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梅 格鵬飛 拉毛吉 張宏茂 王克儉 李志成 邊 境
?
·醫苑軼事·
淺述藏醫對麻風診療的認識
馮淑梅1格鵬飛1拉毛吉2張宏茂1王克儉3李志成1邊 境1
藏醫學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完整的醫學理論,可操作的診斷治療方法,是獨具特色的民族醫學體系,我國民族醫學之首的藏醫學對麻風臨床的認識歷史悠久,并隨著實踐的深入,認識不斷日臻完善,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在此作以簡要介紹。
藏醫對麻風以部位分有18種:根據患病部位分外皮、真皮、精氣、色澤、氣力、肌肉、脂肪、韌帶、脈管、血液、黃水、骨骼、關節、軟骨、大腦、骨髓、精液、五臟。這些部位是疫蟲即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疫蟲在患者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骨髓、睪丸等處。其中皮膚、肌肉、韌帶、血管等是最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皮膚黏膜和韌帶甚為常見。以類型分有18種:有顱狀麻風、球狀麻風、鱗屑麻風、腐肉麻風、鹿舌麻風、單一皮膚麻風、細疹麻風、白斑麻風、癤瘡麻風、蔓延麻風、皸裂麻風、黃水瘡麻風、多口麻風、白蓮麻風、痘疹麻風、疥癬麻風、皮潰麻風、桃兒七狀麻風,這是根據病因和皮膚損害的形態而分型的。部位和類型合起來,麻風共36種[1]。
發病部位的癥狀或診察法:皮膜發病時毛發脫落,擴散時生頑癬、鱗屑病,多皺紋;表皮發病時發癢,皮糙,色澤不美;精華發病,牙齒、顏面、皮膚等的光澤衰弱;色澤發病時容顏變色,生鱗屑,眼如貓眼石;氣力發病時身軟無力,神志衰退,膝彎松弛;肌肉發病時顫動閃跳,感覺不靈,生死肌;脂肪發病時身體憔悴,四肢變形;韌帶發病時身體僵硬、疼痛;脈管發病,麻木憔悴,閃串跳瘡;骨骼發病時痛如裂碎,變形,消瘦,遍體漫痛,鼻塌歪斜;關節發病時歪轉動;血液發病時顏面赤紅,身體沉重,流鼻血;黃水發病時發癢,生水皰、黃水變形,腫脹;軟骨發病時臉面發熱,身體發寒,膝彎扭曲;頭腦發病時昏迷,脫發;骨髓發病時喑啞,四掌赤紅、雙目赤紅;精液發病時枯竭或潰散,陰莖不舉;心發病時顫動、舌赤如茜、生丘疹;肺發病時上身沉重、聲音嘶啞、鼻涕淡白;肝發病時沉睡不醒、神志昏迷、淚水盈盈、目赤歪斜;脾發病時唇沾涎液、舌青斑剝、顏面蠟黃、肚腹脹滿;腎發病時耳聾、腿足拖曳、腎腰腫脹、睪丸腫大。上述發病部位綜括來說,身的要害為頭頂,語的要害為咽喉,意的要害為心間,心的要害為舌,肺的要害為鼻,肝的要害為目,脾的要害為唇,腎的要害為耳,四肢的要害為關節,脂肪的要害為四肘跗即兩肘兩跗,骨的要害為齒,肌肉的要害為拇指,筋的要害為生殖器。上述13要害處不舒適時病入六腑,出現死肉時是久著成痼疾。因此,識別這些極為重要。
此為藏醫學中的理論基礎,是指導藏醫學的理論基礎和診治實踐的科學依據。藏醫學認為人體之所以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主要在于體內具有三種因素和基本物質,即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因其為人體生命的本源,在正常的情況下,三種因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處于動態平衡的狀態下行使著各自的職責。如果這三種因素在整體上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則人體健康。當這三種因素之間的平衡發生紊亂時就產生疾病。藏醫認為麻風是因為三因素紊亂所生,麻風的癥狀特征或診察法:隆麻風瘡,狀如顱蓋,顏色黑紫;赤巴麻風瘡,狀如雞血李成熟,顏色白紫,滑潤,流鼻血,眉毛脫落;培根麻風瘡,狀如圓球,發癢,膿水大;鱗屑麻風瘡,發癢,黃水多,鱗屑多;隆赤麻風瘡,狀如鹿舌,邊緣低中間高,甚疼,膿水大,丘疹多,粗糙;細疹麻風瘡,疹粒多,狀如魚皮,粗糙,發癢;培隆皮膚麻風瘡,狀如大象皮,觸感粗糙;白斑麻風瘡,顏色紅白,發癢,中間粗糙,邊緣光滑,濕潤;癤瘡麻風瘡,狀如肉疣,色紅;蔓延麻風瘡,發癢,如癬蔓延;皸裂麻風瘡,手掌腳掌等處的麻風瘡破碎成片;培赤黃水瘡麻風,生有紅色丘疹;百口麻風瘡,瘡口多、膿水多,顏色紫紅,裂口;白蓮麻風瘡,中間白,邊緣紅,粗糙;痘疹麻風瘡,皮薄,遍布白紅痘疹;疥癬麻風瘡,發癢,潰爛,流黃水,多發于肘部、髖部等處;皮潰麻風瘡,丘疹多,觸摸難忍,甚疼,色紅;隆赤培根三因素并發麻風瘡,狀如桃兒七果實,上部紅黑色。應予提出的是: 如上所述,藏醫對麻風的諸多癥情,一一羅列,并對瘡瘍之痛癢、形狀、顏色等種種變異,均有生動翔實、細微的描述,且條理井然,這種對本病癥狀體征的逼真而通俗的描述全仗對病情的細致觀察和慎密臆度而別無它途。
藏醫認為麻風的性質是外在肌膚,中在骨節脈血,內在臟腑,皆因全身黃水腐爛而形成難治的麻風病。因此在臨床上也有由外而內發病的循序漸進過程。診斷麻風需要進行體察、語察、意察、面察、目察、藥察等程序后才能確診。體察[2]:面容憔悴或容光煥發,無故出血,鼻孔流血,皮膚或裂或糙、或熱或涼,發癢欲搔,出現丘疹水皰等,肌膚顫動,胃肝不適,骨骼疼痛,瘡口長久不愈。體察時要做全面系統的檢查,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肢體等。查看皮膚顏色,斑損的形狀、大小、所在部位、皮膚的感覺等。皮膚感覺障礙的順序,一般先失去冷熱感覺,次之失去痛覺,最后失去觸覺。既要注意周圍神經干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檢查時讓病人做抬額、皺眉、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觀察面部神經是否麻痹。讓病人做屈伸手腕,內外展指、對指、握掌等動作,觀察上肢的神經功能。讓病人做足的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動作,觀察下肢神經是否麻痹。語察:聲音多變,時大時小,時粗時細,時啞時亮等。意察:心不歡暢,心意恍惚,易怒多疑,煩躁踱步等。面察:面部光滑如鏡,或有斑損,臉色或紫或紅且多變,花斑多在鼻梁、眉間、顴部等處。若整個面部彌漫性腫大,眉毛完全脫落,發生多個結節性損害,且彼此結合成為凹凸不平的面孔,形如獅面。癥狀如此,診斷容易,未免晚了,治療難收良效[3]。目察:眼脈彎曲,白珠赤紅,目視不明,光暗無神,怕見日光,褐斑遮瞳等。藥察:用硫磺、穆庫爾沒藥、藏菖蒲、麝香、草玉梅葉等量配伍后內服三天來觀察藥效等。與此同時,還要注意是否入侵8城,指顱頂、眉間、鼻尖、上鄂、心窩、臍帶、生殖器、腳掌等8處肌肉是否壞死。是否病入四心,指四肢的拇指根部是否壞死。是否達于三尖,指病達身體的頂端部毛發脫落,達于鼻尖因而鼻梁塌陷,達于四肢末梢指頭狀如鼠尾。是否入犯關節,指病入椎節和四肢12大關節。是否三色憔悴,指眼睛失色狀如貓眼石,顏面失色狀如肺,牙齒失色狀如螺。是否有三毛脫落之癥,指頭發、眉毛、毳毛脫落。是否有三水漏落之癥,指唾液、眼淚、鼻涕三水自漏滴落。這些都是診斷晚期麻風的要訣即主要的特征和診斷標準。
由于麻風也有斑損、瘙癢、鱗屑、潰破等大多數皮膚病共有的癥狀,常易于和其它皮膚病相混淆。 因此診斷時必須掌握麻風的皮損特點,皮損常伴有感覺障礙,周圍神經干常呈粗大。其特征為皮膚、骨骼及內臟的潰瘍,會導致感覺喪失、癱瘓、壞疽及肢體變形,損害處毳毛脫落,為很重要的特征。因此在臨床上診斷時,須予以區分各類皮膚病的特殊而固有的癥狀,須一一分清而分別診斷之,這是最重要的?!端牟酷t典》中指出:“此病從下偷偷侵入體,不顯錯亂多故慎為診。內外隱密三象作依據,腿肚脈與風魔勿混淆,肌臌蟲臌深臌勿混淆,肉泡小腿肚泡深部泡,死肉皮表死骨莫混淆,口眼外斜干濕莫混淆,病與體質病魔莫混淆。嬉戲欲望因果與仇殺,此等莫使漏網細心察”[4]。通常需要和麻風作鑒別診斷的疾病有下列幾種:銀屑病:神經性皮炎,膿皰瘡,黑色赤巴恰亞病,汗斑,體癬,紅斑狼瘡, 白癜風,梅毒:面神經麻痹。
藏醫學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藏民族長期以來同疾病作斗爭寶貴經驗總結的結晶,有著完整的理論體系,豐富的實踐方法和浩瀚的醫學典籍,至今為藏民族及其他民族的麻風診斷治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F代醫學對于麻風的診斷法,除審辨癥狀外,更借助于科學儀器,很容易做出正確的診斷。但是在古代,醫生必須有相當的經驗,多看病例,才能胸有成竹地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分類、治療、預防等。
[1] 宇妥·元丹貢布.四部醫典[M].李永年,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295-297.
[2] 玉多·云登貢布.四部醫典[M].西藏:西藏民族出版社,1982.172-176.
[3] 第司·桑杰嘉措.藏醫醫訣補遺[M].西藏: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56-57.
[4] 嘎瑪·俄勒丹增.醫學利樂寶庫[M].西藏:民族出版社,2004.256-261.
(收稿:2016-07-12)
1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蘭州,730000 2夏河縣藏醫醫院,甘肅甘南,747100 3甘南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747000
格鵬飛,E-mail: gengpengfeilz@163.com