詞:善;德性;快樂
一、關于幸福與善
亞里士多德認為的善有兩種含義,具體的善和最終的善,具體的善是指一個具體的目的,最終的善是具有總體性質的善,它包含著低于它的目的的善。善的事物被分為三類:一是外在的善,包括財富、高貴的出身、友愛、好運等,它是實現善的手段;二是靈魂的善,包括節制、勇敢、公正、明智,它是善的目的,是最為真實的善;三是身體的善,包括健康、強壯、敏銳等。亞里士多德認為,最高的善既是學問又是技藝,它是因自身是善而為善的事物,幸福便是如此,作為最高的善指的是人的肉體和靈魂活動的圓滿實現,尤指人的靈魂最好思想活動的圓滿實現,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活動。一般的大眾對幸福的理解是為獲得快樂的一種享樂生活,幸福就是生活的好或做的好。出眾的人認為幸福是為了獲得最高榮譽的公民大會或政治的生活。愛智慧者則認為幸福是一種合乎德性的沉思的生活。幸福是需要通過努力學得的而不是靠運氣獲得的,運氣只是幸福的補充。
在感嘆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深刻之余,我也聯想到了中國傳統思想中關于善和幸福的論述。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最高的善猶如水一樣看似無形,最為柔弱,實則最為寬廣,包含著世間的其他一切善。還有《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善指的是具有最為美好、最完備的道德品質。“上善”、“至善”與亞里士多德的最高的善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關于善的最高境界,是人世間最為高貴的品質,是人類所要追求的最終的目的。中西方倫理學的核心便是善,在善的引導下進一步展開對其他倫理道德的論述,善是總綱,善是起點,善又是終點。幸福的評判標準卻是多元化的,有的人以獲得肉體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人以追求精神的快樂為幸福。作為“禮樂之邦”的中國,一直以來人們以追求精神的充足為幸福,以獲得最高尚的品質道德為最高的福祉,那些古代有道德的君子在老百姓的心中是被崇敬的,文人賢士也因自身的高尚品質而備受贊譽。但是隨著西方多元化思潮對我國的沖擊,尤其是一些資本主義的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的傳入,一些人開始放棄自己的精神與靈魂的追求,開始不擇手段的追逐經濟利益與財富,甚至為了獲得享樂的生活而采取許多違背禮儀道德與良心的事情。經商的生產毒奶粉、毒牛奶來降低成本獲得利潤。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謀得一份好的工作,只重視科學知識的積累而忽視做人的素養。普通百姓也把自身酒肉生活的滿足當做是最大的幸福。本應該教化公民的政府甚至也成為了政客們追名逐利、操縱烏合之眾的戰場,官員中飽私囊不說,還把政績與金錢利益相聯系……整個社會都為了外在的物質而奔波勞累,卻很少停下腳步來思考一下為什么錢袋子越來越鼓了,樂趣卻越來越少了,生活越來越沒意思了。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應該讀讀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幸福是合乎的性的沉思的生活,給自己的心靈一副猛劑,使自己回歸到正確的道路上。做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二、道德德性與適度
亞里士多德把靈魂分為兩個部分:有邏各斯的部分與無邏各斯的部分。有邏各斯的部分又分為嚴格意義上的邏各斯和聽從意義上的邏各斯,無邏各斯的部分又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其中動物性方面又分由聽從意義上的邏各斯和反抗意義上的邏各斯。德性又分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我們這里說的道德德性就屬于靈魂中有邏各斯與無邏各斯部分所共有那個聽從意義上的邏各斯。道德德性是通過習慣養成,而非自然造成的。適度的兩端是不及與過度。不及與過度是惡,適度是一種德性。德性就是中間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比寮业闹杏咕褪恰安黄灰小?、“過猶不及”。
在具體的德性上對德性的適度與否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比如說勇敢這種道德德性指的是恐懼與信心方面的適度品質,如果對這種品質不及,那就是怯懦,如果對這種品質的過度就是魯莽。怯懦與魯莽跟勇敢相比,一個是不及,一個是過度。要想獲得勇敢就必須切實把握好一個中庸的度。還有節制的不及時冷漠,過度是放縱;大度的不及是謙卑,過度是虛榮;大方的不及是小氣,過度是鋪張……每一種具體的道德德性都有一個不及與過度,而這種不及與過度與德性相比就是一種惡。道德德性對于個人與民族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有德性的人是被值得稱贊的,一個有德性的民族是值得驕傲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但是隨著社會多元化思潮的影響,出現了一些道德滑坡的現象,老人摔倒在地無人幫扶,小孩被車碾過無人問津,這是道德德性的不及。還有一些道德綁架的現象,公交車上不為老人讓座位就要遭到辱罵,這是道德德性的過度。全社會必須重新拾回道德德性的適度標準,這樣才不會讓社會的道德失衡。
三、關于快樂與友愛
關于快樂的討論很深刻,亞里士多德揭示出快樂一些難以言說的特性。他認為向正常品質回復的快樂不是正常的快樂,比如因饑餓而吃飯感到的愉悅。快樂是人的正常品質的不受阻礙的實現活動。正常的快樂是善而不是惡,快樂是一種善但不是最高的善,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的生活是快樂的生活。快樂本身是自足的,不依靠時間的積累而增加,因而當我們因做某事而忘記了時間時,我們是快樂的。
關于友愛的討論,很有意思。亞里士多德討論了三個層面的友愛:有用的、快樂的、善的或有德性的。他認為快樂的和有用的友愛建立在某種交易的基礎上,存在利害關系,因此難以長久;而善的友愛是因為對方自身之故的、既善也愉悅和有用的、持久的。青年人往往喜歡追尋快樂的友愛,跟誰在一起快樂就在一起,但聚的快,散的也快;中年人和老年人喜歡追尋有用的愛,誰對他們有好處,便跟誰交往,當對方不能給予好處時便失去了交往的必要;而只有有德行的好人才追尋善的或者是有德性的友愛,這種友愛是最為長久的,屬于靈魂之交。當然亞里士多德并不是單純的就友誼論友誼,還將友誼上升到城邦生活的高度,強調了友誼對城邦生活的重大意義。
快樂與友愛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它關乎到生命的質量問題。快樂與友愛都是關乎到精神與靈魂的品質,是高尚的、純潔的,不應該摻雜任何的雜質。朋友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時還應當看到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城邦之間的友愛,具體到現在社會便是國家公民之間的友善,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被表述為個人層面的友善,友善體現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才會是更加完善的友善。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尼格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注.北京商務印圖書館 2003
[2] 余紀元;林航.“活得好”與“做得好”:亞里士多德幸福概念的兩重含義[M].世界哲學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